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反馈理念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转归效果

2023-12-06 13:53王贝张继露聂艳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围术食管癌康复

王贝 张继露 聂艳玲

1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郑州 450000;2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教育培训部,郑州 451450

食管癌是食管腔内壁黏膜在外界不良因素慢性理化刺激下,导致上皮细胞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消化内科系统病理性改变疾病,全球在2018年食管癌年发病率约为57.2万例,死亡例数约为50.9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占5.3%,而我国年增长约为30万例,年死亡例数约为14.59/10万,病死例数约为41.3万例,列居恶性肿瘤死亡病因第四位。常表现为患者在经口进食食物过程中出现进行吞咽困难,胸口牵拉疼痛感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还会引发患者出现食管气管瘘、食管梗阻以及大出血性休克等并发症,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行为生活,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1〕。常规胸腔镜辅以淋巴结癌肿部位清扫切除术,是食管癌的主要根治性临床手段之一。但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在实施相应护理干预过程中,忽视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发展的需求,导致患者临床恢复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实施较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2〕。质量反馈理念的围术期康复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干预措施,很好地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广泛应用在消化内科系统疾病术后临床护理领域〔3〕。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质量反馈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干预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患者预后及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作为此次护理实验研究对象,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入组标准:①经食管钡餐、胸部CT、CEA(癌胚抗原)、肝功能、肾功能以及SCC(鳞癌相关抗原)等相关检查,联合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等,符合食管癌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较为严重的颅脑重创损伤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肾脏功能衰竭者;②淋巴癌、甲状腺癌以及肺癌等恶性肿瘤消耗者;③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月经周期者;④近3个月内曾做过大型盆腔脏器、胸腔以及开颅手术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体温、心率、基础疾病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围术期康复护理干预。①为缓解患者因对环境陌生、疾病的未知而产生的抗拒及恐慌,护理人员应对初入院患者进行院内具体环境的描述、科室内部规章制度的讲解以及食管癌相关专业知识手术注意事项的普及,并对患者自身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关注,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主动性与配合程度。②为促使患者术后能够得以快速康复,护理人员还应为其营造较为良好安静的居住环境,定期进行病室内部清洁与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将室内温度及湿度调节至利于患者长期居住的舒适状态〔4〕。③为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自身生命体征的监测,增加巡视次数,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

1.2.2观察组 实施质量反馈理念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干预。在实施常规术后围术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可能或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护理干预措施。

1.2.2.1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 为避免患者在术后因呼吸道疼痛刺激以及长期卧床,造成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内气体交换受限,细菌下行至肺部,导致肺小叶上皮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增加患者术后吸入性肺炎发生概率,因此,在患者术前指导其进行正确的呼吸锻炼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可在患者术前到其床旁进行缩唇腹式呼吸训练指导。首先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相对较为舒适且利于训练顺利开展的半卧位,并告知其将自身的呼吸频率调整至平稳状态,叮嘱其在吸气时,应让自身的腹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此时可告知患者将右手置于腹部,左手置于胸腔处,感受腹部胸腔隆起的幅度,随后经鼻腔吸入气体,并保持在胸腔内部,呼气时应将缩拢口唇呈吹哨状,并尽量将腹肌进行收缩,随后将胸中蕴含的气体经口腔呼出,保持吸气与呼吸时间比呈1∶2~1∶3,清楚感知腹肌收缩以及在体内流转运行的途径,每次持续10~15 min,3次/d。

1.2.2.2改善营养不良 食管癌患者术前因癌肿对食道进行压迫,导致患者吞咽功能出现障碍,食物及水分的摄入较少,自身机体水电解质紊乱,再加上手术大量消耗了患者机体能量,持续胃肠减压、进食以及创伤刺激,致使患者自身机体营养供应不足,极易出现压疮、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为促使患者在术后自身机体能够得以快速康复,营养能量的供应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术后24 h内给予其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5〕。手术结束后第1天可将10 ml的10%氯化钾溶液配比2 000 ml葡萄糖溶液,经外周静脉输入,同时还应通过微量泵经鼻缓慢泵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以此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手术结束后第2天可将500 ml肠内营养液以45 ml/h左右的流速,经鼻肠管缓慢泵入患者机体内部;手术结束后第3天,可将肠内营养液流速增加至每小时70 ml,并将800~1 000 ml的肠内营养液经鼻肠管泵入患者体内,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可将肠内营养液增加至1 500~2 000 ml。

1.2.2.3减少下肢静脉血栓 患者在手术创伤刺激下,自身静脉血流处于高凝状态,血管腔壁受损,再加上手术需长期卧床,致使血液流通速度缓慢,易造成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为降低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的危险,护理人员可在患者术后麻醉药效完全消散后对其进行早期机体活动训练指导〔6〕。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病程情况,协助患者每2 h进行1次翻身,并指导患者进行蹬床、抬臀以及踢腿等运动训练;手术结束后24 h,协助患者每1~2 h左右,进行咳嗽、叩背以及排痰等操作;鼓励患者在手术结束48 h后,每天进行2次床旁活动,每次持续15~20 min,并随着机体情况的逐渐好转,患者增加运动强度及时间,扩大运动范围,在走廊处手扶把手进行活动,延长至每天3~5次,每次15~20 min。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1.3.1临床指标 对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4~10)×109/L、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监测并比较分析;通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疼痛的敏感程度进行综合测评,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敏感程度越高〔7〕。

1.3.2并发症、生活质量 严密观察患者(营养不良、便秘、吸入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症状越少,说明发生率越低;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对患者日常行为生活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疼痛(VAS)、胃肠减压引流量、白细胞计数(WBC)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水平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营养不良、便秘、吸入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压疮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水平情况比较

3 讨论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进程逐渐推进,在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质量需求的影响下,改进护理方法、创新护理理念成为现阶段临床医护人员工作重点。食管癌作为消化内科病发率、死亡率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经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2012年全球食管癌患者新增约45.5万例,死亡人数约40.02万例,我国年新增人数约23.6万例,占全球总新发病率的50%,死亡人数占比约14.59/10万例,位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四位,预计在2030年发病达至48.4万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8〕。食管癌主要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生活作息,造成患者自身对于外界细菌、病毒等不良因素的抵抗及免疫能力逐渐下降,食管腔上皮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内膜细胞在慢性刺激下发生癌性病理性改变,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觉食管腔内有较为明显的间歇性疼痛、咽喉处紧缩干燥、声音嘶哑以及气体交换受阻等,若不及时进行相应的手段治疗,严重时还会引发大咯血、呼吸衰竭以及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9-11〕。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尤为重要。

质量反馈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康复护理作为现阶段较为新颖适用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患者临床术后恢复效果〔12〕。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实施质量反馈理念指导的观察组患者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VAS、胃肠减压引流量、WBC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通过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在机体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干预措施,在术前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很好地避免了患者术后危险情况的发生,利于促使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缩短术后肛门排气以及住院时间〔12〕。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新型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营养不良、便秘、吸入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压疮并发症发生情况呈下降趋势,且术后生活质量水平升高较为明显与曹爽研究结果一致〔13〕。由此可见,为避免患者在术后因疼痛无法经口腔摄入食物及水分,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实施肠道外营养支持护理干预,增强自身机体营养的摄入量〔14〕。同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下床以及肢体功能运动训练,加速机体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卧床而产生的下肢血栓,促使患者术后的机体能够得以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质量反馈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很好地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水平,推动医院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围术食管癌康复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