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保护视域下洋县杖头木偶戏的保护发展研究

2023-12-06 16:03韩珂怡撒小虎
百花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珂怡 撒小虎

摘 要:洋县杖头木偶戏是陕西洋县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各种因素,其传承发展受到了局限,面临着大量困难和问题亟须解决。本文以抢救性保护视域为基础,从抢救性视频与照片拍摄、抢救性口述史记录、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非遗资源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为洋县杖头木偶戏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抢救性保护;洋县杖头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木脑壳(杖头木偶)桄桄子”是洋县当地百姓的口头禅,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百姓们就以观看杖头木偶戏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杖头木偶戏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文化生活。

一、洋县杖头木偶戏概况

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杖头木偶戏是以汉调桄桄为唱腔、以杖头木偶为表演形式的地方剧种。洋县杖头木偶一般偶高一米左右,装有三条操作杆,两条杆牵动双手,一条杆支配头部与身躯进行表演。表演时,由操纵木偶的表演者边舞木偶边演唱,或者由其他表演者在幕后配唱。洋县杖头木偶戏是以演员操纵木偶人物表演各种动作、以汉调桄桄为唱腔、以演员唱奏的地方梆子戏,其表演精湛,风格鲜明,展现出明显的原生态性,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洋县杖头木偶戏表演形式独特,有的杖頭木偶还装上了活动眼珠,通过一根拉线操纵,以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木偶人物衣着整洁、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雉尾高挑,或长髯挂面、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花枝招展。

洋县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并具有区域独特性,现已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好这一珍稀剧种,有关部门也将洋县杖头木偶戏引入校园、景区等,专门开办杖头木偶戏班,用新的方法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

二、洋县杖头木偶戏的传承发展现状

洋县杖头木偶戏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历史悠久,在明万历年间已具备完整的表演体系,后经过大量戏班长期传承和发展,推动了洋县桄桄戏班创办科班来培训演员的热潮。

(一)保护传承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和传承洋县杖头木偶戏,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普查、搜集、整理工作。1958年,洋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洋县木偶剧团,陕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也整理了传统剧目651本,从根本上对洋县杖头木偶戏开展了保护传承工作。但因为各种客观因素,洋县木偶剧团经营不善,学员陆陆续续离开了剧团,导致洋县杖头木偶戏这一宝贵的非遗项目后继乏人,当前的主要传承人也已年迈,以李天明、杨丑娃为代表的民间桄桄木偶戏老艺人已到古稀之年,身体条件已无法支撑木偶戏表演,年轻一代的艺人并没有完全继承老艺人所传授下来的高难度技艺。因此,洋县杖头木偶戏亟须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继承者,后继乏人

自洋县木偶剧团成立之后,剧团培训了桄桄戏青年演员共18人,但因为当年编制短缺,无法妥善安置这些杖头戏青年演员,只是以聘用的形式支付其相应的表演酬劳。因为大多数青年演员家庭条件一般,这些表演酬劳并不能支撑其家庭的开销,还有一部分演员文化程度不高,出身农民,每年都需要回乡耕种,所以很难长期从事杖头木偶戏表演,大量杖头木偶戏青年艺人甚至完全放弃了这份事业,导致杖头木偶戏后继乏人。许多杖头木偶戏老艺人相继逝去,杖头木偶艺术表演、制作后继乏人,木偶表演人才难以培养。

2.地域局限,传播程度不高

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地方剧种的发展,农村的演出阵地变小,观众大量流失,只有一些老年人还在关注着地方剧种的表演和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洋县杖头木偶戏”了解程度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52.89%的人听说过洋县杖头木偶戏,35.72%的人没听说过,仅有11.39%的人比较了解洋县杖头木偶戏并能说出3个以上洋县杖头木偶戏的曲目名称。因此,地方剧种因为地域局限等原因而导致了传播程度不高,洋县杖头木偶戏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洋县杖头木偶戏的抢救性保护措施与方法

非遗既具有活态传承中的流变性,又具有免疫力弱而易自生自灭的脆弱性,“抢救第一”是非遗保护的理念和方针。[1]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世界记忆工程”,旨在于全球范围内抢救和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2]洋县杖头木偶戏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也需要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秉承及时、有效、完整的保护方针,开展相应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一)抢救性视频与照片拍摄

