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轩,武冬,邝璐璐
(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2.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3.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改革没跟上学生人数倍增现状,所谓“教的没用、用的没教”,这与我们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关.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大学知识技能传承尚不匹配.高校是文化和精神传承之地,缺少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1]持续关注质量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导向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构建教育体系.基于此,本研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以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培养体系高质量建设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武术学科建设的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回应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武术学科高质量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深刻的阐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2].在社会现代化的理论指引下,关于体育现代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探索.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达到的某一高度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是在全体国民积极参与、竞技体育稳步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领域发展逐渐覆盖现代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一种趋势.武术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其体育和文化的属性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现代化特点、原则、目标、规格、育人体系等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高质量发展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高校武术高质量发展是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轮驱动下,从发展的基本面向高阶位转向,即向“好不好”转变.这一发展阶段是基于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身心健康需求与武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判断作出的选择.
以人为本,强调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新篇章要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人民愿望,坚持人民立场.高校教育事业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事物都应围绕教书育人的初心.因此高校武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明确学科教育的目标要求,做到准、简、实、显;全面突显以人为本,创新思维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全面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功能导向,以功能反推结构,建立标准.高校武术的功能为格拳致知、以武化人.通过学习武术理论和技术达到“成人”的目的,进而明确武术育人的“基础结构”,坚持把标准的研制、实施作为理顺高等教育“管理、办学、评价”三者关系的重要举措,作为引导高校武术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发挥国家标准在开展武术人才培养实践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武术“以功入门、以套求法、以用求真的内涵和文化外延,作为设置课程、指导课程建设、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这一要求开展研制工作,努力实现准入标准、建设标准、评价考核标准三者有机统一.引导学校武术特色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确保规范性与多样化相统一.
立足问题,实事求是,创新思维,扎实推进.深入分析高校武术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牢、资源分布不均、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知识闭塞、研究套用其他运动项目模式、武术本体研究不足、本体知识流失、主要发展问题措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突出问题,实事求是,把最新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到标准研制中去;通过标准实施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新机制,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校武术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培养体系.
高校武术人才培养高质量,包括武术物质层面高、武术文化层面高、武术思想层面高、武术精神层面高,可以理解为“高学历”“高技能”“高素养”.“高学历”指作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本硕博阶段的学历高;“高技能”是指武术技术水平高;“高素养”是指家国情怀高、道德素养高、职业素养的境界高.
3.2.1 创新发展,紧扣时代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3].中国武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现代化创新之源,武术创新性发展要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和批判性的传承,同时,结合新时代要求将中国武术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并创新性发展[4].例如:武术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高校武术高质量创新性发展不仅要激活武术文化的发展活力,而且要深入挖掘武术的道德规范、精神实质以及功能价值等核心要素,进而对其完善、升华,使其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契合,与个人发展趋势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大程度地实现高校武术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5].
3.2.2 跨域融合,协同协作
高校武术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域研究,例如武术与健康、武术与医学、武术与人类学、武术与文化、武术与社会学等.拿人们所关注的健康来说,对于武术的现代化而言,以促进人的健康为第一要务是符合学生需要的,是能彰显高校武术时代价值的创新方向[6].例如从传统中医理论上,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拳与人的五脏相对应,可归为人体的经络训练.再如,科技赋能,促进武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进武术产业新形态形成.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整合武术文化资源能使中国武术更好地实现其时代价值.高校武术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结合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中国武术途径,也成为武术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3.2.3 绿色发展,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一,是追求经济、人文、生态融合发展,和谐共生的发展形态[7].高校武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武术绿色、低碳、节能等健康行为改革,推动其形成一种绿色武术发展理念与行为方式,具有革命性突出意义.试想,国内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散步、篮球.主要是因为散步、篮球活动方式简单,禁锢少,对活动者精神压力小.所以,高校武术学者怎样提炼既能承载武术本质、文化内涵,又简单易学又有趣又吸引人的武术动作,是值得思考的.
3.2.4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新时代高校武术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应有国际视野,这种创新应该坚定中国立场,立足于武术文化的本质内涵,促进武术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8].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交流与互鉴中,开启了以进奥运为目标的发展历程,这是新时代武术发展的新维路径;另一方面受西方体育的冲击,竞技思维的影响,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武术本体.因此,中国武术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一个中国本土的现代化立场,推动中国武术主体文化重塑[9].例如,立足本体创新,明确竞技武术发展立场;追求健康,挖掘健康促进功能等.
3.2.5 数字结合,资源共享
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价值得到较大程度释放,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武术学科育人体系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数字与武术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效率提升.站在新时代的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高度,从发展理念、学科要素、育人要求、课程体系、创造价值和专业发展层面准确把握武术学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由“提质增效”向“开放共享”转变.数字经济的广泛渗透加速了信息和数据要素在教学主客体间的流动与共享,促进其形成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和协作互助,为武术人才培养打造上下游共生的价值链条与跨界融合发展创造条件.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有利于催生大型的资源整合平台,聚拢学科的利益相关者,构建利益分配体系,凝聚结构严谨、分工明确、创新开放、共建共享的育人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促进了旧价值链条的解构与新价值网络的重组将会推动教学与更多领域跨界融合.武术学科领域内各细分领域依旧要在“提质增效”阶段创造成果,必须要在“开放共享”的环境和空间中继续增生[10].
