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张 敏 李冬梅 李叶平 刘 密
湖南省武冈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湖南武冈 422400
颈椎椎间盘突出、变性、节段性失稳是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于骨赘或骨质增生情况会刺激、压迫腰椎间隙或腰椎管内的神经根,进而造成与神经根支配保持一致的运动、感觉、反射障碍等。现今该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或者非手术治疗,选用手术方法会对患者造成极大创伤,复发率显著升高,整体效果不佳,因此临床上多选取非手术方法治疗,针刺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灵枢·官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为上古“九针”之一。与传统的针法相比,圆利针更粗更长,在治疗时,有一种更强烈的针刺感觉;在进行针灸的过程中,圆利针的粗大针身刺入疼痛部位,对患者的韧带、肌肉等产生一种压迫感,从而减少软组织张力,达到缓解软组织内压力的目的[2]。另外,还能促进局部软组织的血运,从而减轻肌肉痉挛情况,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颈百劳穴是经外奇穴,其位置在颈部,在第七颈椎的棘突下凹陷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共计2穴。第4、5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处于此穴位下最深处多裂肌附近[2]。故针刺颈百劳具有松解局部肌肉,舒筋活络止痛之效。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圆利针针刺颈百劳穴的价值。
选取2022年1—12月武冈市中医医院(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2岁,平均(42.35±4.15)岁;病程1~32 d,平均(16.35±2.45)d。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42.4±4.21)岁;病程1~31 d,平均(16.32±2.2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110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标准者及西医《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者;②按照医生要求积极配合治疗、调查者;③病史>3个月者;④参与本研究前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物;⑤无慢性疾病且精神正常者;⑥签订医院提供的临床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心肌梗死处于急性期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②使用过抗抑郁、非甾体抗炎药、肌松药治疗者;③皮肤破溃者;④了解研究内容,不能积极配合者。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针灸针选用的是中研太和银针(尺寸:0.50 mm×5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尺寸:0.30 mm×40 mm,0.30 mm×25 mm)。穴位和位置:选风池、完骨、天柱、颈百劳、大椎、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作为治疗穴位。根据《WHO国际针灸标准穴位》[4]选穴定位,分别选取风池、完骨、天柱、颈百劳穴、大椎、天宗、曲池穴、外关、合谷穴。让患者保持俯卧位,消毒即将针刺的穴位,予以施针治疗。各穴均用1.5寸针灸针,风池穴对准对侧瞳孔方向进针,刺入深度为0.5~0.8寸;完骨穴、天柱穴斜刺进针,刺入深度为0.5~0.8寸;颈百劳穴针刺进针,刺入深度为0.5~1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天宗穴直刺0.5~1寸;曲池穴直刺1~1.5寸;外关穴、合谷穴直刺0.5~1寸。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后起针。1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圆利针针刺治疗,在普通针刺组的基础上,加用圆利针疗法,取双侧颈百劳穴,标记定位,皮肤常规消毒,用双手速刺法,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然后使针尖缓慢达到肌肉层,使针下有沉紧感,患者则有局部酸胀、麻木、发热等感觉,如有上肢抽动感则将针稍稍退出,留针30 min,出针后压迫针眼2 min,以防出血。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①评估临床疗效[5]:临床症状、体征彻底消失,疗效指数≥90%,定义为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70%≤疗效指数<90%,定义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明显,30%≤疗效指数<70%,定义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疗效指数<30%,定义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②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估,分值1~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6]。③运用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对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估,共包含9个条目,分值越高表示因颈部疼痛造成的生活质量越差[7]。④评估两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呕吐、头晕、晕厥、心慌)。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两组治疗前NPQ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NPQ评分、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NPQ评分、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PQ评分、VAS评分比较(分,)
注 与治疗前比较,aP < 0.05;NPQ:颈痛量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n NPQ评分VA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36.72±5.3221.15±3.32a5.32±1.021.45±0.35a对照组3036.56±5.2426.21±3.23a5.23±1.033.05±0.42a t值0.0603.7140.34016.029 P值0.952<0.0010.735<0.001
观察组复发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n(%)]
颈椎疾病是由于椎间盘、椎体及其附属结构发生了退行性变化,对颈部神经、血管和脊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体征[8]。在现代医学中,颈椎的退行性变化是导致颈椎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颈椎疾病进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原因是由颈椎的肌肉、韧带所保持的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被破坏[9]。中医理论上,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以风冷湿气,邪气横贯经脉,气血瘀滞为标,气血不通,瘀血,痰浊痹于经络,引起麻木;酸,重为其根本病机[10-11]。针灸疗法临床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能力较好。
有研究[12]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对相关文献数据库以及相关资源系统进行全面检索,对本次检索的结果实施筛选,并从中选取符合文献共80篇,对相关文献中取穴规律实施评估分析及总结,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应用在颈型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穴位选取主要以联合取穴方式进行治疗(局部+循经取穴),在取穴的过程中主要穴位选取有风池、天柱、阿是、颈夹脊等,选取的穴位主要位于经外奇穴和足太阳膀胱经,配穴选择应以辨证取穴为主要取穴方式。谢睿哲[13]研究表明,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穴位针刺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针刺治疗具有镇痛效果,疼痛可对颈部活动造成限制。如疼痛改善可进行适当的颈部康复活动,合理的颈项部康复运动在颈部不良姿势、肌肉痉挛缓解、颈肩部力量增强、促使椎体关节滑液分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袁铭等[14]研究显示,长圆针组NDI指数在第2、4疗程显著降低(P< 0.01);而毫针组NDI指数在第2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4疗程显著降低(P< 0.01)。两组VAS评分在第2、4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毫针组比较,长圆针组的疗效更为显著(P< 0.05),表明长圆针解结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优。经对症治疗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PQ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复发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圆利针疗法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颈痛和自身疼痛程度,有效控制病情复发,防止不良反应发生,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圆利针法”是从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角度,对导致痛苦和机能障碍的运动和姿态进行剖析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压痛”“结节”和“运动痛”三个方面对“压痛”进行定位,从而实施对症针法。“圆利针”法能使肌肉细胞内稳态得到改善,使高应激性纤维得到释放,使成骨纤维管高压情况予以改善;其能有效地消除组织间粘连,减轻局部组织间炎症反应,促进组织血液循环,不仅见效快,且安全无副作用[15-16]。
张凤琴等[17]研究显示,针刺穴位配合药物铺灸治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疗效显著。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复发率(3.33%)与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较对照组低(P< 0.05)。颈百劳皮下首先与之相联系的是对颈椎起到支撑作用的斜方肌群的上束肌纤维,呈三角状,由上、中、下三个肌群组成,对颈椎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其上束纤维是颈部最外层肌肉包裹,头夹肌主要源自颈部的棘突,直到枕骨部位,呈纵向走行状态,对整个颈部起到支持和防护作用,穴位下的深层为头部半棘肌和紧贴椎骨的多裂肌,其可对小关节实现稳固效果,避免发生紊乱情况,保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陈宇亮[18]研究也显示,针刺颈百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显示[19-20],深刺颈百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安全、经济、见效快、疗效稳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神经根型颈椎病采取圆利针针刺颈百劳穴治疗效果明显,缓解患者颈痛和自身疼痛程度,减少患者病情复发,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