孙 慧 陈 慧 何炎琴 李春平
1.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福建福州 350003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以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畅等症状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属于中医学“便秘”“后不利”“大便难”等范畴[1]。FC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平均患病率为14%,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在10.0%~14.9%,并且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2]。随着社会人群老龄化、饮食结构精细化、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FC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F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本病多通过服用泻剂,主要在于缓解急性症状,长期服用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时间服用药物会产生依赖性、结肠黑变病等多种不良反应[4]。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FC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相关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CiteSpace是一款科学规范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它可以客观地显示一个科学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和热点[5]。因此本研究运用该软件对中医药治疗FC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今后该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在“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学科目录下,以“功能性便秘”为主题进行检索,选取中文期刊文献,时间范围为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共检索到2681篇文献,剔除经验总结、会议通知、报纸、科技成果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2354篇文献。
将纳入的相关文献从中国知网以Refworks格式导出为download_***.txt格式,使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文献进行格式转换及统计分析,设置软件参数: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至2023年3月,切片时间为1年,阈值Top N选择为50,节点类型分别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
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度。通过年发文量趋势(图1)可知,中医药治疗FC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2011年发文量增长较快,处于快速增长期,平均年发文量达到62篇。2012—2017年呈平稳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期,平均年发文量达到173篇。2019年发文量231篇,达到近20年来最高。2019—2022年虽有所下降,但发文量仍保持较高水平。
图1 发文量趋势图
以作者(Author)为节点,运算得到节点N=469、E=482、Density=0.0044的图谱(图2),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图中节点越大代表作者的发文量越多。显示共有469名作者被纳入研究,发文量较多(≥8篇)的有14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丁曙晴和李瑛,均发表15篇文章。同时形成了以丁曙晴、李瑛、周永光为核心的团队网络,团队内合作紧密,但不同团队间少有合作。
图2 作者共现图
以机构(Institution)为节点,运算得到节点N=370、E=178、Density=0.0026的图谱(图3),发文量排名前3的机构依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48篇)、辽宁中医药大学(46篇)、成都中医药大学(40篇)。进行密切合作的机构主要为各地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但各机构间及南北地区合作、协同关系较少,这易导致机构研究中出现信息差。
2.4.1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可反映出研究主题和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利于对全文内容进行了解。以关键词(Keyword)为节点,并对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运算得到节点N=482、E=1446、Density=0.0125的图谱(图4)。出现频次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依次为便秘(358次)、老年人(145次)、研究进展(139次)、临床疗效(132次)、针灸(94次)、临床观察(80次)、中医药(80次)、针刺(66次)、电针(64次)、生活质量(52次)。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2.4.2 关键词聚类 通过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了10个有代表性的聚类(图5),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3917(>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MeanSilhouette S)为0.7661(>0.5),表明聚类信度较高。10个聚类分别为#0便秘、#1针灸、#2穴位贴敷、#3针刺、#4临床观察、#5综述、#6穴位按摩、#7电针、#8儿童、#9枳术丸。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及详细信息显示,中医药治疗FC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医外治疗法,其中最主要的为针刺。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2.4.3 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短时间内发表文章中出现频次极高的关键词,可展示该主题的研究前沿(图6)。该图显示,2019年以前,主要关注便秘的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2019年以后,学者们开始关注便秘的发生机制,侧重肠道菌群、胃肠激素等。同时在研究人群上,对儿童便秘的发生更加重视。
图6 关键词突现图
一个学科的文献数量及质量代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及社会对它的重视程度[6]。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6.2R2软件对2003—2023年中医药治疗FC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03—2023年,该主题文献发文量呈上升趋势,提示中医药治疗FC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作者合作图谱可知,目前已经形成了分别以丁曙晴、李瑛、周永光为核心的较为突出的合作团队。团队内合作紧密,但缺乏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易导致信息闭塞及学术隔阂。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应加强不同学术团体间的合作,共同解决便秘难题。
