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禁渔退捕背景下,渔村妇女的角色变迁与就业帮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对渔村妇女在禁渔退捕前后的角色特征进行了分析。退捕前渔村妇女在产业中扮演辅助角色,在家庭中处于弱势角色,退捕后渔村妇女增加了家庭责任、改变了经济角色、提升了社会地位并提高了自我认知和意识。在角色变迁过程中,渔村妇女面临文化水平偏低、职业技能缺乏、家庭责任偏重、就业空间有限、缺乏金融支持等就业困境,因此本研究构建“6+5+3”的就业帮扶体系,以确保渔村妇女得到全方位、持续性的支持。
关键词:禁渔退捕;渔村妇女;角色变迁;就业帮扶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4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4;F323.8 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课题优秀青年项目“禁渔退捕背景下洞庭湖区渔民可持续生计研究”(20B310);2021年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长江流域禁渔退捕后渔民可持续生计研究”(21BJY167)。
作者简介:方宁(1982-),女,汉族,湖南平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为保护长江生态環境,原农业部在 2002 年发出了《关于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的通知》[1],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实行春季禁渔政策。其后每年,农业部都会根据长江生态资源的监测变化,适时扩大禁渔期和禁渔区,抑制长江水生生物的蜕化。随着禁渔退捕政策的实施,渔民生计发生转型,妇女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发生变化。以往渔村的捕捞工作大多由男性承担,女性主要负责照顾家庭,从事渔网缝补、水产业加工等辅助工作,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男性,妇女往往处于产业的边缘地位。文章通过对上岸的渔村妇女进行调查与访谈,深入研究渔村妇女的角色变迁和转产就业困境,从而提出有效的帮扶路径,以促进渔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渔村转产就业的发展,不少学者关注渔村妇女的角色变化与就业创业等问题。汪泉(2007)[2]、付翠莲(2011)[3]对蚂蚁岛乡和舟山的调查表明,休闲渔业的发展使渔妇参与到旅游业中来,提高了其社会地位。王楠(2016)[4]提出由于资源变动、技术发展与政策变化,胶东渔村的妇女逐渐摆脱了男性主导的渔业分工体系。王玉(2015)[5]提出渔妇角色的变化既受环境影响,也是女性自我意识提升的产物。骆鹏(2009)[6]提出沿海渔村妇女就业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报酬要求低、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张丽,韩兴勇(2015)[7]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是否有子女上学、是否赡养老人、家人的态度、丈夫从事的工作与渔妇就业显著相关。付丽(2022)[8]从文化素质、传统思想、专业技能、就业空间方面提出了阻碍妇女转产就业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基于转产就业的大趋势,分析了渔村妇女的角色变迁、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目前尚未有研究专门针对禁渔退捕的背景下渔村妇女的角色变迁和就业情况开展研究。
1 禁渔退捕背景下渔村妇女的角色变迁
1.1 禁渔退捕前渔村妇女的角色特征
1.1.1 存在经济依赖性
捕鱼工作是一项需要身体素质高、心理抗压能力强的综合性工作,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男性在渔业劳动中工作占比大致达到 80%,妇女在渔业劳动中工作占比大致达到20%,可以看出,男性从事渔业劳动的占比远远高于女性,捕鱼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由男性承担着支持家庭经济的责任,这使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存在高度依赖。
1.1.2 受锢于传统性别角色
渔村妇女主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照料家庭的责任。包括照顾孩子、烹饪、清洁等工作和渔业辅助活动如编制渔网。由于知识水平、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渔村妇女在客观条件及主观心理上都以男性为中心,多数处于弱势和服从角色。
1.1.3 社会认可度偏低
产业的分工导致了女性在家庭和产业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参与渔业活动往往作为次要的辅助劳动力,其贡献和劳动未被充分认可和重视。
1.2 禁渔退捕后渔村妇女的角色特征
1.2.1 增加了家庭责任
禁渔退捕政策施行后,渔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渔村妇女可能需要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由于家庭的经济来源受到影响,女性需要更加努力地支撑家庭生计,扩大家庭收入来源,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这导致她们在家庭经济决策和管理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她们的压力和责任。
1.2.2 改变了经济角色
禁渔退捕政策后,政府多渠道推进禁渔退捕渔民转产转业,渔村妇女需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由于生计转型的压力所迫,渔村妇女上岸就业,转向从事其它行业,如农业、手工业或服务业等,上岸的女性渔民在经济上开始追求独立,实现个人价值。例如,安徽省马鞍山市C姓女士在上岸后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并带领其他渔村妇女致富。
1.2.3 提高了自我认知和意识
政府在退捕渔村妇女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扶持,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地保障渔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激发了渔村妇女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转变,探索新的就业机会,积极追求经济独立和个人发展,妇女“半边天”地位更加凸显。
2 角色变迁过程中渔村妇女的就业困境
2.1 文化水平偏低,职业技能缺乏
访谈结果中显示,81%的渔村妇女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凭,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长期做家庭妇女的经历使女性渔民缺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市场适应性不强,文化素质和技能普遍偏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成为制约其转移就业的“瓶颈”。
2.2 家庭责任偏重,时间精力有限
禁渔退捕政策施行后,女性需要更多地承担照顾子女和老人、照料家务和家庭管理等工作。因此在选择就业时会受到限制,也导致她们对就业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
2.3 受限性别刻板印象,就業空间不大
从宏观层面看,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女性在业概率下降大于男性、收入增速不及男性的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扩大化现象[9]。某些行业可能对女性的准入存在歧视,或者工作机会有限。相对男性渔民而言,渔村妇女的就业空间受限。如护渔员的岗位大部分会优先选择男性渔民。由此可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塑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深化女性劳动参与空间。
2.4 缺乏金融支持,社会支持不足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10]。女性渔民转产就业离不开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访谈中,72%的女性渔民表示创业最大的困难是无法筹集资金、缺乏社会支持,所获得的贷款与资金支持不足使得女性渔民对就业或创业缺乏信心。
3 构建“6+5+3”的就业帮扶体系
为了帮助渔村妇女实现就业转型和角色变迁,文章构建“6+5+3”的就业帮扶体系,其中“6”是指由政府、妇联群团组织、社区、学校和研究机构、企业和家庭组成的六个帮扶主体;“5”是从职业技能、就业机会、创业支持、心理疏导和社会网络五个维度提出主要帮扶内容;“3”是指需求评估、专项支持、全面保障组成的三阶关键帮扶路径。
3.1 “6”个帮扶主体
