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乡村特色旅游,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发达、生态环境宜居宜业、乡风文明传承、环境治理有效以及共同富裕总目标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张掖市高台县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分析该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特色旅游、开发乡土产品、健全配套设施、加强资金投入保障的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0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F327 文章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彩霞(1977-),女,汉族,甘肃高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将乡村旅游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之中,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乡村旅游发展作出安排。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务实举措,推动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迈上快车道[2]。在此背景下,张掖市高台县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种特色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1 高台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及发展成效
1.1 高台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高台县是一个农业县城,地处黑河中游下段,辖9个镇,136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人口15.8万人,全县总面积4 346km2[3]。整个县域范围内各类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较多,就乡村旅游资源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类型。
1.1.1 乡村田园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田园景观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具有原生态、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的特点。高台县乡村田园景观包括大规模的农田带、多种类型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天然及人工湖等。例如,距离高台县城38km的罗城镇张家墩村依水而建、湿地环绕,南依马尾湖、北望黑河,村域内具有丰富的湿地美景、沙漠风光、稻花麦浪、金色胡杨、候鸟嬉戏等自然田园景观。
1.1.2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位于高台县新坝镇许三湾村的天月生态农场,是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农场内有农耕文化展馆、动物园、植物园(采摘园)、素质拓展基地、农事体验基地、军事体验区、长征园(重走长征路主题园),是集“研学+团建+乡村旅游+农业种养”的多元发展的农耕文化产业园。
1.1.3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乡风民俗、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高台县西部民俗记忆博物馆由高台县农民收藏家投资1 300万元兴建,于2017年建成开馆,是一座以弘扬高台乡风民俗、风土人情等民间文化并展示高台民俗风情为主的主题性博物馆,是高台县传播、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1.4 乡村建筑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它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或建筑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风格具有差异性。例如,位于高台县罗城镇红山村村委会院内的红山魁星楼,是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建造于沙湾堡城东南角角墩上的建筑物[4],魁星楼地处古驿道丝绸之路交叉路口,其工艺水平和建造风格为研究河西古代史提供了实物见证。
1.2 高台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与成效
高台县秉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发展理念,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1.2.1 红色引领,做强产业品牌
高台县围绕“打造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目标定位,以创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深挖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教育研学热选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入列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3年前七个月全县红色景区接待游客172.3万人次,话剧《血色高台》在省内外巡演48场次,电视剧《英雄的旗帜》进入后期制作《红西路军简明历史》《祁连壮歌》等书籍出版发行[5]。
1.2.2 党建掌舵,形成了乡村旅游特色
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台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村集体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盘活闲置资源资产,打造形成了集文化民俗、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文旅品牌建设项目。例如,高台县罗城镇立足张家墩村便利的交通条件、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乡野资源优势,按照凸显罗城文化、文物古迹,展示候鸟栖息、西湖湾沙漠、湿地胡杨、黑河湿地美景、金色稻田等独特自然风光的思路,规划设计了以“特”为统领主线,“坊”为主体,“味、韵、情、愁、景”为主要内容,集文化民俗、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稻香渔村”品牌文旅乡村建设项目,把张家墩村打造成了美丽乡村新样板。
1.2.3 文化赋能,提升了景区景点质效
高台县以景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发展破题行动,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資源,以文化体验为主线,通过系统的文化诠释、文化表达、文化展示与再现,经由文化“加码”,为乡村旅游赋能,大力提升了景区景点的品质和效益。例如,位于许三湾村的天月生态农场,通过不断深挖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载体和形式,现已逐步建成“研学+团建+乡村旅游+农业种养”的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园。 园内可以开展非遗研学(剪纸、彩绘、陶艺、木工、石磨等研学内容)、动植物观光研学、二十四节气课堂、二十四孝课堂、国学课堂、农耕文化研学、劳动技能研学、长征精神等研学课程;可以开展凝聚力训练、素质训练、真人 CS 、长征园、射箭、中高层能力定位测评、封闭式营销能力培训团建活动。农场在保留了农村原有特色的同时,将文化元素和农田景观、旅游元素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成为具有文化气质的乡村旅游基地,既拓宽了当地及附近乡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又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乡村特色挖掘不深,项目同质化程度较高
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 不同乡村资源的历史底蕴、分布、规模不尽相同,挖掘开发的方向应有所不同,要注重挖掘其独特性,提供与众不同的资源产品。然而,由于高台县乡村旅游发展对资源特色挖掘不够,造成产品简单重复,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组成项目不够丰富, 高端产品缺乏,千村一面现象突出。例如,位于新坝镇小泉村的甘肃华梦园在建旅游景区,是新坝镇依托小泉村的丹霞地貌新打造的一处集旅游、户外拓展训练、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内有些项目设计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天月生态农场景区项目存在趋同。