为开展洋县杖头木偶戏抢救性保护工作,前期就需要工作人员前往传承人住所进行采访和前期材料拍摄,因此,抢救性视频和照片拍摄至关重要。

首先,传承人是杰出的文化实践者和创造者,也拥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权,在记录工作中,他们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抢救性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应根据地域或民族风俗习惯、方言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其次,抢救性保护工作的项目负责人与传承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认同后,工作团队应通过一次或多次拜访,对整体项目的内容与目的,与传承人进行详尽沟通,力求使传承人理解抢救性记录工程的诉求,争取传承人的认同与配合,工作方案需请传承人审阅,并根据传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请传承人确认。

最后,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时,项目负责人、导演、摄像和录音要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充分调研,共同商议后确定所需设备,再使用高清摄像机进行拍摄,如条件允许,可选择某些项目进行4K拍摄。照片拍摄应选用可更换镜头的专业级相机和一套完整焦段的镜头作为照相设备。记录格式应为RAW格式,图像尺寸应为该机型所能记录的最大尺寸。充分准备好三脚架、存储卡、滤镜、电池、闪光灯等配件。

对于洋县杖头木偶戏的抢救性视频和照片拍摄来说,除了要拍摄传承人被采访的视频画面,还需要拍摄洋县杖头木偶戏的行头、道具、乐器等。

(二)抢救性口述史记录

抢救性保护工作中还需要对传承人和非遗项目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有关传承人和项目的所有文献资料,都在调查搜集的范围内。抢救性保护的工作者应搜集一切资料,并进行数字化整理。对于已搜集的文献资料,均需要签署《文献收集和使用授权书》来明确使用权限,避免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

对于抢救性口述史记录来说,工作人员对传承人进行采访,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采访人的素质、经验和技巧,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充足的准备。采访者应从问题设计、掌握一定访谈技巧、由点到面进入访谈、倾听被采访者所述内容、追问被采访者遗漏的信息和采访者不懂的问题、控制采访局面和节奏等方面下手,力求最大限度收集有效资料,保证口述记录内容完整和丰富。

(三)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

传统的非遗项目资料保持技术与资源保存方法不仅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会使部分信息不同程度地失真,而且单一的数字化及资源存储方式很难将非遗作为一个完整整体给予保存。非遗抢救性保护的数字化策略不仅需要达到记录、保真效果,还有必要实现资源长期保存与开发利用。因此,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迫在眉睫。

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有序整合,探索资源背后的知识讯息,以期获取非遗项目的文化本质与传承脉络,最大效益化地达到保护的目的。洋县杖头木偶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可以参考其他非遗项目,创建洋县杖头木偶戏资源数据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数据信息化,并承担数据采集、编码、传输、存储、检索、展示、统计分析等任务。人们可以通过数据库搜索文本、图片、视频等非遗资源,这不仅让喜爱洋县杖头木偶戏的群众很容易了解到洋县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历程、传播现状、精彩演出等内容,还促进了数字化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四)非遗资源维护管理

抢救性保护工作并不是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后就万事大吉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和访客评估等工作。工作人员应明确个人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紧跟实时动态,推出时事新闻和资讯,维护好网站以确保资源库正常运作。除了日常维护,还需要实时更新资源库,比如及时更新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信息等,让群众可以查阅到最新的洋县杖头木偶戏信息。

四、洋县杖头木偶戏保护传承的几点建议

洋縣杖头木偶戏除了需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还需要深入群众生活、打好群众基础。我认为洋县杖头木偶戏的保护发展工作还可以从“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形式开展。

洋县杖头木偶戏剧团可以与各大景区开展合作,每逢节假日,洋县杖头木偶戏剧目可以在景区进行展演,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扩大洋县杖头木偶戏的传播范围,提高群众对此地方剧种的了解程度,以达到保护和传承洋县杖头木偶戏的目的。

洋县杖头木偶戏还可以走进中小学校园,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剧目,激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在学校内开办杖头木偶戏培训班,从青少年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洋县杖头木偶戏的接班人,为洋县杖头木偶戏传承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洋县杖头木偶戏走进各大社区,让平日鲜有机会观看洋县杖头木偶戏的老人可以就近观看演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洋县杖头木偶戏演出还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由此扩大社会影响力。

五、结 语

洋县杖头木偶戏作为汉中洋县地区的一大地方剧种,反映了陕西的风土民情,是当地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对洋县杖头木偶戏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汉调桄桄唱腔表演、传统剧目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耕于此,为保护和发展洋县杖头木偶戏做好周到的服务工作。

(陕西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J].中国文化研究,2015(3):9-19.

[2] 周耀林,王倩倩.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工程的现状与推进[J].档案与建设,2012(1):26-2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