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在鄂西北红山厂的青春岁月

2023-12-05 06:44余春秀
经营者 2023年14期
关键词:红山

余春秀/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的国营红山化工厂经历了从1968年建厂于湖北省谷城县盛康镇到1986年搬迁至襄阳市春园西路71号,再到如今的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相隔多年后的今天,我回忆起鄂西北红山厂的往事,有恍若隔世、穿越时空的感觉。

火热的三线建设

三线工厂,这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但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热门词语。那时,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以及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情况,三线工厂应运而生。

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成了一批以能源交通为基础、以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及支线,促进了西部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西部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建设,改善西部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状况,今天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将更加悬殊,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困难。

当年,我跟随父母来到谷城红山厂,有幸目睹了三线建设。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三线建设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是那个时代的口号和写照。

当时的红山厂地处湖北省谷城盛康镇日光大队一个叫九里坪的山沟里。红山厂遵循“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建有一条铁路专用线,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家属区有三个集中区域,分别在沟里、沟外、河滩。当时厂里有职工2000多人,分别来自陕西、山西、东北的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

九里坪四周群山环绕,形成盆地状,红山厂西南方向有一座海拔较高的薤山,汽车可以沿盘山公路开到山顶,周围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勤快的山里人以山上的板栗、核桃、柿子换钱。南河在东南方向,水质清澈,鱼虾比较多,工休时不少人去捕捞或垂钓鱼虾;企业生产、生活用水全来自南河。红山厂交通还算方便,县城通往厂内的柏油路建成于1975年。

没有压力的学生生活

记忆中我家住在沟外62号楼,周围由九栋楼房组成,不分什么街道、街坊之类的,从中就可以知道厂里建了多少栋房子。厂区内学校、医院、商店一应俱全,记得当时子弟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当时的学校后来成了幼儿园,有四栋房子,围在一起,像个四合院,周围是职工住房(离后来的新学校不太远)。那时三个人挤在用木板做的课桌旁学习。记得我才来时,老师把我安排在第三排中间的座位,靠墙边的是位女同学,有次课间休息,我正在写作业,班上来了四五个男同学搞恶作剧,一起挤我,开始还能坚持一下,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情不自禁往里靠,挤得那位女同学直叫,还埋怨我挤她。这是一段插曲,当是一种独特的欢迎新同学到来的方式吧。

1973年3月开学,我上初中一年级,转到河滩临时教室读书,对面是临时油库,在临时教室后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厂内铁路,铁路另外一边是运输连、消防队、木工房等,木工房后面靠山的地方叫老虎嘴,下面有比较广阔的水面,我经常在那里游泳。我还清楚记得木工房内停了一台老式窄轨小火车,我也时常在车内看看这、摸摸那,感到很稀奇,也梦想自己当上火车司机。我有时坐在驾驶室内,手握操纵杆,有模有样地倒腾,别提有多高兴,现在想来只有博物馆才有这种小火车了。

临时教室距离家大概有四五里路。走公路比较远,一般都是三五成群地走小路,我们有时经过农民菜地,顺便偷偷摘些黄瓜、西红柿吃。这期间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我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无意中摸到教室窗户边裸露的电线,被电吸着不放,挣也挣不掉,全身上下不断抽搐,本能地向后扯,费劲挣扎后竟然挣脱了出来,也就是两三秒钟的时间,感觉过了好长时间,这也使我对电有了感性认识。二是六七月份雨后的一天下午,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第一次看到西边的天空上出现了一轮彩虹,彩虹由七种颜色组成,呈现出一个大大的半圆形,远远望去,彩虹两头好像和大地连在一起。这一美轮美奂的景象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1974年有了新学校后,条件好了一些,离我家也不远,抄近路翻过一个山坡就到了,但这期间因先后出了个“白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革命小将”黄帅,所以学校开展了批判“师道尊严”“复辟回潮”等运动,教学秩序受到一定影响。开门办学就是那时的产物。

《我为红山建设添砖加瓦》是我写的一篇作文的标题,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是1974年7月份,当时厂里砌围墙,因人手不够,且时间要求紧迫,于是动员初中以上学生参加搬砖。一天的任务是搬运200块砖,每次担12块左右,开始两三趟还比较轻松,越往后越感觉吃力,真想撒手不干了,可是学校在动员大家搬砖时讲道:“要把搬砖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那个年代只要提到政治,谁也不敢有其他想法。我硬着头皮坚持,也第一次体会到体力劳动的辛苦,当然这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我一连干了10多天。在这篇作文中,我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早已不记得了,但有两句话还记得很清楚:“要问搬砖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要问搬砖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如果说小学时代的生活、学习潜移默化影响了我后来的几十年,那么在红山厂的日子则让我多了几分成熟,学会了观察、思考,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苦中作乐的激情岁月

红山厂建设初期,什么都要从头做起,那时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工地上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红山厂离谷城县城有40多公里,建在群山之中,山上的树木长得比较高大,木耳是那里的特产,蘑菇到处都有;摘野生板栗要走20多里山路,那里满山遍野都是野生板栗树,一到星期天,不少职工家属三五成群结队去采摘板栗,和小伙伴们上山摘板栗的日子至今想来还是非常开心和快乐。

红山厂初建时没有菜市场,条件非常艰苦,生活也很不方便。买肉凭票供应,每人0.5斤/月,营养是跟不上的,尤其是长身体的学生。那个时候汽车司机比较吃香,可以利用外出便利,从河南搞些肉回厂,对四指宽的肥肉大家抢着要,多少缓解了人们对肉的需求。

蔬菜靠当地解决。每天早晨附近农民担着菜,沿街叫卖,品种虽单一,但没有挑选的余地,不然蔬菜就没有了着落。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勤快的人家就到周围山坡上开荒种蔬菜,西红柿、菠菜、上海青、白菜、豇豆等不同季节的蔬菜都种上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到了夏天,有时遇到干旱,各家各户又纷纷挑水抗旱,形成别样的风景,到后来这些自己种的蔬菜则成了自家蔬菜的主要来源。

电影成了当年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那时候看的是露天电影,地点在48号楼后面比较宽的空地上,挂上银幕,用35毫米或16毫米电影机放映。有电影的晚上是孩子们和职工们最快乐的时光,为占个好位置,人们早早地搬着长凳子、小板凳到达电影播放地点,等着观看,有时下雨也照样场场爆满。尽管看的电影题材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战斗片和革命传统教育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列宁在十月》《创业》《艳阳天》《红色娘子军》等,但全厂职工家属依然兴致盎然。到了1974年底,红山厂电影院建成,里面的椅子还没装好,大家又自带小板凳在电影院看了几场电影。多少年过去了,在红山厂看露天电影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深刻。

四十多年过去了,几次梦里回到红山厂,从不曾忘记与当年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深情厚谊,快乐的时光也历历在目。记忆虽已泛黄,盛满的却是浓浓的怀念。借此重拾尘封的记忆,向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华中药业送去我深情的祝福!

猜你喜欢
红山
红山荞麦看木森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四)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三)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五)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六十)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五十三)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五十二)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五十一)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