新时代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和理念对高校武术学科教育提出新要求,对人才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等带来新形势与挑战.结合高校武术学科建设现状和问题,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武术学科建设进行分析.
4.1.1 培养模式协同化
4.1.1.1 同域协同
不同高校相同研究领域坚持开放办学、共同富裕的理念,培养高质量武术人才.建设国家或省域资源整合平台(例如高校联盟等).不同高校同学科领域,在资源整合平台下,结合当地、本校、学科资源协同发力,提升教学、训练、科研水平.所获成果在同域范围内公开、共享,服务专业、学科发展.
4.1.1.2 异域协同
学科建设面向行业需求,构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体教融合为抓手,依托学校多类型社会实践基地和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共建、项目共研、课程共创、师资共培、就业共助等协同互助的具体方法,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由社会、企业、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密切学科与社会的联系,积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组织实施专业实践,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11].
4.1.2 培养模式一体化
高校本硕博高质量培养模式一体化构建,培养高质量的武术人才.第一,家国情怀.以武术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认识中华民族武术特点和价值;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从武术学科角度认识“健康中国”“文化自信”“教育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树立以学科知识和技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具有对武术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备掌握、传承、维护、发展、创新武术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辨识学科领域的法制精神和竞赛规则,恪守武德、遵守规则的法制意识.第二,武德素养拥有诚敬、信义、智勇、专恒、正和的道德素养.第三,知识技能.掌握武术学科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体系,了解武术核心素养内涵,以及学科与相关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能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服务社会.第四,教学能力.具有学科育人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学科育人价值,掌握武术教学、训练规律;掌握武术教学、训练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具备开展武术教学的技能水平;能够在技术训练、活动和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专项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体能、技能形成和发展与品德、武德养成相结合,具有运用武术和文化育人的经验.第五,科研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品质、勇气和毅力;具备基于学科知识和技能,勇于探索、创新、服务社会、国家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在武术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质疑、求证、判断进行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积极主动了解武术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形成反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职业素养.拥有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沟通合作、终身学习的品质.高校武术学科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一体化构建如表1.
表1 高校武术学科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一体化构建
4.1.3 培养模式特色化
培养模式特色化,一方面是指高校结合当地、本校、学科资源和特长办学.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不同,分布不均,高校的发展强调立德树人,更要突显服务社会.武术学科的发展结合本校特色专业,深度融合是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是立足武术本身特点,突出特色.武术拳种有129种,对于高校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129种拳种都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教学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结合当地、立足拳种、提炼教学内容、规范教学方法、突出风格特色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教育部要求,体育类武术学科课程体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这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但是从目前的培养模式来看,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较弱,应加强武术学科的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的方向专题化需要结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例如健康、运动成绩(实战和套路)、影视表演(武术的艺术表现)、裁判、教师(教书育人)、体育机构(武术活动、赛事组织)、国际推广(武术翻译)等.高校结合方向专题特点,建立不同知识与技术体系,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直接与社会和市场接轨.
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多维整合,将课程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整合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引领,重技能塑匠心铸家国情怀;加强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重实践强能力育社会责任;加强第三课堂网络建设,合话语重差异涵养价值观[12].
对于一些每学年都要讲授的理论性知识体系,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课下预习,课上讨论,教师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总结评价、价值导向引领,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技术课,高校武术教学方法要符合武术功套用一体化的教学规律.武术课程内容体系要立足拳种、融合文化、突出应用.在教学手段上,要求由桩入手、两两对试、单对统一的教学程序,拆招喂招的练习过程[13].
教学内容经过各高校的凝练、论证、编制、数字化,使教学内容得到共享.高校可以直接使用分享成果,解决资源分布不均,高校急需知识资源的矛盾,更使得偏远地区或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学生可以直接同高层次高校学生一样,共同享有前沿知识.高校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共享化,会大大推动知识的传播和资源共享,更体现了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教学管理是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武术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计划、贯彻执行、效果评价等,都在教学管理系统的管理保障下完成.因此武术学科建设的管理与保障系统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对育人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顶层设计.教务及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保障、评价、监督,二级学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党和国家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围绕高校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针对高校武术教师能力培育的现实难题,提出深化武术教师课程建设意识、强化武术教师资源创设能力、改进武术教师课程育人方式、健全课程建设支撑体系.深化武术教师课程建设意识,就是要深化将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自觉意识,深化武术课程“立德践德”的责任意识,深化武术课程共同体建设的自强意识;强化武术教师课程资源创设能力就是要挖掘武术课程内生元素,拓展武术课程外生资源;改进武术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方式就是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转换武术课堂话语表达;拓展课堂实践场域,就是要健全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完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14].
武术教学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评价标准在“质量管理”方面,除了要求构建包括目标、课程、管理、评估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外,还特别强调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利用其反馈结果,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高校武术课程评价,通过基于专家、督导组、同行对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直接评价和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间接评价两种方式,可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对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任课老师可依托所授课程各个评价环节的得分,获取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根据学生个体课程目标达成度与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的定性评价进行课堂目标达成度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武术学科人才培养原则是以人为本、功能导向、改革创新.高校武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可以理解为“高学历”“高技能”“高素养”.创新发展、紧扣时代、跨域融合、协同协作、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实践体系的构建需要践行培养模式协同化、一体化、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全面化和方向专题化,教学方法的多维化、翻转化、一体化,教学内容数字化、共享化,教学管理系统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评价标准科学化、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