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课中的爱国情怀培养路径探微

2023-12-07 07:17丁亚琴
知识文库 2023年22期
关键词:班队爱国爱国主义

丁亚琴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小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而年龄小、对祖国认知较少等特点给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充分利用小学生班队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更扎实、更有效地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化、序列化,真正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本文拟从认知、活动、实践三方面对小学生爱国主义班队课的开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第一个词。《中小学生守则》9条守则中,“爱党爱国爱人民”是第一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对象是广大青少年。”2018年9月10日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然而,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还存在诸多不足。小学生年龄小,关于祖国的历史知识了解较少,对于爱国英雄能说出名字,但具体的事迹并不清楚。爱国主义书籍的阅读推广还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反映,老师讲的爱国知识和爱国英雄人物太崇高了,距离现实比较遥远,因此很难将自身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总体来说,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说教意味较浓,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兴趣不浓,很难融入情境,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共鸣。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涌入我国,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学生受到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爱国主义思想淡化。因此,如何厚植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是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而各中队作为少先队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担负着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基本活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班队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扎扎实实育人,使爱国思想牢牢生根的重要途径;同时班队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紧紧相伴,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序列、体系成为可能,能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植根于心,实践于行的自觉认知和行为。

本文拟从认知、活动、实践三大方面阐述班队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

1 守好课堂主阵地——与史共鸣,以文育人,强化“爱国”之认知

1.1 知史而明志

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熟悉祖国航天、军事、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学生才能对祖国有更深切的认知。爱国不是抽象的,爱的是具体可感的祖国。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璀璨文化,也爱祖国遭受屈辱后一辈辈革命者的不屈努力,爱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为祖国的荣光而骄傲,为祖国遭受的屈辱而悲慨,为祖国的复兴而振奋。

班队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介绍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祖国的具体认知。课前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收集资料,将祖国的历史分时期在班队课上进行讲解交流。在搜集资料、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更深刻地体会祖国复兴之路的不易与伟大。一次汇报就是一次洗礼,一次分享就是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生发。因此,扎实有效的祖国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强化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认知,使得学生对于祖国有具体可感的了解。

1.2 学文以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儒家思想影响整个世界,孔子热、儒学热、中国经典诵读热正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东方智慧的千年传承历久弥新。《诗经》《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的吟诵,四大发明的探究,各地民俗的收集,古建筑的智慧,水墨画的魅力……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中国文化太多太多。学生了解后以吟诵、实物展示、才艺秀、图片欣赏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班队课上呈现,富有创意的表现方式能够给全体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与热爱。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日渐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知。

1.3 融汇以贯通

学科教学中其实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爱国题材要素,文以载道的语文中有歌颂祖国壮美山川的诗词文章,有赞美革命英雄的红色经典,有展现科技成就的科普小品;数学中有记录科技、体育骄人成绩的数字;美术、音乐中的中国元素,道德与法治中“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日新月异的交通”等更是如此。班队课上将这些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抓取整合,做成一个又一个主题系列,如“诗词中的中国”“国画中的中国”“中国的奥运史”等,就能更好地促成各学科爱国素材在班队课上形成整体效应,凸显教育的融汇合力,贯通爱国热情。

2 打造活动新高地——节日为媒,时事为引,深化“爱国”之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因此愛国主义教育活动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丰富多彩的班队课活动创设多样情境,创生多样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体验活动中的爱国氛围,升华爱国情感。

2.1 爱国文艺作品系列赏析活动

(1)吟诵爱国古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自古至今,从来不缺少爱国主题的诗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如《无衣》《载驰》《六月》《民劳》等;战国时期的《楚辞》更是热爱祖国的代表作,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唐诗宋词中的爱国诗篇更是繁盛,唐朝时期的边塞诗、大量吟诵祖国山河的诗歌饱含着爱国情,宋朝的陆游、辛弃疾、岳飞、李清照等都是爱国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词作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赤子之心。班队课上,进行爱国古诗词吟诵,不仅在咀嚼涵泳中能体会中华儿女从古至今的爱国情怀,而且对于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也是一种熏陶。

