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婷
(西宁市水务局,青海 西宁 810000;北京万水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5)
西宁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泉水众多,分布在各处的泉水,曾让西宁拥有一个美名:“边塞泉城”。西宁城市傍水而建,随水而兴,从古至今的发展从未离开过泉水。在20世纪60年代前,泉水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根据《西宁府新志》记载,西宁城北土楼观下,有五泉连接,泉水宽深、形若鱼翅,明清时,香客多在此小憩,饮水赋诗,弹弦唱曲,悠闲得乐。市区水井巷一带,古称“水眼头”,清泉相连,居民多饮此水。在周家泉,旧时有清泉自石崖腰间倾泄而出,晴日观瀑,彩虹隐现,潮气弥漫,沁人心肺。古城泉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既可饮用又可雅兴的双重作用,同时演化出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河湟“边塞泉城”泉水文化。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泉水的饮用功能逐渐弱化,被自来水替代,其景观文化功能未受到充分重视,大部分泉水遭到破坏。部分泉水被引入下水道直接排泄,部分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被填埋,仅存的泉水也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保护。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泉水的生态价值也逐步受到重视,对泉水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国家有关政策,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西宁市区泉水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西宁市区现探明共有泉52处,其中泉群14处,单眼泉38处,喷涌量大于200m3/天的泉水12处。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泉水的影响巨大,被封填的泉数9处,占全部泉数的17%;大部分的泉水涌水量锐减,几乎断流无法测量的泉数7处,占全部泉数的14%。西宁市有温泉两处,分别为城北区瑞景河畔家园小区温泉和城南温泉。如图1所示。
图1
西宁市市泉水在各区均有分布和开发利用,具体如下:
(1)城北区
城北区的泉水开发利用5处,占总泉数的30%。泉水多用于河湖湿地补水,少量用于农村居民生活饮用,开发利用较少。
(2)城西区
城西区的泉水开发利用7处,占总泉数的78%。泉水主要用于西区已建的人民公园、海湖湿地公园、白沙滩公园和西郊公园的河湖湿地补水,但并没有将泉文化融入公园建设中。
(3)城中区
城中区的泉水开发利用2处,利用数较少,仅占全部泉数的13%。泉水用于北门泉小游园和香水园景观。
(4)城东区
城东区的泉水仅九眼泉水被开发用于铁骑沟的生态补水,且仅把九眼泉作为补水水源使用。
西宁市泉水的开发状况,详见表1。
泉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历史文化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种因素,西宁泉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保护意识不强,泉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由于对泉水资源缺乏必要保护,西宁丰富的泉水资源有的遭到冷落,处于天然状态无人问津;有的被填埋或被排入雨(污)水井白白流走。
(2)人为破坏严重,造成泉水出露量锐减
西宁的城市建设对泉水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在居民区建设、铁路建设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泉域附近的深基础工程,阻断或破坏了泉水补给通道,使泉水干涸或流量减少。
(3)泉水遭受污染严重
在城市近郊的泉水上游或泉域范围内修建垃圾厂,塑料、废品收购加工点,禽畜养殖场,以及工厂的排污口和其他从事污染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泉水周边垃圾散落,对泉水的水质造成污染。
(4)开发利用较单一,主要用于河湖生态补水
西宁市已开发利用的泉水除少量用于农村生活外,全部用于周边公园湿地的生态补水,开发形式比较单一,且没有将泉文化融入城市景观,造成西宁市丰富的泉文化渐渐淡化。
以《地下水管理条例》为依据,保护和利用好泉水资源,以“生态修复高原泉城传承文化泉城共兴”为总体目标,通过“保泉养泉、营泉兴泉”提高泉水的综合效益;以泉村文化为主导,因泉施策,推进乡村振兴;弘扬浓厚的河湟“边塞泉城”泉水文化,充分体现出高原夏都泉水的特色和魅力,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
西宁卫城区:卫城内的泉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间传说也较为丰富,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方面潜力巨大。应对卫城的泉进行抢救性修复,突出泉文化传承,恢复泉水生机,并开发旅游线路,使之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要游线——高原泉文化游。
