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树华 ,程 婧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经济发展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会计行业发展面临复杂且充满不确定的发展环境。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手段、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新引擎、构筑新优势。[1]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和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夏菁、周婉怡(2018)提出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势,会计人才需要掌握原始数据采集、分析、清洗、挖掘建模等能力。要培养会计人才的上述能力,亟须建立包括大数据知识在内的全新培养路径。[2]
邱振华、王迪(2021)通过分析会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从培养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工作的人才,强化会计人才的学习能力,完善高校师资体系,加强体系的灵活性,创新培养会计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加强管理会计课程培养五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意见。
陆韵凝、龙俊佶(2021),分析当前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重视程度不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应增强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建议。
袁春生(2023)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以“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学科融合、分型培养”为基本思路的会计多学科融合分型培养模式。[3]
英国学者Michelle Osborne 和Carl Frey(2017)认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将被数字化技术逐步替代。欧美国家的财务界大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财务工作亟待转型实现数字化,否则面临被淘汰。
综上,国内外学者们主要是从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会计行业、会计从业人员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等方面研究。然而,聚焦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的论文还不多见,且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缺乏,因此本文将从新技术背景下的会计从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分析着手,为高职院校会计提供一些可行性较强的路径和建议。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基础性概念。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主要有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两大体系。
学界普遍认为这两大理论体系在分析框架和内容上存在本质区别:首先,研究基础不同。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以效用理论为基础。其次,逻辑起点不同。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逻辑起点等同于研究对象,无法形成逻辑自洽的体系。[4]再次,供给需求的阶级性分析。马克思分析了供给需求的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一大特征,而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忽略了供给和需求的阶级性,否认了决定供给需求的社会生产关系因素。[5]
这两种供需理论的相同点是:1.两者都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2.两者都认为供需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
陶启智(2017 年)指出,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任红梅(2018年)以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在梳理供给需求理论研究过程中,受到上述理论的启发,尝试将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有效供给理论迁移至高职会计人才供求分析中。为了研究更加聚焦,我们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企业作为会计人才的需求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是提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载体。会计从业人员呈现出怎样的素质与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主体(高职院校)的理念和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同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根据理论,会计人才培养的供给主体(高职院校)所提供的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基于以上的理论构想,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察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供给特征,探索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问卷调查,课题组分别设计了针对高校和企业的《新技术发展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两套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截至5月16日共获得43家企业和6所高职院校的反馈。
本文通过知网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截至2023 年1 月以“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的国内外文献2771 余篇,“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词的国内外文献15篇。但尚未查到“供求理论视域下”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文献。已查阅到的文献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的研究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应用。
为了全面了解新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真实需求,2022 年5 月4 日课题组通过微信发起问卷。截至5 月16 日,我们共收到43 份有效问卷,其中:国有企业6 家(占37.21%)、民营企业27家(占62.79%)。
1.被调查企业概况
被调查企业覆盖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中介、职业教育培训、酒店、建筑装饰、民航维修、旅游业等,覆盖行业面较广。企业规模包含大、中、小微等各类型,其中以拥有300 人以上员工的大中型企业占60.47%。
2.被调查企业现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及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43家企业会计人员学历以本科居多,占32.56%,研究生学历和专科学历均为20.93%(详见图1)。
图1 企业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分布
由于我们对会计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项调查设置了多项选择,因此问卷结果显示:企业会计人员中取得中级会计师证书的占76.74%,取得初级会计证书的人员占74.42%,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占46.51%(详见表1)。这意味着部分会计人员可能同时拥有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证书或注册会计师等证书。选择其他财经类证书的人员填写了高级会计师、税务师、评估师等证书,那么加上这部分的6.98%,企业会计人员拥有中高级财经类证书的会计人员约占83.72%。这也从侧面说明企业对会计人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能力的要求。
表1 企业会计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排序表
43家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中特别强调的是会计实操能力,占90.7%(详见表2),其次是诚实和细心的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拥有会计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等。这进一步说明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
表2 企业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排序
3.被调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及困难
43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4家愿意与学校合作开展学徒制试点,占79.07%,9 家企业不愿参加,归集原因主要是:(1)会计涉及企业商业秘密;(2)企业规模小,人员需求不大;(3)所得与付出不对等;(4)人员稳定性受限。26家企业正在与学校合作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占60.47%,具体方式为:(1)以产业学院形式推动;(2)订单式培养学生;(3)成为定点实习单位,提供实习岗位;(4)提供毕业就业培训指导;(5)项目合作(例如:高新技术);(6)双元制培养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要原因是:(1)企业转型发展需要(22 家,占51.16%);(2)企业劳动力短缺需要(20家,占46.51%);(3)国家推动,企业响应国家号召(18 家,占41.86%);(4)企业技术创新需要(17家,占39.53%)(详见表3)。
表3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行为主要原因排序表
有17 家企业未与学校合作,主要困难是:(1)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大;(2)定制培养成本高,人员稳定性差;(3)企业规模小,没有时间和精力,无共建需求。
4.企业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建议
(1)会计人才培养应新增相关课程
43 家企业中22 家(占48.84%)认为高校新增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非常有必要,并提出高校应增设:大数据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通识、RPA机器人设计、大智移云、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业财一体化管理、企业财务信息技术、办公软件快捷运用和数据透析、OA办公软件操作与使用、常用软件维护与配套小程序编写等课程。
