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兰芝
摘要:为探寻果-菌立体栽培模式,以提高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在三明市将乐县开展了百香果—竹荪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棚栽培百香果园内套种竹荪,对果实品质影响不大,但可以利用竹荪采收后的栽培基质作为种植百香果的肥料,比常规大棚百香果栽培每667 m2产量提高279.7 kg,增收2 797元,综合效益纯收入增加6 700元以上。
关键词:百香果;竹荪;立体栽培;大棚;效益
中图分类号:S6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74(2023)01-0054-04
Experiment of Stereoscopic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of Passion Fruit and Bamboo
Fungus at Greenhouse
Xiao Lanzhi
(Jiangle County Economic Crop Center,Jiangle,Fujian 3533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stereoscopic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of fruit and fungus and then improv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ir production,experiment of stereoscopic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of passion fruit and bamboo fungus was conducted in Jiangle County,Sanmi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little effect on fruit quality when bamboo fungus was interplanted at passion fruit greenhouse. Cultivation substrate after bamboo fungus was harvested could be used as fertilizer for planting passion fruit. When cultivation substrate was used as fertilizer,yield,income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were increased by 279.7 kg,2 797 yuan and 6 700 yuan per 667 m2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Key words: Passion fruit;Bamboo fungus;Stereoscopic cultivation;Greenhouse;Benefits
在福建省将乐县,百香果的生长期是每年3月至12月,竹荪主要出菇季节在5月底到7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当百香果枝蔓满棚时,棚下三分阳七分阴正好为竹荪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提供了优良的遮阴环境,两者在空间利用上有互补性,并且都具有在生长过程对水分要求较高的特性,这为二者建立立体生态栽培模式提供了可能。为探寻果-菌立体栽培模式,以提高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将乐县经济作物中心于2018年开展了大棚百香果--竹荪生态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调查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百香果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百香果--竹荪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实现了百香果和竹荪等作物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栽培模式,值得在百香果适栽区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设在将乐县安仁乡泽坊村百香果设施连栋大棚,大棚跨度8 m,棚长30 m,肩高2.5 m,棚頂高4.5 m,3~4拱为一连栋,大棚配置微喷灌设施。试验材料中百香果采用‘福建百香果1号营养杯苗;竹荪选用将乐县栽培的当家品种‘竹荪D89,菌种引自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
1.2百香果种植管理
百香果采用宽垄高畦栽培,畦宽100 cm、高40 cm。3月20~25日选择主蔓达60 cm以上的百香果苗,按行距6 m、株距1 m定植,每667 m2种植110株,种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并用黑白膜覆盖防草。采用“双蔓”式整枝,一级侧蔓长至1.5 m时摘心,促其生长次级侧蔓,前期可以让次级侧蔓下垂生长,当次级侧蔓着生6~7个果后,摘心并将其顶端拉高至棚平,6月中下旬百香果即可枝蔓满棚。待第一批果采收后,每根侧蔓留2~3节进行短截,促其重新长出新的侧蔓。大棚栽培为了提高坐果率,分别于5月31日至6月5日、9月4~10日进行人工授粉,时间安排在当天花完全展开、上午11时至下午18时前完成。
1.3竹荪种植管理
2017年10月中下旬准备竹荪栽培料,先按配方比例要求建堆发酵60 d以上;2018年2月7~10日开“一”字型沟播种,每667 m2播种竹荪菌种200 kg,播种后覆土,土厚大约5~8 cm。
1.4试验方法
试验设2种栽培模式:一是立体栽培模式,即设施大棚内进行百香果--竹荪立体生态栽培,是在百香果的两行间套种3畦宽80 cm的竹荪;二是常规栽培模式,即常规设施大棚百香果栽培,百香果栽培行间不种任何作物。2种模式各栽培2 000 m2,并在各自田间随机取一行中6 m2设置为一小区,3个重复。
