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宽阔知识背景和全面素质的公民。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创新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创新型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199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2]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3]在此背景下,高校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对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及人才结构升级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解决渠道的找寻、成果的检验与确立等环节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批判性思维能够起到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创新进程的决定性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国民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读、写一样属于基本的学习和学术技能,是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所必需的能力。培育批判性思维,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有意识地将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等素质的提升融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这不仅是科教兴国的重要部分,更是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关键驱动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国家创新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批判性思维培育。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当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在高等教育体制下处于重要地位的财经类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财经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是开展经济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也是普及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4]如何培养大量的高等财经人才,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综合实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的,因此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依旧处于关注度较弱的能力培育范围,缺乏有针对性且协同高效的批判思维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需要学界和实务界对此予以重视。
“批判性”的英文表达是“critical”,它来源于“kritikos”和“kriterion”这两个希腊文词根,中文解释是“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和标准”。[5]因此,从词源上来说,“批判性”就是指“基于标准的、有识别能力的判断力”。批判性思维的内核是怀疑精神、否定精神和肯定精神的统一,要求一个人热衷于学习知识,且善于反思,进行自我反省与校正,并敢于对一些缺乏合理基础的观念进行批判,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基于客观事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可以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运用适当的评价标准来确定事物的真正价值、优势或确切的含义。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群体对所学东西的性质与价值、真实性、精确性等方面做出个人的判断,是“面对认识的对象,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要有些什么新见解、新举措的一个系列的思考过程”。批判并不等同于否定和不认可,它其实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同样包括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
因此,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格特征。即对于批判性思维活动持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所遇到的思想、观点、方法等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要增强自我调节与监控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从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以及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一系列都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涉及到计划、监控;而自我调节与监控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和重要的基础,它们直接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探究财经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培育相关问题,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全日制四年制本科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条件推理测试。研究采用便利取样方法,选取了山东财经大学本科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线上线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参与测试人数798人,其中男生248人,女生550人。每一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2018级学生488人,2017级学生292人,2016级与2015级共计18人。为了探究转专业学生和创新实验班学生的情况,在问卷中加入了相关问题,调研了转专业学生52人,实验班学生46人(表1)。
采用多维度问卷进行调研,为了调研结果的可靠性,借鉴了已经成型且较为成熟的问卷。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采用批判性思维—条件推理能力问卷,探究其影响因素采用多方面的问卷进行综合考察,具体来说,有中国大五人格问卷、询问原生家庭情况以及探究学生自主能力、学习方法情况调查问卷等。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条件推理能力使用的是Robert H.Ennis在1964年发表的康奈尔系列测试中的《康奈尔条件推理测试X级》,[6]条件推理能力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具体熟悉(Concrete Familiar)、象征(Symbolic)和暗示(Suggestive),共有72道单选题,答案给出三个选项,被测者要从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维度一具体熟悉包含48道题目,维度二象征包含12道题,维度三暗示包含12道题。《康奈尔条件推理测试X级》的平均信度α值约为0.75。
为使调查对象认真填写问卷并最终完成问卷,提高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将该问卷随机删减至20道题目,维度一具体熟悉包含16道题目,维度二象征包含1道题目,维度三暗示包含3道题目,在对题目的翻译进行本土化后,比如:将外国人的名字比尔改为小明、将外国地名如加利福尼亚改为山东,然后加入3道背景信息题,即:角色、所在年级、性别,经整合制成一套共有23道题目的问卷《批判性思维—条件推理问卷能力问卷》。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CBF-PI-B)是测量成人群体心理特性较为理想的问卷,[7]大五人格模型包括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外向性主要反映受试者神经系统的强弱和动力特征,严谨性反映意志有关的内容特点,开放性反映受试者的智慧、创造性及对体验的开放程度;宜人性反映人道主义方面,神经质主要反映情绪状态和受试者体验内心苦恼的倾向性。
选择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先对不同调研对象的年级、性别、专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父母职业、学历、家庭交流方式、学习自主性等因素与批判性思维测试题正确率进行分析,探究出财经专业本科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路径。各变量已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
针对山东财经大学内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女生的平均值为0.632,标准差为0.178;男生的平均值为0.614,标准差为0.184。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p值>0.05,两组差别没有显著意义,因此性别差异不明显。
与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是,转专业的学生和非转专业同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差异较为明显。转专业班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率平均水平为0.696,最高正确率是95%,最低正确率是30%,标准误差为0.159;非转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平均正确率为0.622,标准误差是0.181。对其进行差异检验发现p值为0.004<0.05,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因此可以证明转专业学生和非转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差异性大。