第二产业着重是指制造业。在现代产融结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金融支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在于以技术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能级跃升,而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化的伴随着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必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产融结合可以增强产业资本实力,并借助内嵌于金融资本中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在我国金融系统发展不完善的体制环境中,克服银行体系间接融资模式的无效率和股票市场缺乏直接融资所导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
(2)会计人才培养应重视综合素质
根据会计类毕业生的表现情况,43家企业认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需加强的方面包括;增强学生对行业前沿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深度;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定位;加强会计实操训练、了解最新税收法规政策;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会计人才分层培养
有条件的高校对会计人才可以开展分层培养,例如对会计专业学习能力和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可以往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方向培养,专业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朝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6 份。在新技术背景下,所有院校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5所学校选择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4所学校选择了增设新课程,2所学校选择了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
1.课程设置
在原有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基础上,有2 所学校新增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且新增课程都为Python。
2.校企合作
3.比赛、证书
从调研数据可知,有一半学校的会计专业开展了“1+X”证书试点,其中一所学校选择的证书为业财一体信息化证书。对于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取得的证书,3 所学校要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初级),1所学校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初级),2所学校要求“1+X”证书(中级)。对于学生取得的证书,有2所学校进行了学分折算。有2所学校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1+X”证书考证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有2 所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3 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行业企业主办的技能大赛。其中,有2 所学校对学生竞赛取得的名次认定为相应的学分。
4.师资培训与支持
有4所学校对师资培养有政策和资金支持。针对会计专业师资培养的具体方式,有4 所学校采用专业课教师集中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行业相关证书的方式,4 所学校的教师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培训学习课程,2 所学校选择专业课教师去企业跟岗锻炼6个月及以上。
5.困难和建议
在推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3 所学校遇到学生学习新技术课程感到困难的问题,2 所学校认为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存在差距。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有的学校认为应重视师资培养,增强指导。
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中老年会计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学经验,但是缺乏智能会计教学能力。而新引进的青年博士学科背景单一,会计与数字智能技术融合得不够好。[6]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会计人才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会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看,高校人才培养供给有待改进的方面正是企业根据会计类毕业生的表现情况提出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加强的地方:(1)对行业前沿技术的讲解;(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3)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深度;(4)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的学习;(5)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2.从人才所需证书来看,一半以上学校的会计专业开展了“1+X”证书试点,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取得“1+X”证书(中级)。然而企业对“1+X”证书的认可度并不高,更看重拥有中高级财经类证书的会计人员,存在供需之间的差异。
3.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主要增设了Python 相关课程,而企业希望学校增设:大数据技术分析与应用、区块链通识、RPA 机器人设计、大智移云、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业财一体化管理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显然,高校课程设置未跟上企业需求。
4.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来看,目前学校主要通过教师申报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学生到企业实习、聘请会计事务所和企业会计人员开展讲座、讲课等具体方式推进产教融合。而企业从转型发展和劳动力短缺需要出发,更愿意的合作方式是以产业学院形式推动产教融合或订单式培养所需会计人才。
马克思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分析指出解决供求失衡的具体措施。生产本身决定了供给与需求,立足于供需矛盾,经济发展的症结主要在供给端,要以供给端的完善带动需求,同时也要重视需求端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以及国内外经济学派的供求理论,立足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局,深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国内经济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的问题。文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迁移至人才供需矛盾的解决中,希望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着手,从源头解决会计人才供求矛盾问题。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需深化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时代做个好老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所以,学校应通过考核与奖惩机制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在融合课程教学上,激发教师学习数字智能技术和新的实验软件的意愿。同时,学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企业跟岗锻炼,熟悉和掌握会计、审计、评估一线的实务,提高会计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度。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的性质、内容和职责,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增强会计实操训练,将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高质量会计人才。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需要,增设“大数据技术应用基础”“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初级会计实务实训”“1+X证书培训(智能财税、业财一体化)”等课程,构建专业群内“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课程体系。
对会计专业学习能力和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考会计类职称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对专业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求毕业前取得“1+X”证书(中级)。
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围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1+X”证书考试、技能大赛,运用较科学的学分折算方式实现“岗课赛证”有效“融通”的新路径、新方法。例如,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企业财务会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专业课程;获得“1+X”项目中级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一门专业课程;按照获得教育部门或行业、企业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奖项等级,可以申请免修1-2门专业课程。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应用。大多数财经院校的产教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今后应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可与当地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与企业共建“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共同培养会计类人才。校企双方嵌入会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整合、共享优质资源。人才培养的教育链与产业行业链、企业创新链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实质性融合。
本文从会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会计人才供需的不匹配,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缓解会计人才供求失衡,助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