(2)英雄故事大家讲

翻开历史的书页,战火纷飞、浴血奋战的年代,不怕流血牺牲为国而战,是英雄们深深热爱祖国的方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祖国百业待兴。一批爱国志士呕心沥血,潜心研究,使得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们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也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各个时期的英雄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爱国的内涵,英雄们的感人事迹为班队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反复品读复述,再声情并茂地宣讲,英雄们的伟大品格已深深地感染着他们,催他们奋进。王二小、雨来、小萝卜头、潘冬子、长津湖战役英雄群像、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王亚平……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位位爱国英雄的形象在学生们的讲述中鲜活具体起来、生动亲切起来。小听众们也在同伴的讲解中共情,进入到爱国情境中。班队课由此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爱国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歌曲、话剧、电影、书籍等都是生动活泼的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乘着歌声的翅膀回到革命年代,体会英雄们的铮铮铁骨;观看爱国电影,跟着故事情节去深入那个年代,感动于爱国精神,交流观后感,坚定初心如磐;开展“读英雄故事 向英雄致敬”读书活动,制作交流卡、写读后感、办手抄报等方式将心中所感流诸笔端。教育工作者如能够创新教育方法,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文艺作品中的丰富内容,定能和学生一起点燃爱国热情,形成爱国的磁力场。

2.2 爱国主题引领节日活动

节日课程是班队课的重要资源。爱国主义班队课的开展应与节日活动相呼应。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浓浓的节日氛围吸引着学生们体验感悟,沉浸其中。清明诗会班队课上,诵中华诗词之美,课后学生进行网上祭奠英烈活动表达哀思,网上献花、网上留言、网上鞠躬,新的时空产生新的效应;端午节班队课上,挂艾草、制香囊、编彩绳、包粽子,感受传统习俗,讲述关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感受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爱国精神的一脉相承;中秋节班队课上,制作、品尝月饼,饱含团圆寓意,将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融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歌里,家国情怀在节日里更显浓厚。而建军节、建队节、国庆节、党的生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则更为直接地诠释着爱国的意义。教师如能在相应的节日班队课上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节日背景、意义等知识,则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能更好地彰显,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节日活动中的爱国内涵。

2.3 点燃爱国情“时事播报”活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关心国家大事是应有之义。班队课上,抓住时事政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相应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国家强大的意义,感受祖国对于我们的庇护。2022年初的俄乌冲突事件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了解两个国家的历史,明白他们产生冲突的原因,剖析事件背后的事理,使得学生明白战争是大国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只有国家强大才有自由,才有发言权。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枪炮争夺,背后还有金融、科技、信息、网络、资源控制等诸多方面的竞争。我们只有热爱我们的祖国,好好建设我们的国家才能维护好和平和安定。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冬奥会还在进行,班队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回看开幕式,感受中国节气之美,学生们深深震撼于节目的科技感与古典美完美融合的效果。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冬奥歌曲,跳冬奥手势舞,手绘冬奥绘画,制作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超轻黏土作品,学习冬奥健儿们的拼搏精神。一系列的班队活动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冬奥会中的爱国之光,学生们为有如此强大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文化自信溢于言表。相约“天宫课堂”,和学生感受祖国航空航天的强大;庆祝建党百年,用声音传递精神力量;喜迎二十大,书画、演讲、摄影多个形式齐上阵……新时代的少年就应该在时代中成长。“时事播报”活动使得学生们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更真实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2.4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创作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班队课的形式可以不断创新,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加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各具特色的创作中丰富“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题,用作品致敬祖国。班队课上,可以线上参加“新思想·我来学”线上打卡融媒活动,共同参与,以赛促学,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对于祖国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班队课上,也可以阅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同桌合作,以摘抄和书写感悟等形式领会和感悟信仰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的决心。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分享铭记党史,查阅资料搜集红色诗词,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红色诗集并积极分享,用多彩的画笔制作再现催人奋进的时刻,奏响新时代的赞歌,抒写自己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班级环境营造方面,也可以创作“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手抄报,制作红色书签,抒发爱党爱国的豪情壮志,让爱国主义精神在班级氤氲,在心中激荡。

3 建立实践“根据地”——本土素材,真切体验,实化“爱国”之行动

3.1 教育基地真感知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应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等。爱国主义教育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收获学生的共鸣。而本土化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易于接受的。对于南通的孩子来说,张謇先生是最熟悉而又陌生的。创办大生纱厂,开办通海垦牧公司,创办各类学校370多所,兼顾各项民生慈善事业……张謇先生主张“实业救国”,这是实实在在的爱国精神。参观唐闸镇工业区、南通博物苑等爱国教育基地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在本土化素材中更好地感受体验爱国主义精神。

