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汪赟娟
小学阶段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有待提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小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时,会出现审题不清的情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意义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审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审题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并提取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的阶段。审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然而,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部分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和恐慌。第二,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内容比较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并准确解答,从而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高效、更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在解题前,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阅读题目,认真标记或记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关键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题目已知条件的联系,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厘清解题思路,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
(二)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审题能力较弱,在做数学基础题时,仍有部分学生因不能认真审题而产生错误,导致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不高。而厘清解题思路,把握解题方向,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题目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厘清思路,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分析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或定量关系,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还能够帮助学生探索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生审题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审题不仔细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拿到题目后总是着急解答,没有认真分析题目所提出的要求,也没有分析题目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思路不清晰,无法准确把握题意,解题速度较慢且准确率较低。同时,由于审题不仔细,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忽略题目中给出的关键信息、无法准确判断已知条件和忽视隐含信息等问题,导致无法快速解题。此外,由于小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使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等问题,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审题存在思维定式
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存在思维定式,究其原因大多是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审题上,抑或是认为此类题目已经做过,无须再仔细审题。比如,有学生看到自己曾经做过同类型的题目,就认为这一道题目的解题方式与其他题目的解题方式并无不同,只要按部就班地解题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审题时稍有大意,就会导致结果出错。
(三)受到隐含信息的影响
数学题目的种类繁多,在已知条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隐含信息,这些信息对解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部分小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弱,他们无法发现隐含信息,导致无法正确解答题目。与此同时,部分学生虽能够发现隐含信息,但无法加以利用,没有将这些信息与其他已知条件建立联系,导致无法正确解答题目。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积极引导,养成审题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图形,再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求出这些图形的面积”等问题。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邊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做几道题,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这类知识。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重点关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读懂题意,提取已知条件,明确解题思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包含的隐含条件中寻找数学信息。比如,在求解正方形面积时,有的题目中并没有明确给出正方形边长的长度,而是将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组合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求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找到隐含条件,排除干扰条件,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时,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强化默读,化解细小障碍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的关键。由于学习环境和数学课程的特殊性,学生在考试和完成练习时不能大声地朗读题目,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默读能力,让学生在默读中养成高效审题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让学生做到在审题时不遗漏题目的信息,不忽视任何一个重要的条件。
另外,默读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明确解题的方向。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步审题,快速准确地发现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和隐含信息,从而化解解题过程中的细小障碍,提高解题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养成默读题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增加审题训练,积累审题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增加学生的审题训练,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审题技巧,帮助学生树立将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的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在讲解有关倍数问题的计算时,引入了这样一道例题:“杨树有12株,松树是杨树的2倍还多1株,松树有多少株?”在讲解该题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模型。比如,题目中的“2倍”可以转换为乘法,即“×2”;题目中的“多1株”可以转换为加法,即“+1”。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题目中杨树的数量和“2倍还多1株”结合,让学生写出松树数量的计算公式,即“12×2+1”。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增强学生将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审题能力
合作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积累审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较难的题目,将学生分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寻找题目的解答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各小组的一名学生朗读题目,再分析这一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信息,以及解题时应注意的地方。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这一题目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看看各小组运用的方法是否相同,如若不同,让学生思考哪一种方法更加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审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结语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階段特点,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一些训练,如语义理解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解题思路训练等,帮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感知,积累审题的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增强学生的默读能力,帮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解答题目,提高解答题目的正确率,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集团北街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