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办刊宗旨 当好桥梁纽带 服务乡村振兴
——专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三级顾问刘福义

2023-12-05 06:28本刊编辑部耿立宏冯义华
农电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电气化供电电网

■ 本刊编辑部 耿立宏 冯义华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农电管理》创刊30 周年之际,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鼓舞我们奋力前行,本刊编辑部采访了《农电管理》创刊发起人、长期从事农电管理工作的现任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三级顾问刘福义同志。让我们一起倾听他回顾《农电管理》一路风雨的故事。

农电管理:为积极响应“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国家号召,更好地服务农电体制改革,及时挖掘报道基层农电管理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讴歌农电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和风采,伴随着时代的呼唤,1993年《农电管理》正式创刊。您作为《农电管理》创刊的发起人、见证者,请谈一谈创刊时的背景和具体细节。

刘福义:《农电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的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经历了初期探索,不断完善,茁壮成长几个过程。30年来深受广大电力工作者喜爱,特别是从事县级供电工作的管理者,视为工作学习和经验的重要阵地。作为曾经参与期刊具体编辑工作的老农电,深感自豪与欣慰。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三级顾问刘福义

当时动意创办这本刊物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量的。那些年,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农村电力发展规模、速度,以及供电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农电人深感责任重大;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更为高端更加权威的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国家有关农电发展最新政策,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精准贯彻主管部门措施要求,同时能与农电同行广泛交流破解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等等。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 以及多次组织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农电学会决定主办一本以“提升农电管理”为主基调的期刊。

期刊创办之初,定位为汇集农电改革、经营、管理、信息于一体的万花筒,力求体现权威性、专业性、开放性、可读性。设有“权威人士谈”“电力纵横”“集资办电”“改革探讨”“企业方圆”“政策法规”“用电杂谈”“乡站园地”“热门话题”“电工话题”等栏目,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农电管理》的诞生,与原来的《农村电气化》犹如姊妹篇,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比翼齐飞的新的农电专业宣传格局。一个继续以学术性、技术性为主体,围绕促进农电“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另一个则着力如何改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管理与文化等软实力作用。二者相融互促,相得益彰。是我国农电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宣传交流阵地。

期刊一经面世即收到不小的反响。决策者、管理者及广大农电工纷纷称赞,寄以很高期望,同时也提出不少改进建议。很快就聚拢一支庞大的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发行量逐年攀升,为我们进一步办好刊物服务农电提振了信心,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电管理:创刊时期刊社请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题写了“农电管理”刊名。请您介绍一下当时领导题写刊名的具体过程,有哪些令人激动的瞬间和故事。

刘福义:如同许多新生事物,期刊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巩固、完善、提升的过程。经过一年的尝试,从办刊方向、指导思想,到栏目优化都得到很好检验。刊物名称从初期的《中国农电》最终确定为《农电管理》。

199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亲自题写刊名以示鼓励。老领导多年主政我国水电主管部门,一直关心关注农村电气化事业,多次对发展农村小水电、加快解决好农村通电问题、更好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电做出重要批示,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文件。并对农电学会与时俱进兴办管理类刊物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希望要充分体现专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农村电气化的大政方针,配合好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群策群力解决好农电改革问题,不断提高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充当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农电管理:自创刊以来,《农电管理》始终本着“服务大局,服务农电”的宗旨,密切关注农电领域热点焦点问题,准确把握国家关于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政策精神并及时解读发布,紧盯基层供电企业一线,及时挖掘报道其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为全国基层供电企业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请谈一谈《农电管理》为全国供电企业交流学习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值得骄傲的事情。

刘福义:农电事业得以健康发展,农电学会和期刊宣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电的着力点主要是解决“通没通电”“有没有电用”上,工作重心是如何加快办电步伐,解决农网资金来源问题和电网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随着农网发展步伐的加快,暴露出农电企业管理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粗放、电价电费执行环节问题多,电能跑冒滴漏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大困扰着事业的持续发展。《农电管理》敏锐捕捉到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从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到企业具体业务管理等,多个层次、多个视角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并考虑到直供企业、代管企业和自供自管企业的不同特征,从系统介绍灌输管理方法、到及时发现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多措并举,多维发力。同时,《农电管理》还注意将重心下沉到乡镇电管站、农村供电所层面,去解决一些长期以来的不规范行为,解决农民群众不满意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行风问题。