在渔村妇女转产就业的过程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帮扶主体。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支持渔村妇女的就业,包括提供职业培训机会、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计划、提供创业指导、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同时在提供资源和监督落实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与社区通过宣传宣讲、教育培训、就业指导和协调资源等手段为渔村妇女就业提供帮扶。妇联群团与社区需建立托儿所、养老院,使得幼有所托、老有所养,为渔村妇女减轻照顾家庭的负担,并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地举办水产养殖、手工编织、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培训班,提升渔村妇女创业就业素养和技能。
高校和研究机构则在提供研究支持、政策建议和培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深入调研,评估女性渔民的需求和转产就业机会,并提出有效的帮扶措施。金融机构可以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女性渔民创业就业。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为女性渔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女性渔民的转产就业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提供家庭照料支持、协助家务,鼓励她们参与就业活动支持其转产就业。
3.2 “5”大帮扶内容
3.2.1 开展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组织开展实用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可以涵盖养殖、渔业加工、手工艺制作、家政服务、乡村旅游等领域。培训内容应贴近渔村妇女的实际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实际操作技能、营销技能和创新能力。培训可以依托高校来完成,高校老师定期到渔村进行专业技能指导。对于渔村妇女来说,不仅可以得到专业培训,而且可以接触高素质人才开拓眼界。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深入调研,为深入研究渔村妇女的转产就业问题积累数据和经验。
3.2.2 拓展就业空间
增加就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是促进渔村妇女角色变迁的重要途径。首先地方政府需与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其次推动渔村旅游业发展,推动渔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如民宿经营、餐饮服务和导游等新的就业岗位。最后,立足特色手工制造,传承非遗文化,突出产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引导转产就业的渔村妇女参与其中,形成一条集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手工艺品产业链,带动当地渔村妇女就业增收,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3.2.3 给予创业支持
给予创业支持是帮助禁渔退捕背景下的渔村妇女实现角色变迁和经济自立的重要对策之一。帮扶主体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培训与指导、加强创业资金支持、简化创业手续、减少创业成本、提供市场推广与销售支持、建立创业者合作平台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妇女创业,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以帮助她们实现就业创业。
3.2.4 开展心理疏导
转产就业过程中,女性渔民可能面临心理困惑和精神压力,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十分重要。深入了解渔村妇女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压力、焦虑、自我怀疑等方面的问题,设立咨询服务、支持小组提供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疏导培养渔村妇女的心理韧性,增强她们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以应对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同时帮助她们提升自我认知,发掘自身的潜力、兴趣和优势,从而明确个人职业目标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3.2.5 加强社会支持
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在线社区等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交网络和支持平台,让女性渔民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提供互助和支持。鼓励建立渔村妇女自助组织或团体,促进她们之间的交流、资源共享和合作。对转产就业参加工作并获得成就的女性进行重点宣传,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减轻部分渔夫妇女对于就业的心理恐惧与负担,激发女性渔民的创业就业热情。
3.3 “3”阶帮扶路径
首先,对渔村妇女的就业需求进行全面评估。需求评估是了解和确定渔村妇女在角色变迁和就业过程中具体需求的重要步骤。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她们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就業意愿及其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而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包括根据妇女的背景和兴趣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机会;对于有意愿创业的妇女,提供创业指导、商业计划培训、融资渠道引导和市场营销支持等;针对妇女转产就业心理压力提供咨询与疏导等。第三,加强长效监督与权益保障。避免帮扶流于形式、时效性不高,应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与绩效评估,定期评估帮扶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妇女的职业发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帮扶策略。通过提供咨询和法律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保障女性渔民的劳动权益,为其搭建平等就业通道。
4 结束语
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渔村妇女的角色特征,剖析了上岸的女性渔民就业困境,并构建了有针对性的帮扶体系。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渔村妇女群体的关注,促使各方主体共同合作,为渔村妇女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支持,让她们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赤水河 全面禁渔这三年[EB/OL].(2020-08-11)[2020-08-11].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stwmjs/202008/t20200811_1235838.html.
[2]汪泉.蚂蚁岛乡休闲渔业发展中妇女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61-7662.
[3]付翠莲.舟山休闲渔业发展中妇女角色变迁调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03):20-25.
[4]王楠.资源、技术与政策:妇女的角色转变——以近现代的胶东渔村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6(02):40-47.
[5]王玉.近20年渔村转产转业背景下妇女角色变迁研究——以福建平潭东美村为例[D].福州:福州大学,2018.
[6]骆鹏.沿海农村妇女就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07):232-233+237.
[7]张丽,韩兴勇.渔村妇女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上海金山嘴渔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74-277.
[8]付丽.海岛渔村妇女角色变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舟山东极镇为例[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2.
[9]李林,杜江茜.招聘季来临,谁来保障女生公平就业?[N].中国青年报,2014-11-17(3).
[10]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