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不同输入状态下进水塔结构响应特征研究

2023-12-06 05:34张学冬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11期
关键词:进水塔江都塔体

张学冬

(广东省源天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300)

0 引言

水工建筑安全稳定不仅仅需要考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1-2],也需探讨不同工况荷载下结构应力、位移影响特征,尤以动力响应工况下更为显著。进水塔作为水电站、泵闸等工程中常见水工结构[3-4],设计方案可靠性是否能匹配工况荷载,乃是水利工程师常需考虑的问题。杨庚鑫等[5]、吴建兴等[6]为研究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特征,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时程法等,研究了地震波荷载对塔体结构响应水平的影响,包括应力分布、位移特征等。Heymsfield E.[7]、ALEMBAGHERI M.[8]为研究进水塔的抗震设计,分别开展了不同地震波输入特性下塔体结构地震动响应水平分析,探讨了各类型地震波下水工结构的加速度、主应力等参数影响特征,对推动水工结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朱代富等[9]、李明超等[10]从地震波入射方式入手,探讨了地震波不同方式输入下,水工结构位移、应力分布变化,有助于揭示水工建筑地震破坏机理。本文为研究江都泵站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特征,从波形入射角对比入手,评价了不同输入状态下进水塔体结构应力、位移以及加速度响应变化,对提高结构抗震设计有所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工程介绍

江都泵站乃是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等重要输水通道的重要节点,位于淮河入江、新通扬运河交汇处,具有输调水以及泄流排涝等重要水利职责。江都一站目前有8台轴流泵,运行总流量为81.6m3/s,单机流量可达10.2m3/s,全功率运行下年输水超过3200万m3,引水为1500万m3,有助于新通扬运河以及淮河入江段泄洪排涝,设计排涝流量可达23m3/s,最大扬程为7.8m。不仅于此,江都一站还是长江下游重要水文观测枢纽,对汛期洪峰过境、枯水季蓄水调度,具有重要价值。图1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从一站至四站分布示意。不论是江都一站或是江都四站,在芒稻河、新通扬运河等河道中,所发挥的蓄水、调水作用不可估量。根据统计资料,目前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h,实现水利发电超过3500万kW·h,从优化泵站运行、提高水能利用率、降低输水耗能等方面,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开展了智慧水利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应用,但不可忽视由于部分泵站运行时间、设计标准均有所滞后,急需对部分泵闸结构开展更新维护。从2016—2021年江都水利枢纽水文资料分析表明,排涝流量维持在与洪峰过境匹配水平,抽引流量仍存一定缺陷,泄流挤压常导致泵闸满负荷运行,且导致部分拦污栅结构破坏。为此,计划采用水利仿真模拟建设方式,对江都一站进水塔开展结构动力响应水平分析。

图1 江都水利枢纽分布示意

1.2 计算模型

基于江都水利枢纽智慧水利虚拟仿真系统,构建起与江都一站相匹配的进水塔几何模型,并导入至ABAQUS有限元计算平台中,获得了进水塔结构有限元模型,如图2(a)所示。该模型依托于智慧水利的运营可靠性分析,为数字孪生产物,在有限元计算平台中,仅提取出进水塔上部结构模型与场地地基结构,模型的X~Z向分别为顺水流向、垂直向上以及岸坡右侧。该计算模型中,塔体最高处为60m,X、Y向计算范围为120m,Z向计算范围为150m,且Z向范围涵盖了地基向下深度30m。经ABAQUS有限元平台划分网格,共获得模型网格单元348264个,节点数为396482个,而塔体结构中采用的为弹塑性本构单元,网格数占总模型的73.5%,如图2(b)所示。进水塔所在场地地基采用附加质量法进行仿真计算,塔体底面与基础接触面加密划分网格,确保计算精度。

图2 有限元计算模型

据地勘报告显示,上覆土体为为松散性适中的壤土,含水率分布为16%~20%,为芒稻河下游平台典型代表,密度为1.7g/cm3,基岩为半风化灰岩,单轴强度超过40MPa,变形模量为13.2GPa,由于壤土沉陷性以及吸水性满足地基土体要求,故未进行改性治理,本文计算模型中,岩土体参数也是以此为参照设定。

为确保计算结果可靠性,本文采用Taft地震波为输入荷载[1,11],该波形前20s加速度时程特征如图3所示,峰频加速度为0.3g。计算时采用粘弹性边界条件设定,基于等效节点荷载方法,施加不同角度的入射Taft地震波,并限定入射角35°时为其均匀波形临界点,只要入射角不超过该临界点,波形均具有二维平面波形,在超过该临界点后,所输入的地震波荷载在反射方向上不具有二维均匀波。从江都水利枢纽进水塔结构抗震设计全面性考虑,Taft地震波入射角分别为0°、15°、30°、45°、60°、90°,入射方式均为一致,在模型上作用荷载具有波形等效特点,波形入射示意如图4。

图3 地震波时程曲线

图4 波形入射示意

塔体结构受地震动荷载影响,会具有协同共振特点,从进水塔结构模型上选取多个关键特征点进行分析,分别位于塔底(1#、5#)、塔中(3#、4#)以及塔顶(2#、6#)。同时,在塔体模型上选取关键区域,作为应力分布及变化的衡量节点,如图5所示。基于上述关键节点的应力、位移以及加速度响应特征分析,探讨Taft波不同入射角工况下进水塔结构的动力响应差异。

