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琴 梁陈颖 陈映霞 陈晓蕾 张逢逢 梁月虹
糖尿病为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血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胰岛素外周作用的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受损,或者两者共同作用而引起[1]。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原因,糖尿病具体包括妊娠期糖尿病、1 型及2 型糖尿病等,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则为2 型糖尿病。慢性高血糖和糖尿病患者的其他代谢异常相互协同作用,会对机体各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引起残疾及危害生命健康的并发症,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会对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巨大危害,而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能对长期严重并发症进行有效延缓和预防[2]。糖尿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还会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在对糖尿病进行控制时,营养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对肠促胰岛素分泌进行有效改善,维持或者达到理想体质量;进而对营养不良及各类并发症进行有效延缓或预防,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3]。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为了对其预后进行改善,使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系统和科学的营养干预必不可少。糖尿病患者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居家治疗和康复,而常规护理干预则无法在出院之后持续为患者提供系统的营养支持管理,无法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属于连续营养管理模式之一,将医院的营养管理向家庭延伸,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院内和院外连续的营养干预[4]。本文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2 年6—12 月收治且现居家的60 例糖尿病患者,为其提供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显著改善了其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2 年6—12 月收治且现居家的60 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平均病程(4.14±1.17)年,平均年龄(55.36±5.15)岁。研究组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平均病程(4.63±1.04)年,平均年龄(55.84±4.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满足《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中2 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5],实验室检查证实;经院内治疗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已出院居家;未发生器官受损;存在轻微的糖代谢异常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存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排除标准:居家期间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过往存在精神病史;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详细讲解营养管理对于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结合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患者的饮食应严格遵循定时定量的基本原则,对糖分摄入进行严格控制;在患者出院时,应对其进行指导,让其掌握胰岛素注射和监测血糖的正确方法;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每月1 次。
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为其提供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1)组建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护理小组:有1 名护士长、1 名营养师、1 名医生以及2 名工作经验>5 年的护士组成护理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其中护士长的工作职责是对护理计划进行统筹安排,营养师的工作职责则是进行营养方案的制定,而医生的职责是对患者进行诊疗,护士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护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在小组成立后,应组织全体成员接受相关的培训工作,对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保证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能充分落实该理念。(2)构建患者个人档案: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为其构建个人档案,对年龄、性别、地址、联系电话、病情等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随时了解,以便及时更新患者的个人档案。(3)医院营养支持管理:组织开展有关营养支持管理的知识讲座,向患者详细讲解营养支持管理在糖尿病治疗工作的作用、制定营养方案的方法、饮食原则等,让患者能更加重视营养支持管理。营养师应结合患者的每天活动量、年龄、过往饮食习惯、病情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科学计算每天所需的总热量,年龄×(70 ~100)kcal+1 000 则为每天所需的总热量。合理分配营养结构,其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分别为30%、15%~20%、50%~55%;每天所需热量的具体分配情况为:早餐30%、午餐35%、晚餐35%,两餐之间可以进食水果,尽可能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每一餐可以留少许食物,将其当成餐间点心,除此之外应告知患者不能进食额外食物,饮食应该以富含膳食纤维、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坚持顺序为蔬菜-蛋白质食物-主食。糖尿病患者膳食建议和原则如下: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的膳食习惯,严格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饮食应该少糖、少盐和少油,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进食豆制品和奶制品,主食应定量;积极运动,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进行改善;饮食应选择容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并严格限酒,以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或者让其发展延缓;进餐时间应规律,而且加餐应合理,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水平,避免其异常升高;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定期接受营养咨询,让血糖控制能力显著提高。(5)家庭营养支持管理:制作家庭营养支持管理手册,在出院时发放到每例患者手中,添加患者或其家属的微信,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严格遵循手册进食,并指导其掌握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的正确方法。告知患者应定时对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准确记录,利用微信向医护人员及时反馈;每周通过微信对患者进行1 次随访,对其营养状况进行了解,评估干预效果,为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及饮食方案提供参考。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 个月时间的护理干预。
(1)血糖水平。选择血糖监测仪对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 后2 h 血 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PG)水平进行检测;并采集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进行10 min 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速率为3 000 r/min,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进行检测;护理前检测1 次,护理后3 个月再检测1 次。
