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文
近年来,化工企业处于快速变革阶段,面临着如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成本与生产成本攀高、产品多样性与创新性不足以及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探索绿色发展策略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化工企业有必要从内部管理角度发掘潜力,狠抓成本管理,以此更好地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和生存考验。成本管理是化工企业的管理重点,需要采用各种成本控制手段,稳定企业现金流,将各种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来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打破化工企业创新转型的僵局,突破发展瓶颈。目前,大部分化工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改革方面存在短板,因此,文章对化工企业完善成本控制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化工企业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而煤炭能源相对紧缺,这要求煤化工企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煤炭作为许多化工品的原料,如何将其转变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是相关化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必定伴随着大量的成本投入。大多数化工企业为了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已经意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科学的成本控制工具和手段,才能保障企业维持安全健康运营,尽量规避外部风险,提升内部效率。本文简述化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相关内涵和意义,重点梳理了成本管理改革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同类型企业完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指严格约束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资金开支,确保在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减少非必要的资金消耗,减少成本支出,一般和预算管理的联系非常紧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结果反馈等几个核心环节,主要利用各种举措监控和科学调控相应薄弱点。
化工企业指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和开发的单位或企业,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包括化学矿山、化工机械、化工基建施工单位等。
首先,化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成本控制的背景下,化工企业应积极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全面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消耗费用的总流向,确保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趋于稳定。另外,化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抢占更多的生产资源,降低成本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不断改进和纠偏成本管理模式,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展现出优越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不断提高市占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促进化工企业进步和发展。
其次,化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增强成本计划的科学性。在传统模式下,一般是基于历史财务数据预测化工产品目标成本,这种预测方式并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经营,往往会导致资金超支,成本执行结果与成本计划会出现较大偏差。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基于全经营流程进行立体化分析,汇总分析事前数据,监督事中执行情况,并及时完成事后反馈。化工产品的成本所涉金额较大,成本管理难度非常大,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可以增强成本计划的科学性,为产品生产与营销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对于化工企业来讲,原材料费用占总成本的七成左右,剩下的分别由人工成本与其他费用成本分摊,可见,原材料成本控制对综合性成本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近年来,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浮,原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化工企业获得政策扶持且建厂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反向助推了原材料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成为大势所趋,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第二,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满足更高的环保标准。化工企业存在一定的废料堆积与废料排放,若处理不当,短期内会引起局域内的环境问题,长期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且环境治理代价更高,所需成本远超企业获得的利润。
当前,仍有不少化工企业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时下管理需求不适配,无法有效契合成本控制目标。例如,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依赖人工,没有与信息化成本核算方式相结合,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成本数据经人工收集、录入统计后进行分析,没有让信息化系统分担基础工作。受人为因素干扰,成本核算结果往往存在偏差,需要反复核对,成本核算效率较低。另外,成本核算过程中,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沟通质量不高,不利于有效处理成本数据。各部门的数据格式与报送规则存在差异,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这也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
现代化的成本控制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人员主导。但现实是,部分化工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会计人员的职责局限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对会计资料的整理、对成本数据的处理等,并未深入分析每一个变动指标潜藏的相应规律,无法及时发现成本管理问题,更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意见。随着化工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成本管理的改革,成本控制标准也相应提高,然而,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其并不匹配。另外,成本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财务流程,很多财务人员无法在短期内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资历较老的员工还可能对此产生排斥或抵触心理,参与成本控制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成本管理改革形成了较大的阻力。
化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管理过程,但部分企业在优化成本管理模式时缺乏系统化框架,成本控制流程衔接不畅,比较分散,没有将内外部的成本控制工作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架构,整体管理效率不高。
第一,化工企业应合理决策原材料的成本投入。原材料成本控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询价定价、客户信誉评级、原材料运输等。以原材料运输为例,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对危险化学品的保护,严格管理运输道路、车辆和司机,规避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风险,减少风险成本。
第二,目前化工行业是社会公认的环境污染主要诱因,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是总体工业废水排放的主体,其废气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化工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时必须对环保问题引起重视。一方面,须深谙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政策指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排放;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环保型生产材料、生产技术和排放设备等,减少后期环境修复所需投入的成本,认真处理企业经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化工企业在确定成本核算流程和规则时,应避免照搬照抄网络模板或其他企业模板,必须结合企业属性与经营特性,拟定立足于实际的成本核算模板,提高成本核算的专业性。
第二,化工企业应将成本控制和预算控制紧密结合,将成本核算工作与预算编制工作联系起来。例如,在前期的成本预测阶段,企业要结合历史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测算。进入生产节奏逐渐平稳的成本执行中期阶段,解析已发生的成本构成,参考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对有可能发生成本超支的薄弱点提出预警和干预,将成本发生额控制在预算限额内。特别是生产物料成本要参考物料配方预算成本,生产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材料使用数据,各项费用发生额要基于全面预算规划,人工成本则应结合薪酬规则与以往的人工费用进行预算,实现动态化的全面成本核算,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第一,加强外部引进。企业应有目的地引进管理会计型人才,调整招聘计划,梳理成本管理岗位职责,将具备基础会计技能与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安排到成本管理工作岗位上,企业管理层与高质量财务人员共同主导成本控制工作。
第二,加强内部培训。针对现有的财务人员,企业应改变甄选标准与提拔方式,选择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人员进行深度培训,比如安排企业管理理论、管理系统实操、行业政策解析及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等方面的课程,开阔财务人员的宏观视野,在熟悉基本的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企业整体经营形成战略管理眼光,利用财务数据为管理决策赋能,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第三,加强宣贯教育。化工企业应向全体员工灌输成本控制理念,让各部门、各层级员工意识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本控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从观念意识层面强化员工认可,从而引导其积极配合具体的成本管理措施,将成本控制与文化建设相联系,感召员工,唤醒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企业可借助官网科普、工作区宣传栏、公众号图文传播等,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氛围,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四,改善绩效与薪酬体系。为了留住高水平成本管理人才,企业需要改进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科学调整成本绩效指标,将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让绩效考核结果能够充分体现财务人员的“业绩贡献”,激励人员主动承担成本控制责任。
如图1、图2所示,为某化工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结构,该企业基于价值链分析模型,梳理其内外部成本消耗的各环节与流程关系,在此基础上改良成本控制方案,实现成本的内外部综合管理目标。
图1 L 公司外部价值链结构
图2 L 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
以外部价值链中的客户成本控制为例,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销售商品,而相对稳定的客户关系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销售环节的不稳定性。因此,企业应注意提升客户满意度,做好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提高客户对本品牌的信赖度,增强合作黏性,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为成本控制工作创造更加松弛的管理空间。
以供应商成本控制为例,化工企业应增强价格谈判能力,确保物资供应稳定,利用互联网及电商平台优势,减少差价损失,节约物资购置成本。此外,化工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快速树立诚信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市场形象,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成本优惠机会。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化工企业而言,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成本控制改革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当前,化工企业面临愈发严峻的行业竞争态势,煤化工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要想在经营管理中提升自身实力与优势,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就要将成本控制作为关键抓手。全面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消耗。另外,还要注重处理环保问题,将成本控制工作与全面预算管理充分结合,做好成本管理人才保障工作,强化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塑造良好的成本管理文化和氛围,并基于价值链模型进行企业战略高度的成本控制分析,制定适合企业的个性化成本控制策略和方案,赢得更多的利润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品牌形象,通过各种成本控制手段,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