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建设的研究

2023-12-06 15:19董艳丽
村委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家风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家风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提升。文章以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家庭健康发展;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引导青壮年返乡就业等建设思路,以期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庭优良家风的培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4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D649     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度南宁市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董艳丽(1980-),女,汉族,福建海澄人,本科,讲师、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心理学。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乡村振兴,既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1]。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指引,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同时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文章重点讨论在西南民族地区现有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依托民族特色资源,以家风建设为着力点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以推动乡风建设,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的概念、意义及家风建设的内涵

1.1   家风的概念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风尚、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与处世之道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是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情操和作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缔结成的一个组织,组织内的人数一般在2至10人。家庭成员生活在同一空间内,为维护家庭成员共同认可的生活秩序,成员之间在共同生活空间形成的一致行为及价值准则即为家风。家风具有引领家庭成员发展方向,为个体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的功能。优良的家风能提升家庭成员的社会适应性,有效推动其在社會的发展进程,且随着家庭成员社会成就的积累不断添加时代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2   家风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小家庭凝心聚力,小家庭的和谐稳定需要倚仗国家和民族的安定繁荣。家庭使个体与社会之间发生联结,家庭孕育新生命,将新生命培养成为成熟的、适应社会的个体,在养育生命的过程中传承、发展民族的文化内涵,维护社会安定。家庭健康发展与优良的家风密不可分,优良的家风通过家庭成员耳濡目染的代代相传,引领新成员认同家风的核心思想,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家庭成员的发展也将推动家风的修正与革新。优良的家风既能为个体成长提供沃土,又能不断促进乡风建设。反之,家风不正也将给个体成长和乡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家风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外部干预和指导,帮助家庭提升认知,引领其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培育优良家风,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1.3   家风建设的内涵

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我国是具有悠远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从户籍和从业工种上看,在推进工业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变,但在思想和生活习性上人们依然延续着农耕文明的乡土精神。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在乡土上繁衍生息,从乡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人们与乡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习惯上多数仍保留了乡间特征。人们认同从出生到成长浸润的乡土文化,又在乡土文化中衍生出各自的家风文化。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乡村居民有多民族聚居于山林之间的特点。得益于宜人的气候,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古时西南民族地区居民衣、食、住均能自给自足,擅长以歌传情、以酒会友,各民族共享山水等自然资源,互通有无、和平相处。同时,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进入现代社会,各民族文化融合交互作用下,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乡风、家风随之革新,以帮助成员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现代文明的介入,义务教育普及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较过去有了质的变化,认知水平整体提升,逐渐在传统家风的基础上引入其它民族更显人性化、科学化的家风元素,丰富了民族地区家风和乡风的内涵。

2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建设现状与问题

2.1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现状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不仅要注重多方面的联动性,还要多方积极参与,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3]。在此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家风建设又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培育乡村家庭优良家风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4]。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改善。西南民族地区各地政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得到提升,家庭居住环境逐步实现现代化。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改善,村镇中小学建设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图书等硬件资源不断更新完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提升,为家风建设提供了保障。西南民族地区依托村民服务中心、学校、文化广场等平台,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通过唱山歌、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深入民心[5]。