图5 关键特征点分布

2 泵站进水塔结构应力、位移响应特征

2.1 应力特征

基于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计算,获得了塔体结构各关键特征点处主应力特征,如图6所示。依图6可知,不同入射角方案下,主应力在特征点上的表现不同。在入射角0°时,塔底1#~4#点,第一主应力从6.32MPa过渡至4.23MPa,整体呈递减,但在5#~6#特征点处,主应力具有稳定态势,维持在3.3MPa。当入射角为30°、60°时,各特征点处主应力变化态势各有异性,比如入射角45°时,在特征点5#~6#处,主应力呈递增变化,分布在10.6~13.1MPa。分析可知,入射角变化,会改变各特征点间主应力变化趋势特征,也会破坏塔体结构特征点主应力关系联系性。从主应力量值水平分析可知,当入射角愈大,总体上主应力量值水平愈高,此规律在各特征点处均是如此。入射角0°方案下,3#特征点主应力为4.24MPa,而入射角为15°、60°、90°时,相应特征点处主应力较之分别提高了82.2%、159.3%、328.3%,特别是在入射角45°~90°区间内,当入射角每递增15°,会引起3#特征点主应力增大37.2%。同样,在2#、4#、6#特征点处亦是如此,主应力随入射角分别具有平均增幅24.8%、27.9%、59.9%,对比塔顶、塔底特征点主应力增幅可知,塔底主应力受入射角影响敏感性更显著。从计算结果宏观来看,入射角与主应力量值水平为正相关,尤其在入射角超过35°后的45°~90°三方案中,主应力量值水平增幅最为明显。

图6 各关键特征点处主应力特征

2.2 位移特征

从动力响应计算结果中提取获得了各向位移变化特征,如图7所示。从图中位移特征可知,各特征点的X、Y向位移变化趋势性具有一致性,X向位移均为递增,而Y向位移在各特征点中保持稳定。相比之下,Z向位移的趋势变化无序性更显著,特别是在特征点4#~6#。在X向位移中,随入射角递增,位移值减小,同是特征点5#,入射角0°时为576.1mm,而入射角45°、90°方案下位移值较前者分别减少了34.4%、76.5%,在1#~6#六个特征点中,随入射角45°变化,位移量值降幅分布为47.6%~60.9%。从特征点上X向位移增幅来看,三个入射角方案中,位移增幅较为接近,从1#~6#特征点,入射角0°下位移分布为449.6~566.2mm,平均增幅为8.7%,而在入射角90°时,位移分布为24.1~158.4mm,平均增幅为13.5%。Y向位移在各特征点中均保持恒定,入射角0°、45°、90°三方案中分别为47.2mm、125.6mm、237.4mm,入射角愈大,Y向位移值愈高,此种现象与X向位移相反。总体上可知,塔体结构特征点上Y向位移分布具有一致性,受入射角影响,量值会有提高。

图7 各向位移变化特征

在1#~3#特征点中,同一入射角方案中,特征点为4#~6#后,位移量值出现差异,总体上呈“增-减-增”变化。对比入射角对Z向位移量值影响,在4#、6#特征点处,入射角愈大,Z向位移值愈低,但在5#特征点处趋势与之相反。分析认为,波形入射角对Z向位移影响最大,塔体结构特征点上位移变化与量值水平,具有突变性,此与地震波的输入方向决定了塔体结构Z向平衡性,进水塔结构抗震设计时应着重关注[12-13]。

3 泵站进水塔结构加速度响应特征

依据进水塔结构地震波荷载输入计算,可获得结构加速度响应变化特征,如图8所示。由图8可看出,在各入射角方案中,加速度变化趋势特征具有一致性,加速度响应最高均为2#、4#、6#特征点;在入射角30°方案中,特征点1#、3#、5#处加速度响应值分别为0.66m/s2、0.84m/s2、0.67m/s2,而6#特征点处加速度响应水平较前者三个点分别提高了92%、51.1%、90.3%,而特征点2#、4#处响应值分别为1.11m/s2、0.97m/s2。由此可知,塔顶特征点加速度响应水平高于塔底,地震动响应水平更应关注塔顶处。当入射角增大,塔体结构上加速度响应水平均为递增,增幅趋势也有差异性。在入射角0°方案,特征点1#~6#处加速度响应均值为0.41m/s2,而入射角30°、60°方案下响应均值分别为0.92m/s2、1.75m/s2,其中入射角90°下较之0°、30°下分别提高了5.82倍、2倍;当入射角每递增30°,导致塔体结构加速度响应均值提高91.8%,在入射角60°、90°上,加速度响应均值对比增幅更大。分析认为,地震波形的入射方向超过均匀波形角(35°),则塔体加速度响应水平更大[14],造成危害更大。

图8 加速度响应变化特征

4 结论

(1)不同入射角方案下,塔体结构特征点处主应力响应值变化具有无序性;入射角愈大,塔体主应力量值水平愈高,尤以入射角45°~90°下增幅最为显著。

(2)改变入射角,X、Y向位移变化趋势特征保持一致,分别为递增、稳定不变,而随入射角增大,两向位移值分别为递减、递增;受入射角影响,Z向位移变化无序性明显。

(3)在各入射角方案中,塔顶处加速度响应水平均为最大;入射角增大,塔体特征点处加速度响应值均为递增,且在入射角超过35°后增幅更显著。

(4)从塔体结构抗震设计考虑,关注塔顶处安全与Z向位移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进水塔江都塔体
外载荷作用下塔器开孔补强计算探讨
扬州江都区三个强化 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扬州江都区 “三聚焦”办好民生实事
枕戈待旦 令出必行 扬州江都区毫不松懈保春节安全
扬州江都区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
含启闭机房进水塔结构静动力分析
某水电站进水塔静力稳定性分析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Submerged Support Structure for Floating Wind Turbines
复杂施工环境下的进水塔安装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深孔泄洪洞进水塔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