3.2 家乡变化齐发现

实践出真知,现在的学生生在蜜罐里,不知道祖国曾经经历的困苦。带领学生查资料,尋访老人,研究家乡历史,会感知到家庭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感受祖国前进的脉搏,看到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仅仅交通方面,学生就会发现“咫尺似天涯”到“天堑化坦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祖国的日新月异,产生强烈的爱国爱家的情感。以南通的交通为例,80年代,很少看到汽车,凤凰牌自行车也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小小的公交车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活跃,南通一半的运转都要依靠它。直到90年代末,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式公交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时,只能坐客轮去上海,需要整整一晚上才能到。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2011年崇启长江大桥通车,2020年沪苏通铁路通车,现在去上海全天都有城际铁路,一个小时就到了。南通还建起了地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南通再也不“难通”了。通过了解轨交建设、亲身体验地铁带来的便利、勾勒心中的地铁等活动感受地铁给家乡南通带来的变化。这变化是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而家乡的变化还有数不清的方面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有国才有家,家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为家乡为祖国自豪的同时,学生们也坚定了为祖国奋发努力、再添荣光的决心。班队会走出课堂,走向实践“根据地”,学生们在本土化爱国素材中对于爱国有了更实在的体会。

3.3 “非遗”文化共体验

除了访教育基地,找家乡变化,作为地方精神文化缩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学生感受、实践、实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载体,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典型的教育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生动的表现力,可以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抓手。

以南通“非遗”——棕编为例,学生可以首先通过走进棕编历史,体会棕编流转千年的魅力。学生通过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到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坚守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不断呈现出新的样貌。在这样的启疑造境下,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开足马力,兴趣盎然。其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进行演讲或表演,使小学生近距离与传承人互动,亲身体验“非遗”的神奇。“非遗”传承人从小接触非遗活动,对于“非遗”的产生、发展最为了解,最能展现“非遗”魅力。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身上所饱含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搜集关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通过相互交流讲述,在启思共学中体会传统工匠艺人对于“非遗”的坚守,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再次,学生可以走进棕编馆、蓝印花布博物馆、唐闸古镇等,从多领域、多层面接受艺术的熏陶,从丰富多彩的作品、制品的展示中,实现情感的再提升。AR、VR等技术与“非遗”项目结合可以让“非遗”的“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等现实问题得以解决,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三维沉浸式互动交流传播,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非遗”的神奇,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接着,直观的实践体验更是感受“非遗”魅力、是践行爱国行动的最直接的方式。于小学生而言,爱国主义的培养需要更多的熏陶、积淀和浸润。当学生学习棕编课程时,通过看、摸、闻、拉,了解新鲜棕叶的颜色、质感、气味和韧性,借助视频,分步了解新鲜棕叶到干棕丝需经过的浸、泡、晾、晒等制作过程。当自己制作的棕编作品完成时,学生心灵会被这种创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所充盈,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同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蓝印花布等的学习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设计织物造型后放入植物提取的染料中,经过一系列扎染工序后,形成作品,图案带来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使学生深深沉浸其中,回味于“非遗”的魅力,内心升腾起爱家乡、爱祖国的豪情。

对于“非遗”最好的保護是传承、弘扬和创新,实践爱国主义最好的方式是行动。每个小学生都应成为“非遗”的宣传大使,扩大“非遗”影响力。如利用社区开展棕编活动,带领居民挖掘棕编历史文化,学习制作棕编产品,赠一个棕编传一份匠心。在这样的互动中,社区民众对“非遗”有了更多了解,也会自觉加入“非遗”传承中。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拍照、制作电子小报、录制短视频、推送公众号文章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变的充满生命力的形式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了解非遗历史,倾听“非遗”传承人讲述,体验非遗实践课程,宣传“非遗”、扩大影响力等一系列体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真正地发挥出了它的作用。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就不仅仅存在于心中,更落实到了实践之中。

4 结语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作为教育人,我们要发挥创造力,提高实践力,凝聚各方合力形成多元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爱国主义教育植根于心,实践于行。

(作者单位:南通市启秀市北小学)

猜你喜欢
班队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实践体验让班队活动“实”起来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班队课与微课程亲密“联姻”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成为班队会的主人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