2.2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存在的问题

第一,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知表面,不知其理。乡村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村民也能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仍有部分村民受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未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困难。第二,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对未成年人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尽管年轻一代的父母普遍接受过教育,也能掌握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但在教育子女的理念上仍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子女管教或过严或过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峻,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补偿心理给留守儿童配置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电子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方便地联系子女,降低其孤独感,但部分孩子由于年龄太小,缺少自制力,身边又缺少长辈协助监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乡村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父母难以觉察孩子在学校期间可能因学习、人际等压力出现的心理障碍。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来看,青少年在心理困境中难以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出现厌学行为,认知容易出现偏差,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第三,青壮年专注于提高家庭经济条件,忽视了对家庭中老、幼、弱的照顾。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方式为家庭实现创收,长期离家在外工作,难以兼顾照料家中的长、幼。老年人、幼儿及体弱的成员因不具备外出共同生活的条件,留守在乡村,老弱幼勉强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家庭成员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生活幸福感缺失。第四,家庭搬入新居,但功能混乱的室内空间模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感。笔者实地调研了南宁市武鸣区、上林县、马山县部分民族村落,注意到村民住宅普遍存在起居空间功能混杂、各区域边界不清、养殖空间缺少规划、居住空间卫生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与现代社会文明不相适应,影响了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成为激化邻里之间矛盾的因素。第五,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内驱力不足,无法对家风实现正向影响需要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社会热点,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被充分挖掘,在文旅市场上大放异彩,短期成效已经呈现,长期成效尚需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自我驱动机制。

3   新时代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家风的建设思路

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在现有宣传形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按西南民族地区村民的年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老年人多保留民族传统的生活形态,比如讲民族方言、赶圩等,可以较多地以面对面的方式交流互动。针对老年群体,宣传可以使用当地语言,融入当地生活场景,依托原有的生活图式帮助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主,宣传部门要抓住互联网平台面向人群的特点,融入民族文化、民族家庭文化,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青少年则更多在学校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乡村教师以身示范,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家庭生活,传承优良家風。

3.2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家庭健康发展

家风建设要在保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介入家风建设,可以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家庭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养育子女。建构以妇联为牵头单位,教育部门、共青团、社区或村镇委员会协同合作,调动学校、志愿者、社工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资源,组建符合地域民族文化特点的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培育优质家庭教育指导团队,为当地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代西南民族地区家庭人口结构有民族多元化的特点,同一家庭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成员,家庭文化也因此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家庭教育指导人员要充分了解家庭的民族文化背景、理解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给家庭带来的资源和挑战、契合家庭民族背景给予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帮助家长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观,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协助家长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给予未成年人充分的安全感,在言传身教中引导未成年人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使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

3.3   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引导青壮年返乡就业

家风建设需要有青壮年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把青壮年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是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西南民族地区山多、水资源较为丰富、气候暖湿,在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乡村康旅、民族文旅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引入企业资源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开创本地就业市场,引导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兼顾家庭生活,提升家庭成员生活幸福感,为家风建设提供前提条件。

3.4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优化居住空间

培育优良家风应优化居民居住空间,提升家庭成员生活幸福感。西南地区竹、木、石资源丰富,可结合当地天然地理环境、物资条件,就地取材,与地方的设计专业院校合作,确保在成本较低的同时对居住空间升级改造。帮助村民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空间,为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场所。家庭成员居住于舒适的空间中,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家庭成员关系健康发展,是培育优良家风的基础物质条件。

3.5   保持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精神内核,赋予时代特色

西南民族地区家风建设要重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引导未成年人领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民族文化产品表达民族文明。民族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形式,其精神内核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创造美好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不谋而合,是个体和家庭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民族文明以活动为载体在家族内代代相传、代代革新,在家族中延续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新颖时尚的形态,外在形态的变化也带动了内涵的升级变迁。民族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时代特色,与变化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一方面推动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驱力,二者互相促进。

4   结束语

家风建设是西南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有深远的意义。西南民族地区家风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家庭外部建构适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和鼓励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机制,为家风建设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在家庭内部提高家庭居住品质和赋予民族文化时代特色,形成家风建设的内驱力,内外驱动共育优良家风。

参考文献:

[1]央视网.天天学习|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EB/OL]. (2022-12-23)[2022-12-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997335845648224&wfr=spider&for=pc.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3]谢春.新时代贵州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22.

[4]张晓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家庭的家风培育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2):78-80.

[5]夏明.以“三个美起来”抓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社会主义论坛,2023(07):19-20.

猜你喜欢
乡村家风乡村振兴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幽默好家风(二)
话剧《乡村》
家风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