这些年来,经过国家、社会各方面,以及全体电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电企业在改革、管理、服务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一是企业的管理意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明显。二是培养出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三是服务三农、助力三农的价值愈加凸显。四是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显著提高,赢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普遍认可。五是农电队伍特别是农电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农电管理:我国自1998年起相继实施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县城电网改造,中西部地区农网完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十三五”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农网改造,全国农村地区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短板得到补齐,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稳步提升。您是农电领域的专家,见证了中国农村电力发展的巨变,中国农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刘福义:农村用电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农村的年用电量仅为2 000 万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0.58%,农村人均用电量仅为0.05 千瓦•时,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建国后70 多年建设,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为中国农村电气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当时的农村电力主要是利用当地能源,群众自办一些小型电站,解决少数村庄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大电网供用电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郊区。

第二阶段是1958—1977年,为中国农村电气化的成长阶段。随着农业排灌用电的兴起,以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电力供应,为农村用电提供了可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电力网络的建设适应农业排灌机井的需要,建设资金不足,因陋就简,布局不尽合理。国家为鼓励农村用电事业的发展,实行了对农村用电的趸售政策,即通过购售价差,扶持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到1977年全国农村用电量达到242 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3.32 %。

第三阶段是1978—1998年,以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为带动,农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为鼓励开发边远山区的小水电资源,解决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七五”期间,我国开始了在小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1983年国务院批准兴建100 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提高了小水电地区农户通电率和基本满足农民生活用电需求,从此掀起了我国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高潮。 1991年,在借鉴小水电电气化成功经验基础上,能源部提出大电网供电区农村电气化行业标准,由此带动了大电网供电区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蓬勃开展。“八五”“九五”期间,又启动了第二批、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截至1997年年底,大电网供电区累计建成农村电气化县500 个;截至2000年年底,累计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 个。

在这个时期,有几件颇具影响的大事:(1 )开展电力“三为服务”工作。到2000年年底,全国共有1 365个县供电企业获得部级电力“三为服务”达标单位称号。 (2 )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 到1997年年底,有14 个省(区)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全国农户通电率达到95.86%。(3 )加强农村电价电费整顿。到1998年底,在电力行业归口管理的1 267 个县(市)中,有80%以上的用电行政村电达到合理水平,电价电费张榜公布的村达到89.7%。有910 个县实行农村分类综合电价,农村电价平均水平为0.67 元/千瓦时。农村电价合格率为81.54%。(4 )规范乡(镇)电管站管理。 乡(镇)电管站行业作风和行业形象有了很大转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从1998年开始,以“两改一同价”为标志,农村电气化进入了跨世纪的发展阶段。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结束,分两期进行,国家共安排投资2 885 亿元。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1998年启动,截至2001年年底国家共投入资金1 893 亿元,工程涉及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农村县(区、市)。新建和改造110 千伏变电站1 599 座、输电线路3.6 万千米,35 千伏变电站7 896 座、输电线路12.86 万千米,10 千伏输电线路147万千米,改造高能耗变压器109 万台、容量7 833 兆伏•安,低压线路258万千米,新装和更换配电变压器78.5万台,全国农村低压电网改造的覆盖面达到60%左右。2002年,第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国家共投入资金992 亿元,2003年年底完成,主要集中在10 千伏及以下电网。

两期工程实施后,国家电网公司供电营业区内农网中压供电可靠率达到99.22%,农村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1.5%;南方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内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07%、综合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3.1%;农村用电实现了“一户一表”。2004年4月1日,全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后,农村到户电价平均下降 0.23 元/(千瓦•时),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420 亿元,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用电负担。

第五阶段,2012 以来,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加速融合,农村电气化事业深度融入国家电力发展总体战略,从制度、标准、技术、管理及人员等全面实现同质化管理,一体化推进,为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继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

农电管理: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您对我国农村电力的发展有何建议?