通过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聚类可以得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由图谱可知,本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FC热点主题为中医外治疗法:针灸、穴位贴敷、推拿等。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针灸、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封包治疗、针灸推拿等诸多治法[7]。目前针灸、穴位贴敷、推拿等被较多应用于便秘患者的治疗[8]。针灸属于传统祖国医学,是具有特色的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调畅经络、使阴阳协调、顾护正气驱邪外出达到治病目的[9]。王芳[10]研究发现中药方结合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在Wexner便秘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方便均优于对照组。杜炳林等[11]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胃肠道各种不适症状,相较于常规针刺治疗更易让人接受,且针对胃肠道疾病治疗效果显著,能尽快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减少FC症状的加重或复发。穴位贴敷是一种基于经络理论的疾病治疗方法,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将中草药作用于穴位[12]。穴位贴敷治疗FC的核心穴位为天枢、大肠俞、神阙,常用经脉为任脉、足阳明胃经[13]。一项meta分析[14]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与部分常规西药相比,在有效率、改善排便费力度、排便频率、排便时间、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方面效果均较好。夏洁瑾等[15]发现自制益气肠动膏穴位贴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变大便性状,有助于维持短中期疗效。推拿是一种基于中医经络和内脏理论的外部治疗方法,使用特定手法,如按、拿、推、揉等作用于特定穴位[16]。邹碧霓等[17]探讨循经络推拿对老年慢性便秘的应用效果,试验组患者大便频次、排便时间、排便困难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循经络推拿利用力的作用,疏通经脉、加速气血通畅,加强经脉传导、运输,扶助正气,增加胃肠分泌和蠕动,从而使肠道内的粪便能顺利排出,有效地缓解慢性便秘症状;同时腹部的推拿对肠道产生良性刺激,增加肠蠕动,也利于粪便排出,缓解便秘症状[18]。
关键词突现是指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增加。通过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可以了解一段时期内的研究趋势,并确定研究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可知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趋势为FC相关机制的研究,如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等,从机制方面来判定某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此外,给予治疗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FC病机错综复杂,可分为经络、脏腑等多个方面,而脏腑的枢机失调是其根本。在中医学看来,脾胃升降枢机失衡是FC的病机实质,并且还与肝、肺、心、肾诸脏枢机失衡相关联[19]。现代医学认为,F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肠神经递质功能紊乱、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20]。
从胃肠激素及肠道菌群方面:胃肠激素是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内的多肽类物质,主要是胃肠黏膜的化学信使细胞分泌的激素,对多种胃肠道疾病具有指示作用。在化学结构上属于肽类,故又称胃肠肽[21]。这些肽类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故称为脑肠肽,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形成双向通路,称为脑-肠轴,对调节胃肠运动具有重要作用[22]。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脑-肠轴间具有密不可分的交互调控关系,脑-肠-菌轴(brain-gut-microbiota axis,BGMA)的概念油然而生[23]。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FC正是通过调节BGMA,以达到改善便秘症状的目的。左振魁等[24]发现补肾润肠中药方可降低老年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中AQP3、AQP9表达,并对中枢神经递质及胃肠激素的脑-肠轴产生调控作用,有效改善便秘症状。刘启鸿等[25]发现理气通便方可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与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改善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便秘的症状,增加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目前已有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测序和高通量测序(16S rDNA)技术探究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FC的作用机制,胡钰等[26]基于16S rDNA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胡黄连治疗便秘小鼠的作用机制,发现黄连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并影响相关代谢通路来增强胃肠道动力,保护胃肠道黏膜,缓解便秘症状。未来可加大相关研究,为临床治疗FC提供新的思路,有望持续作为研究热点,引领中医药治疗FC领域进展。
从生活质量方面:研究显示,便秘的发生与精神心理状况密切相关[27]。肠道的功能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共同调控,而这两个神经中枢与情感中枢处于统一解剖位置,因此,抑郁、焦虑和消极的生活事件会导致肠道条件反射的紊乱,影响肠道的稳定性[28]。同时,便秘也会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进而降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降低,又加重焦虑、抑郁情绪,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便秘情况迁延不愈。根据现代“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医学学说,FC是一种不仅对身体功能有损害,而且对生命质量有很大影响的疾病。与此同时,患者还表现出了显著的焦虑、抑郁等异常的精神、心理状态,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精神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29]。因此,今后在进行FC治疗的同时,关注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也是十分必要的,综合改善可使治疗效果最优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治疗FC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了中医药治疗FC领域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提示,今后应在中医药防治便秘的创新性研究、中医药干预手段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加强跨地区、跨单位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基于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不够完整,也有一定的偏倚。因此,可能会忽略掉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今后应该扩大搜索的范围,收录国外文献,与国内文献进行比较,以便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更好地辨明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