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
议题建构:
2022年版课标中,第二学段学习内容主要有:“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寓言单元,支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达成,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意识,提升审辨思维能力。本次教学围绕“寓言中的道理”这一群读议题,遴选中外寓言文本精心编组,在辨识与提取、比较和整合基础上寻找揭示道理方式的多样,发现表达图式之美,感知古代寓言文体“篇幅短小、寓意深刻”等特点,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及审辨能力。
选文编组:
《狮子和公牛》《郑人买履》《孔雀和鹤》《楚厉王打鼓》《相差不多》
教学目标:
1.围绕议题“寓言中的道理”研读文本,探究揭示道理的不同表现形式,发散思维,感受丰富的说理路径,揭示其基本图式。
2.依据表格,通过审辨交流,从故事人物、说理方式、表现手法等对比发现中外古代寓言异同,初步感受不同文化特点,异中求同,得出本组寓言故事简洁、寓意深刻等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研读任务一:事理互证,引出议题
1.温故链接,勾连事理。
(1)出示3幅图片,看图猜故事说道理。(图片略)
师:之前我们已经读过一些寓言故事,你能根据图片,猜猜它来自哪个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吗?
(2)出示道理,根据道理猜故事。
①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就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光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③要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懒惰。
2.质疑探究,引出议题。
出示: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道理,难怪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故事、根据道理猜故事两个学习活动,回顾已学寓言,事理互证,引出议题“寓言中的道理”。)
研读任务二:据表读文,得形梳理
1.打开寓言魔法袋,故事的道理藏在哪儿?快速阅读文本,完成表格:
2.小组共建,完善表格。
学习导航:
读:围绕“寓言中的道理藏在哪儿”这一问题,快速默读文本。
圈:圈出文中的人物、道理的表现形式,梳理总结,完成表格。
说:小组内分享、修改、完善表格,遴选代表发言。
3.小组合作完善表格,师巡视指导,把握学情。
4.全班汇报,交流互动。
教学场景重现:
(屏幕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生1代表小组发言。)
生1:《狮子和公牛》的主要人物是狮子、公牛,道理是直接表达的;《郑人买履》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孔雀和鹤》的道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楚厉王打鼓》的道理是通过事件来表现的;《相差不多》的道理是通过艾子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师:你们同意吗?
生2:我们小组认为《郑人买履》是通过郑人的语言来表现的。《孔雀和鹤》才有明显的对话。
师:一起来读读《孔雀和鹤》,男生读孔雀的话,女生读鹤的话,感受到了什么?
生3:它们都在说各自的长处,骄傲自满,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师:道理就这样揭示出来了,
你们总结得很好。再来读读《郑人买履》文章末尾郑人说的话:“我宁可相信我量好的尺寸,也不能相信自己的脚。”
生4:相信尺寸不相信脚,就
说明他不会变通。
师:对呀,通过他的语言我们能体会到道理。
生5:我们小组认为《楚厉王打鼓》不是通过事件,更准确的说是通过楚厉王的行为来表现的,因为之前第一次打鼓他是喝醉好玩,第二次是因为真的紧急却无一人来救,他的行为揭示出“失信于人后就难以再取得人信任”的道理。
师相机总结:原来揭示道理的方式既可以直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心理、对话等间接表现。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支架阅
读群文,关注人物、道理、说理方式三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习得寓言说理方式的丰富多元。)
研读任务三:中外对比,品鉴异同
1.观察表格,独立思考。
你还发现了什么秘密?比比谁的发现最多。
教学现场重现:
生:我发现这组寓言故事中的人物既有动物,也有人类。
生:我发现这组寓言故事的
道理有些与做人做事有关,有的与完善自身和交往有關。
师:你关注到了道理的不同作用和范围。
生:我发现这组寓言故事的
题目有的是以动物命名,有的以事情命名。
生:我发现这组寓言故事也
可以按照道理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归类,心理描写揭示寓意的是一类,对话的是一类,直接揭示寓意的是一类。
……
2.中外古代寓言的异同比较。
如果给这组寓言分类,可以怎么分?追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教学现场重现:
师:如果把这组寓言分为两大类,看看文本出处,可以怎么分?
生:它们都来自《中国古代寓言》和《伊索寓言》,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寓言与外国古代寓言。
师:仔细看看,中外古代寓言的人物有何不同?
生:中国古代寓言的主要人物为描写人的表现,而外国古代寓言的主角则是动物。
师:《伊索寓言》中的伊索是一个奴隶,他不好直接表达对奴隶主的不满,就用动物的故事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学过的《池子与河
流》来自《克雷洛夫寓言》,我发现大多数外国古代寓言都是直接说理,中国古代寓言多为间接说理。
生:外国古代寓言多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中国古代寓言则以夸张为主。比如《相差不多》的父子居然连米从哪儿来的都不知道。
师:外国古代寓言中的题目基本以动物命名,而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以事命名,一看题目就知道故事的大概内容,显得凝练深刻。中外古代寓言有那么多的区别和不同,那它们相同的是什么?
3.结合文本,交流探讨。
发现本组寓言共同的特点:年代久远、故事简洁、寓意深刻。
(设计意图:统整表格,品鉴中外寓言,自主观察、审辨、揭秘发现中外古代寓言的人物、表达风格、说理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得出相关结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思想境界。)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通桂校区)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