2.2 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创意水平不高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事乡村旅游研究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乡村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研究的学者更少,乡村旅游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发展比较缓慢。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创意设计不足。例如,有些乡村旅游点大多都有民俗博物馆,陈设也比较雷同;“农家乐”大多只是提供吃饭,没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经营模式;有的乡村旅游地仅仅把游乐场搬到了景点,游乐属性凸出,但缺乏文化属性。有的空间摆设大多是稻草人、稻草类动物、几栋茅草屋,缺乏新意。
2.3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水平不高
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准与游客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高台县基础设施不完善,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影响。农村的交通、网络、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与城市具有差距。加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我国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严重,高台县乡村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低,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4 项目建设周期长,按时验收率不高
高台县在进行项目单位申报项目时没有经过科学细致地谋划,没有认真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由于缺乏前瞻性,没有对项目进行认真规划,同时使得项目进行到后期,财政实力不足,影响了项目顺利完工失去增值效益,又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些项目甚至半途而废。有的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由于固定建设资金投入少,景区建设资金来源匮乏,浪费了资源又阻碍了乡村经济发展前进的道路,项目建设周期长,收效不理想。
3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认真研究乡土风貌,在特色上下功夫
一是上下联动、创新举措,做好乡村风貌提升[6]。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和乡贤理事会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家园改造提升,鼓励乡贤带头捐钱捐物,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规划、因村施策,在乡村风貌上做文章。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在保留原有乡土特色的前提下,把农房改造作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建房有规划、房屋有特色、内设有农味的原则,因村施策改造房屋风貌,防止照搬城市规划样板。三是细处着手、以点带面,在乡村风貌上求发展。文化铸魂,才能让乡村精气神提起来。在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要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制定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形成良好的乡风。同时农耕文化是农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灵魂,深挖农耕文化,以点带面,筑牢乡村旅游的文化之魂。
3.2 大力开发乡土产品,在创意上做足文章
一是用好地方特产资源。土特产既是一种自然产品,又是一种文化符号。要基于一方水土、加快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在农产品加工上既注重经济价值的体现,更要蕴含文化价值,实现农产品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二是景区设计要体现乡村特色。乡村景区打造创意上要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科学把握差异性,避免千村一面。三是要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以核心景区为龙头,以旅游城镇为主体景区与魅力城镇、美丽乡村、休闲田园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形成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一盘棋、穿珠成链、连点成片、实现景城融合、景景相连、城乡一体。
3.3 建立健全配套设施,在服务上彰显能力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是乡村旅游承载力的重要支撑,高水准乡村旅游服务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所以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准。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开展乡村旅游“三建、四改、五通”(“三建”即建停车场、建购物场所、建游客休闲中心;“四改”即改厕、改气、改水和改厨;“五通”即通路、通水、通气、通宽带、通客车)工程,达到生活便利,道路通畅,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大大提高。二是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组织乡村旅游景区负责人外出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旅游发展模式、经验和景区(点)经营管理理念。对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进行景区管理、服务技能提升等专业培训。邀请乡村旅游、酒店管理等方面专家深入一线,对菜品开发、房间布置等服务细节进行专业指导。
3.4 加强资金投入保障,在项目上抓好落实
一是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成熟度,确保项目按时落地。虽然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项目实施不好,会带来债务风险。因此要认真做好项目决策评估论证工作,重点论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經济技术的可行性、建设规模和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资金来源的可靠性以及财政承受能力。二是充分考虑地方的债务风险,杜绝盲目申报项目。三是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政府投资平台,扩宽县级财政融资渠道,为项目配套资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完善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利用贷款等方式积极筹集资金,以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的压力。
4 结束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优化,将会让越来越多的富有乡土特色的旅游村、旅游小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乡村旅游将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寻觅乡愁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五[EB/OL].(2022-09-27)[2022-10-14].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xy20d/9676/202210/t20221014_936458.htm.
[3]高台县人民政府.县情简介[EB/OL].(2023-10-27)[2023-10-23].http://www.gaotai.gov.cn/xq/xqjj/201808/t20180820_51571.html.
[4]于璐. 甘肃现存明清时期魁星建筑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
[5]张掖市人民政府.【牢记嘱托·勇毅前行】高台: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EB/OL].(2023-08-21)[2023-08-21].https://www.zhangye.gov.cn/dzdt/xqdt/gtx_2545/202308/t20230821_1097272.html.
[6]赵腾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大众投资指南,2022(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