刘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特别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电力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要素。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方针,按照三步走的时间表要求,瞄准“实现现代化”总体战略部署,注重坚持“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等发展”的原则,加强不同时期农电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各个阶段的实现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乡村电力水平。注重服务农村产业升级、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电气化需要,持续提升农网技术装备和智能化水平,配合政府科学实施好“煤改电”等环境治理工程。注重完善农村供电保障体系建设,除了通过数字化转型、信息化手段来增强企业管理服务能力,还应与乡村政府密切合作,建立协同高效的综合性网络体系,实现各方良性互动,及时了解并满足用户用电需要。

农电管理: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并印发《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方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乡清洁能源发展成为未来主要模式。您对农村电网助推可再生能源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福义:国家提出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旨在科学合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在农村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分布式光伏在农村发展较快,光伏扶贫在一些地区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整县屋顶光伏工程”“沐光行动”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农村电网将迎来新的严峻挑战,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创新的发展模式,努力向能源互联方面转型;从网络形态到配置功能适应和满足这些新要求。针对配电网出现“有源”且“较分散”的新特点,弄清新型电网运行机理,保证电网安全和供电可靠。当然保证电网坚强是基础,更要在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友好互动上下功夫,全力做好新能源的接网、消纳及结算业务。切实服务各方利益。

农电管理: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新的农村电网升级目标。目标包括到2025年,农村电网的网架结构将得到显著加强,装备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开始初见成效。此外,农村电网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承载能力也将稳步提高。到2035年,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将大大提高,以强有力的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请您谈谈实现这一目标的意义,须克服哪些难点。

刘福义:“农村电网升级”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须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各方发力,协同推进。

需要强力的政策保障。要明确投资方式与渠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电网企业是具体实施的主力军,但仅仅依靠企业经营成果来解决投资问题,能力有限。考虑农村电力的基础性公益性特点,须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比如在核价中充分考虑服务分布式能源的政策性投入需求,或者建立专项基金。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农网发展除了解决好资金投入,还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落地。在农网工程实施过程中,须处理好与地方发展规划、生态红线、保护区,以及涉及到农户土地房屋征占补偿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高效协调民事问题。

要以创新引领电网升级。要建成一个具有高度安全可靠性和智能开放性的现代化农村电网,不单单是靠花钱就能解决,更须依靠技术进步的强力支撑,针对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实现电网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力综合服务体系。在继续发挥电网企业技术管理服务优势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保障机制。

农电管理:30年来,《农电管理》与全国电力系统广大干部员工、社会各界读者一起风雨同舟、奋勇前行,忠实记录了农电改革发展的铿锵足迹,见证了农电改革发展不平凡的伟大历程。30年过去了,我们初心未改。展望未来,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充满各种挑战,请谈一谈您对《农电管理》期刊的评价、建议和期许。

刘福义:《农电管理》风风雨雨已走过辉煌30年。能够保持如此的发行量和影响力,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足以证明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这主要来源于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宗旨,顺应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大势,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农电的方针政策,有力服务广大基层的实际需要。在办刊过程中,编辑们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勇于探索,求新求变,兢兢业业,克服外部环境变化,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不懈努力,值得敬佩。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期刊作为电力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展现新的气象,努力取得新成绩,可谓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也一定大有可为。

办好刊物,必须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新闻媒体发展总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切实提高期刊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创造新业绩。

办好刊物,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开放意识,创新办刊思维,积极研究探索新时代农电事业和广大读者新要求,努力构建层次高、影响力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农电领域交流平台。

办好刊物,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农电当中的热点和难点,敢于触及农村供用电中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

最后衷心祝愿期刊越办越好,成为广大电力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猜你喜欢
电气化供电电网
《农村电气化》《农电管理》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约稿(征稿)函
穿越电网
云南:广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 运能大幅提升
中老铁路两国同步架设电气化接触网第一线
战洪魔保供电
电网也有春天
一个电网人的环保路
电网环保知多少
2050年澳大利亚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