主城区: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泉,以泉为主题开发利用,突出泉水保护;有效利用温泉资源,开发温泉康养项目。
城郊区:现状泉水保留较好的主要位于村落,建议把泉水作为村庄的新名片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3.2.1保护地下水资源,逐步减少及控制地下水开采
结合“引大济湟”工程建设,将城市供水水源逐渐转为以地表水为主,本地地下水水源作为补充和备用水源,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水源给予保护。
3.2.2保护水源区,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加强上游生态涵养区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严禁乱砍滥伐,增加植被面积,提高植被密度,增加水源涵养量。泉水保护范围内种植经济、观赏、常绿、常青植物,在养护时采用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农药,避免污染。杜绝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泉源的污染。在泉水景区建设过程中,人行道宜用花砖、无砂混凝土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以增加降水入渗,增加水源涵养量。通过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加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新鲜水的使用。
3.2.3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通过农业农村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节约水资源,同时可减少污染物排放。
3.3.1文化兴泉,突出泉文化传承
抢救性修复承载着古城记忆和记录着古城变迁的古泉,修缮和扩大原有古建筑,将城市文化与泉水文化相结合,使其恢复原有风貌,让西宁名泉重获生机。发掘泉故事,打造泉文化,宣传泉品牌,设计泉水游,形成以泉文化为主的休闲旅游景观,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重要游线。
3.3.2以泉造景,创造西宁泉水独特景观
充分挖掘泉水对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实施泉水生态建设,以泉水为媒介,结合城市绿地景观,以泉造景,建设水街、水景,让城市中充满泉水元素,创造西宁泉水独特景观,以改善西宁市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化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秀美山川。
3.3.3以泉兴业,充分挖掘利用价值
依据西宁市产业空间布局,南川片区将打造南川商务旅游和会展业,这将带给城南温泉及地处南川片区整个泉水发展的良好时机。结合泉水和温泉特色,发展旅游及度假疗养产业,进一步带动全市需求。
针对保留较好的郊区泉水,把泉水作为村庄的新名片开发,以泉村文化为主导,因泉施策,开辟出一片具有青海乡土特色的民宿,泉水用于庭院景观和绿化建设,并开展泉水泡茶、泉水餐饮等特色旅游形式,让游客体验取水、煮水、冲茶、品茶的过程,形成“家家有泉水,户户垂杨柳”的独特景色。开展泉水灌溉、泉水养殖等农产品牌,为农产品带来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3.3.4以泉兴城,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窗口
加强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建立完善媒体对口联络机制,拓宽外宣渠道,发挥西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精心制作城市外宣品,强化网络外宣,组织开展城市形象推广,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外宣格局。注重统筹规划,高标准、高规格做好城市形象定位,创建城市形象标识系统,策划推出一系列西宁城市形象宣传的精品之作。
通过制订泉水保护办法,编制泉水名录,划定泉水保护范围,绘制泉水分布图,针对补给区、出露区和补给通道发布“一泉一策”保护方案,避免泉水继续遭受人为破坏,强化泉水的保护管理。利用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全市的泉水文化、泉水资源以及保护泉水的重要性,增强广大市民爱泉、护泉、保泉的意识,全面提高西宁泉水的知名度。通过广泛征集无名泉的名称等活动,积极组织市民参加爱泉、护泉、保泉活动。
明令在泉水保护范围内禁止建设有碍各泉风貌和可能造成泉系阻淤的建(构)筑物,建设相关工程项目应当通知水务部门参加审查,深基础工程还要组织水利专家进行论证,施工时则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不得在泉水保护范围内搞房地产开发等破坏泉系的建设,不能单纯经济利益而行破坏泉水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