(2)护理依从性。选择护理依从性调查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血糖监测、用药、饮食等方面,量表满分为40 分,具体分为不依从(总分<20 分)、部分依从(总分为20 ~31 分)、完全依从(总分≥32 分);部分依从例数与完全依从例数之和则为总依从例数。
(3)生命质量。选择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对生命质量进行评估[6],评估维度包括治疗效果、社会关系、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满分为135 分,分值与生命质量表现为负相关;护理前检测1 次,护理后3 个月再检测1 次。
(4)不良事件。记录干预期间的感染、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两组的FPG、2 hPG 及HbA1c 水平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而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均更低(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 FPG(mmol/L) 2 hPG(mmol/L) HbA1c(%)对照组 30 护理前 8.69±0.84 12.13±1.18 8.77±0.87 30 护理后 6.77±0.66 7.79±0.76 7.21±0.68 t 值 - 9.844 2 16.936 2 7.738 0 P 值 - 0.000 1 0.000 1 0.000 1研究组 30 护理前 8.65±0.81 12.08±1.16 8.73±0.82 30 护理后 5.77±0.57 7.01±0.65 6.61±0.65 t 值 - 15.926 4 20.884 1 11.097 1 P 值 - 0.000 1 0.000 1 0.000 1 t 两组护理后值 - 6.280 7 4.272 0 3.493 5 P 两组护理后值 - 0.000 1 0.000 1 0.000 9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总依从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护理依从性比较[例(%)]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的DSQL 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相比于对照组,护理后研究组DSQL 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命质量比较(分, ±s)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命质量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时间 治疗效果 社会关系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总分对照组 30 护理前 9.22±0.91 13.08±1.23 25.34±2.52 36.23±3.61 84.08±8.31 30 护理后 7.53±0.74 10.34±1.02 20.63±2.05 24.83±2.47 63.38±6.33 t 值 - 7.892 0 9.392 0 7.941 4 14.274 9 10.853 5 P 值 -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研究组 30 护理前 9.26±0.87 13.13±1.25 25.27±2.48 36.46±3.52 84.17±8.38 30 护理后 4.34±0.42 7.36±0.72 17.03±1.68 20.08±2.07 48.93±4.87 t 值 - 27.894 3 21.908 4 15.066 9 21.970 4 19.914 4 P 值 -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t 两组护理后值 - 20.534 4 13.073 2 7.439 5 8.073 0 9.909 8 P 两组护理后值 -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事件更少(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观察[例(%)]
作为代谢紊乱综合征之一,在临床中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其发病原因则是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减退等所导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升高[7]。在全球经济逐渐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现阶段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8]。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在病情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且也会增加致死和致残的风险。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医疗支出中,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医疗支出占比高达13%,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增长。因此,糖尿病的治疗会明显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9-10]。
糖尿病属于营养相关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综合治疗,如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糖尿病教育以及心理治疗等[11]。而营养与饮食治疗则是开展其他治疗的前提条件,始终贯穿于整个病程。营养与饮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对机体代谢紊乱进行纠正,提供营养、控制代谢,进而来对健康状况进行改善,延缓胰岛B 细胞功能障碍进展;而基本原则则是对总能量的合理摄入进行确定,对各营养物质进行均衡、合理分配,维持或者恢复理想体重[12-13]。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干预,其营养支持管理比较单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患者出院后的实际需求并不能充分满足[14]。
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现阶段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管理模式属于一种延续性的营养支持管理服务,将院内的营养支持管理延伸到了院外[15]。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护理后研究组的血糖水平更低(P<0.05)。这表明,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的应用能让糖尿病患者居家期间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保持在合理范围。另外,研究组的护理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事件则少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的应用能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居家期间的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后的治疗效果、社会关系、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为居家糖尿病患者提供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能让其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应用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结合患者的饮食爱好、病情、年龄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能让患者不同的营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另外叮嘱患者严格遵守相关的饮食原则,进而来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使不良事件能明显减少,如低血糖等;在患者出院后,利用微信随访能对患者的饮食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监控,进而让其护理依从性显著提升,对其存在的有关营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最终让其生命质量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医院-家庭营养支持管理的应用,不但能对糖尿病患者居家期间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让其护理依从性显著提高,而且还能对其生命质量进行显著改善,明显减少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