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工宣/文
第21兵工厂修枪厂大门
若从朝天门出发,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在远隔千里的南京秦淮河畔,你会遇见一组中国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这便是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金陵制造局。它是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更是我党工人运动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金陵制造局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运动,将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一点一滴烙进了军工人的记忆和血脉里,从此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辈辈传承。
晚清时期,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1862年12月,李鸿章在上海松江创建了上海洋炮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上海洋炮局随之搬迁至南京雨花台,更名为金陵制造局。
1925年,金陵制造局工人参加五卅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在上海枪杀工人,支援南京和记洋行工人的反英斗争。1926年底,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南京工人运动日趋高涨,金陵制造局作为南京最大的兵工厂,在中共南京地委领导下,建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军工企业中建立的早期党组织之一,革命的火种在这里被点燃。1927年3月,金陵制造局赤色工会成立,梁永当选工会秘书,领导工人进行积极的斗争,开展护局运动,迎接北伐军进城。
正当南京人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已悄悄在背后举起屠刀。为了扑灭革命烈火,蒋介石派嫡系部队接管南京,除了加紧镇压革命运动,公开支持右派市党部的反动活动外,还纠集反革命分子、流氓打手组织了一个反革命的劳工总会。1927年4月6日,蒋介石颁布了禁止人民集会、结社、游行的法令,金陵制造局的工人群众立即赴公安局请愿,要求取消这个法令,却遭到了拒绝。为了针锋相对地开展斗争,金陵制造局工人纠察队用齐眉棍武装起来,到明远楼南京市总工会值班守卫。
4月10日,南京市民肃清反革命派大会召开,10万多群众从四面八方奔向公共体育场,金陵制造局工人纠察队到会场维持秩序。梁永等6位代表受各团体推派去见蒋介石,提出封闭劳工总会、保护南京市总工会等7项条件。蒋介石彻底撕下伪装,组织数百名侦缉队员和劳工总会流氓对示威抗议群众大打出手,金陵制造局工人纠察队和示威群众一起英勇还击。当晚11点,中共南京地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由于事机不密,梁永等同志被逮捕。他们受尽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三四天后,被敌人秘密杀害。为保存革命力量,南京地委指示金陵制造局工人纠察队立即撤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金陵制造局共产党员和进步工人受到疯狂迫害,有的惨遭杀害,有的被迫转移他处,但仍有共产党员在秘密地坚持斗争。共产主义的优秀战士梁永虽已壮烈牺牲,但他教唱的《工人团结歌》仍给工人群众以极大鼓舞。
1929年,金陵制造局更名为金陵兵工厂。这时,工厂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斗争活动处于异常困难的境地。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的陈云同志在给党组织的信中,针对金陵兵工厂的情况,指出:“金陵兵工厂有同志不敢贴传单,但还不像两浦那样没有办法。我们决定在第二次支委会上有一个教育工作,纠正畏缩观念,把群众发动起来,还可以打破同志的失败情绪。”陈云同志的肯定和及时指导犹如“黑暗中的亮光”,让金陵兵工厂党员备受鼓舞,在困难中明确了斗争方向,革命的烈火再次熊熊燃起,兵工厂的党工团力量又渐渐地重新聚集,开始调整斗争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反对挪用工资,要求补发欠薪,加强发展党员、收集情报、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
1937年8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结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工人们迷茫彷徨,在南京地委“同心同德生产,奋力捍卫祖国”的号召下,金陵兵工厂党员一边组织工人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一边组织工人躲避敌机轰炸和机枪扫射。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南京告急。16日,金陵兵工厂得到政府西迁命令。时间紧迫,在厂长李承干的领导和工厂共产党员的积极发动下,全厂职工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夜以继日地拆卸机器设备,沿江而上,突破重重险关,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西迁壮举,并在1938年3月1日迅速复工,创造了搬迁、复工奇迹,为国家保存了希望。1938年3月,金陵兵工厂更名为第21兵工厂。
1938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21兵工厂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党组织在工厂的活动迅速恢复。党支部和支部党员通过组织举办读书会、演出抗日戏剧、演唱抗日歌曲、开办夜校等,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极大地提振了职工抗日信心,全厂职工爱国心切,坚持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加工赶制“爱国”号马克沁高射机关枪、八二迫击炮。
在中国共产党第21兵工厂特别支部全体党员的广泛动员下,自1938年至1945年,第21兵工厂累计生产各种枪支32万支(挺)、迫击炮7500门、炮弹近400万发(枚)、炸药包206万个,为正面战场提供了60%的武器装备,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反共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第21兵工厂支部工作陷入被动,加之蒋介石要求兵工厂职员必须加入国民党,工作开展日趋困难。在争取到厂长李承干的支持后,厂内图书馆继续订阅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工厂党员组织开展两次怠工斗争,为工人争取基本生活权益。
1947年3月,俞濯之接任厂长职务。他从青年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对工厂地下党组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时,余祖胜、赖瑜琮、赖松等工厂党员发起青年读书会,传阅《挺进报》,激发工人的斗争积极性,发动工人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反对为内战生产武器;收集机密情报,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同时想方设法为党组织提供枪支零件和弹药,组织力量援救渣滓洞难友。正当他们准备组织工人偷运物资支援解放战争时,却发生了《挺进报》事件,敌人搜出了包括余祖胜在内一些工厂党员的入党申请书,余祖胜因此被捕,囚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监狱。
1949年11月27日深夜,人民解放军的炮声正在震撼着黑暗的山城,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作垂死挣扎,惨无人道的特务对被囚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然后又纵火焚烧,整个渣滓洞监狱仅有15人脱险,余祖胜等200多名难友一起壮烈牺牲。长篇小说《红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余新江的原型正是第21兵工厂的地下党员余祖胜。
早在1948年8月,川东临委接到钱瑛同志关于“保存力量、保护城市、迎接解放、配合接管”的指示后,就开始布置第21兵工厂开展护厂斗争。1949年11月初,第21兵工厂成立了由王尧弼、刘家彝、黄友尚组成的护厂领导小组,护厂斗争进入最紧急阶段。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第21兵工厂地下党组织的成员多次与厂长俞濯之联系,形成了一个护厂核心团队,并启用抗战时期对付日本飞机空袭的防护团,通过防护团组织广大职工护厂。
1949年11月底,国民党特务向第21兵工厂厂区各要害部门屡次伸出毒手,但在地下党组织与厂长俞濯之密切配合下,都一一化解。11月30日上午,人民解放军尚未进驻工厂,厂区到处堆放着特务安装的炸药箱,险情尚未排除。在地下党员的带动下,吴坤山等护厂工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扛起炸药箱奔向江边,放入木船,将木船推入江心……这样,特务在厂内放置的600多箱炸药被清除了。
经过历时数月的斗争,第21兵工厂护厂斗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胜利结束,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回到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怀抱,踏上了恢复和振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