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碧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语文学习核心能力是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复合能力,包括识别、比较、梳理、理解感悟能力,这些能力正好对标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会让他们受益终生。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对学生而言,它是底层学习能力渗入不同学科的表现。基于此,本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从会读、会写、会总结、会表达四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是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用听书或者视频学习代替了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专注力集中,而不是被其他的音频视频被动地吸引。看视频是被动的吸收,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沉浸,会把三维的思考变成二维的填鸭模式。换来的是学生对其他事物失去耐心。因此,阅读是不可替代的。
二是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素材。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间接经验,通过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为中介,间接认识世界,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而阅读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莱特”,同样的文字,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理解和认知。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字本身是没有感情和画面的,文本中的信息通过想象力在学生的思维中获得还原。这种思维和文字的不断碰撞会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会读,依托教材拓展阅读 会读是阅读的前提,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进行阅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小学高段学生都已经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阅读习惯、爱好。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无法分辨课外书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依托教材进行拓展阅读是提升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舍近求远,把阅读重点放在课外阅读而忽视对教材文章的把握。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精选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阅读文本。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与教材的衔接。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跟随外国名著的脚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本单元包括《鲁滨孙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等。单元主题明确,鼓励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在本单元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给学生推荐阅读资料。首先,学生可以阅读教材精选的几部名著,进行整本书阅读。教材中第一课时《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整本书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对教材节选内容的整体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积累,提升阅读能力。《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26万字的小说,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困难面前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体味人物的心态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重温历史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中”。该单元编排了五篇课文分别描写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的宏伟场面、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为革命胜利献身的往事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事迹。这些文章所描述的时期不同,文体不同。小学生阅读积累还比较少,仅靠一首诗、一篇文章难以对对应的历史时期有整体的认知。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要阅读有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不同文学作品,集中感受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如果同学们对长征的历史背景不了解,那对这首诗只是机械地记忆,在心中形不成画面,同学们也无法深刻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教师借此时机,鼓励学生阅读有关长征时期的课外读物。丰富的知识积累最终会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形成。
由此可见,教材已经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家长明白要多阅读,但是却不知道读什么,只能从网络上搜集小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中学生必读的50本书等,这些书不能根据学生具体年龄段细分。在阅读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优先依托教材进行补充拓展阅读。
会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 众所周知,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版块。读写不分家,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只写不读,只读不写,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不可能获得提升。单纯的读,学生容易泛泛而读,没有目标。单纯的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素材匮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阅读和写作版块,两大版块是单元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读写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将教材中阅读模块和写作模块结合起来。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阅读小说,理解人物个性特点,感受刻画人物语言的魅力。写作目标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征,阅读与写作模块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塑造人物要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阅读时提取人物描写语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时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外阅读中,读写要结合。和阅读教材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阅读和写作不能独立进行,否则就会降低语文学习效率,更不利于语文素养的达成。在课外阅读中最有效的读写结合的方式就是写读后感。没有目标,阅读时就会走马观花,读完一遍很快忘记。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所以,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及时复习,将阅读的内容长久保存下来。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复习所阅读的内容呢?读后感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读后感是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深入思考、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心中复习回顾的过程。读后感本质上是学生对阅读成果的总结,是学生主动思考、消化整理的过程。有了编写读后感的任务,学生在阅读时目标会更明确、阅读会更仔细。所以,写作是可以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时候我们会存在误区,认为阅读的目的是写作,多阅读是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其实,这两者的促进作用是相互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会提升。同样,写作的要求也会反作用于阅读,给阅读以方向和目标,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新课改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读写结合就是发展语文语言运用素养、思维素养、审美创造素养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在教材内将阅读与习作进行结合以及在课外阅读中注重读后感,这些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教师在给予指导的同时,要做到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
会总结,提高阅读信息抓取能力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识活动。没有信息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积累的素材就无法发挥作用。阅读能力是其他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信息抓取能力要经历从教读课本、自读课文到课外阅读的过程。
阅读概括能力属于输出部分,要想有效地输出,必须有抓取信息的能力。带着思考去读书,才能锻炼思维能力,才能丰富和完善思想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材内容阅读中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部编版语文是语文素材与人文主题双线教学,语文要素的落实同步达成是对学生的某种人文主题的教育,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直接体现。语文要素一般是阅读与习作方法的教学。例如,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二单元,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总结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有: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抓住关键的段落、语句,利用合并各部分大意、提炼关键词等方法概括故事的情节。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总结、概括的问题。如,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你是怎么读懂他的神机妙算的”。让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句子,学会从关键句和关键词中去理解和概括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了阅读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对所学阅读方法进行实践和巩固。新课标中对小学高段(5~6年级)的阅读建议为: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组织一些对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达成。如,教师可以组织“名著分享会”,由学生在主题班会中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名著。分享内容要包括:有条理地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并向同学们说明推荐的理由。推荐时需要列举一到两个书中实例作为推荐理由的佐证。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还可以练习教材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学生可以丰富对课外书的认知范围,打破固有限制,使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单元页中的语文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要素,教师要结合单元要素,对应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再通过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践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抓取力。信息抓取能力提升了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能力,从阅读文字到阅读字群,迅速抓取文章的主旨大意,量变引起质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会表达,提高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材6个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任务群都是关于阅读与表达的,可见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语文是语言类学科,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新课标任务群的建立可以看到,阅读与表达要讲究实用性、创意性、思辨性。本文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角度分析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对标的是语文的审美创造素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內容。该任务群对第三学段的教学建议为:调动审美需要,激活生活体验,融入阅读情境。创意表达,是指学生在表达时有个性、有新意。鼓励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表现美、创造美。教师需要创设不同的创意性表达情境。如,组织“最美故事演讲比赛”,同学们自由阅读各类主题书籍。积累素材越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如,有的学生演讲爱国主题故事,就需要多阅读与时代进步、祖国发展相关内容的素材。有的学生演讲关于自然风光主题,就要多阅读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文章,感受作者是怎样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情的。有充足的积累会使相应的知识和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演讲输出时更有感情,更容易形成创造性的表达。演讲比赛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促进语文审美创造素养。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分小组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是小记者”主题活动,通过让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了解老人那个年代与现在生活的不同,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祖国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表达与阅读息息相关,输入实用性阅读,学生要进行实用性表达。输入文学性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输入思辨性阅读,学生要进行思辨性表达。因此,阅读的范围要广,输入的题材要丰富,学生的表达力才能更强。
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沉淀,通过表达促进交流,提高认知。将阅读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总结与梳理的过程。表达的过程又倒逼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阅读的内容才能得到实践、发挥作用,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其他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将各种能力独立培养的模式,要将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培养。在阅读时,不仅仅是增加阅读量,还要提升阅读的实用性,兼顾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起来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仅是文章提出的会读、会写、会总结、会表达,还包括阅读速度的锻炼以及阅读题材的广泛等。阅读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建立一个人的个人认知。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我们要唤醒阅读,让思维在阅读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