对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实验班和普通平行班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班级类型不同并不代表着批判性思维水平不同。创新实验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最高正确率为90%,最低正确率是20%,平均水平为0.630,标准误差为0.182。普通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试题平均正确率为0.626,标准误差为0.18。对两者进行t检验,t值为0.15,p值为0.882>0.05,说明两组差别并不显著,班级类型是否为创新班的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差异不大。
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就必须经历连续、不间断的教育过程。学生的发展在于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培养,研究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调研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情况、学生自身性格、学校教育等方面,探究这些因素是否显著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运用STATA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单因子OLS分析,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证明,通过选拔出的转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强。父母的学历对于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没有太大影响,而家庭关系氛围与教育交流方式显著影响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偏向于开放式的交流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显著(表2)。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积极程度与学习的自主程度,结果显示,越是主动学习课外知识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通过测试中国大五人格问卷发现,开放性比较外向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更强一些(表3)。
表3 教学与性格对批判性思维影响探究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于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了简单地了解。学生批判性思维培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努力,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和谐美好、崇尚创新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有益于发掘学生对各类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磨练自我、成长蜕变;有益于学生打开自我、拓宽眼界、创新思维、追求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想与精神,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倡导师生实事求是学习,追求尽善尽美的科学文化内涵,营造人人热爱科学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结合财经类学科各自的专业特色,面向学生,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充实的活动,培养学生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桎梏,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聚合能力、洞察力,激发其批判思维和参与热情,进而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
“第二课堂”就是在“第一课堂”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实践,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将其组成不同团队,共同进行科研讨论并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可以更有效地让他们在通力合作和激烈竞争中养成并提高批判性思维。在科研实践中可以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做到各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做好精细的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要追求与时俱进,对其要及时更新并借助科研学分抵补选修课程学分或增加综测分的方式来倡导、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校内外的科研实践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日常的科研实践中持续地增强对学科知识的通晓和体会,养成科学合理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努力将“第二课堂”学分化,成为学生必要完成的素质内容,避免活动总是“积极活跃的同学”参加,建立“第二课堂”学分体系。
运用新兴媒体技术,将财经类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财经类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的实践中能灵活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去探索经管专业的乐趣。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巧妙运用广播、网上论坛、举办线上模拟大赛等,还可以运用一些线下的传统手段,例如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坛、讲座、举办沙龙等。同时要做到创新“互联网+教育”方式,运用抖音、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互动性强、时效性高的新媒体媒介进行创新思维教育,这样既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又能提升学生科研实践探索兴趣。
研究发现,选择转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高于一般水平。鼓励转专业与创新班级的设立,即从选拔与培养的角度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跨专业班级的设立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跨学科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普遍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和批判能力及容忍模糊性的心灵。[8]这种模式改变了以知识为本位的现状,首先考虑了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本位。跨学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多样性的知识,能够使学生拥有固定学科之外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批判新思维能力,将“灌输式教学”的模式和“记忆型”的教学文化转变为教师的“启发式”与学生的“参与式”相结合,对话式的理解性教育与个案教育相结合。“启发式”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参与式”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而全面地思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各抒己见,并引导学生提出理智的质疑和假设,主动对质疑和假设进行查究和考证,逐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改善目前的“唯卷唯分”的考核现状,根据财经专业和学科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例如: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进行模拟经营比赛作为成绩的部分参考等综合考核方式。将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进行横向上的统一,在内容上不拘泥于课本,灵活多样,增加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去分析同一问题、同一现象。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不是在于考试,而在于设立并完成明确的目标。通过从总体和具体两个方面为学生设立目标,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迁移运用于所有学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交流讨论能力、文化政策解释、历史性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育不仅需要家庭或者学校的教育,还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本在于其社会实践,学生通过课堂以外的个人生活和学习经历提高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思维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这个最原始的环境中去,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更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的意识与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高,也有助于全社会批判创新水平的增长。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和构建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储备计划的重要方面。高等财经类院校作为优质学生培养和兼顾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体,更应将推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作为学校发展大计的宏伟目标。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探索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革新、鼓励班级组合创新多元、实行高效灵活的学生考核方式等创新的实践行为,真正实现从外部激励学生批判思维转变,到从内部科学素质的自我提升和不断优化,进而实现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学、育人、储才”的价值目标。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既为社会与市场提供了高素质化人才队伍,更是为国家创新计划和全民素质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