7月17日、9月28日分别统计第一批果、第二批果每个小区的挂果数,7月31日、11月19日分别随机抽取30个果,测定分析2个批次百香果的单果重、纵横径、出浆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计算6 m2产量,折算667 m2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百香果品质的影响
果重是評价水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2种栽培模式相比较,立体栽培的最大果略小于常规栽培,而最小果略大,差别不大;其平均单果重77.2 g略高于常规栽培的76.7 g,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立体栽培果实的纵横径均比常规栽培的稍大些,二者的果形指数相同,无差异。
出浆率反映了水果在深加工方面的利用价值。2种模式种植的百香果出浆率均为第一批果高于第二批果;常规栽培的平均出浆率略高于立体栽培,差异不显著。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反映果实的营养成分,尤其体现在多糖和蛋白质方面,研究认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高证明该水果的营养越丰富[1,2]。2种栽培模式下,第一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第二批果,可能是因为前期施用有机肥量大,百香果生长营养较好,随着百香果的生长、有机肥的消耗,营养水平下降而影响了百香果品质;2种模式的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2种模式下的百香果果实性状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立体栽培与常规栽培的果实品质基本相同。
2.2不同栽培模式对百香果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2种栽培模式下第一批果的挂果数和小区产量基本相同;而立体栽培的第二批果则明显高于常规栽培,6 m2平均挂果数多33.2个、产量高2.3 kg,全年合计数也都大于常规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综合每667 m2产量比较,立体栽培比常规栽培产量高279.7 kg,提高21.6%,差异显著,增产效果明显。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立体栽培模式对百香果结果具有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果数量和产量的增加,而尤其是对第二批果的影响更大,立体栽培第二批果的挂果数、单位产量等明显高于常规栽培。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第二批百香果开花时已入秋,空气湿度相对较低,而百香果授粉受精适宜的湿度为50%~60%,立体栽培由于套种了竹荪,竹荪栽培土壤需保持较湿润环境,大棚空间湿度较高,更有利百香果授粉受精[3];二是套种竹荪后,竹荪生长过程中释放出更多的CO2,提高了棚内CO2浓度,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促进了百香果的生长结果,同时提高百香果品质[4,5];三是竹荪菌丝分解栽培基质及其生长产生大量分解和分泌物质,为百香果生长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源,有利于百香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6]。
大棚百香果套种竹荪的立体模式,也为竹荪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节约了竹荪栽培搭建阴棚的成本。百香果的生长期是3月至12月,5月底至6月上旬后百香果枝蔓满棚,棚下三分阳七分阴,正好为竹荪原基形成、子实体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遮阴和出菇环境,这与庄文海开展的瓜蒌-竹荪生态栽培效果相似[7]。
在将乐县采用大棚百香果--竹荪生态栽培模式种植的百香果产量每667 m2比常规大棚的平均增产279.7 kg,若按百香果田间每公斤售价10元计,则每667 m2可增收2 797元。立体栽培模式每667 m2可收获竹荪干品50 kg,产值8 000元以上,增收4 000元。大棚百香果套种竹荪的立体栽培模式,实现了百香果、竹荪优势互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栽培模式,值得在百香果适栽区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怀勇,李群,张红菊.加工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因素研究[J]. 北方园艺,2007(2):22-24.
[2]马文霞,倪玉洁,谢倩,等.鲜食百香果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食品科学,2020,41(13):53-60.
[3] 郑德平.竹林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模式探索[J].绿色科技,2022,24(3):110-114.
[4]周文婷.竹荪栽培过程中碳素物质转化和对土壤性状的影响[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郭家选,钟阳和. CO2浓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生态农业研究,2000,8(1):49-52.
[6]张丽敏,蔡国俊,彭熙,等.不同施肥对百香果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1):3180-3187.
[7]庄文海.瓜蒌-竹荪生态栽培试验[J].现代园艺,2020(8):6-9.
(责任编辑: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