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路径

2023-12-05 06:44王妍妮
经营者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金管理

王妍妮/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在推动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方面给予了更多政策扶持和关注。民营企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能忽略潜在的危机。其中,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新时期内部控制对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意义,探讨当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策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方面,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出台了多项解除民营企业发展限制的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使其走上合规经营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必须将发展重心从外部市场转移到内部管理上来,并尽快促进两者协调、平衡发展。大量实践表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实现稳定发展、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民营企业来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是现阶段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新时期民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价值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提升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客观精准的财务数据和报表的支持下,企业管理者能更深入客观地了解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从而为制订合理的规划提供可靠、有力的数据支撑,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升。除此之外,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也意味着其对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加速信息传递、规范业务流程、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在内部全面开展这些工作,有利于稳步提升各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反馈。

新时期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

内控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是制约民营企业内部管理高水平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管理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升级、市场开拓、生产销售等方面,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单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员性等特性,自然也就无法让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但仍存在内控机制不健全、不落地、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很多民营企业为了拓展市场,无法将充足的资金投入内控体系建设中,再加上缺乏专业人员的辅助,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制衡不善,甚至体系的建立与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缺乏一致性,导致内部控制效果不明显。

资金监管漏洞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为税收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持续扩大的企业规模、不断拓展的市场,让民营企业快速实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的生产经营,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着较大挑战。尤其对那些规模大、业务范围广的企业而言,实现高效的财务资金管理困难重重,资金外流问题比较严重,分支机构私自设立“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民营企业虽然加大了财务监督和管理力度,但收效甚微。

风险防控不到位

全球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的企业数量占全球企业总量的四到六成。大部分企业破产都和内部管理问题紧密相关,具体体现在内部管理不到位、风险防控意识不强、风险应对能力差等层面。

实际上,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然而,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来说,与国企、外企等相比,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这意味着风险防控能力更弱的民营企业要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和风险,这也是部分民营企业遭遇风险便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受思想、资金、人力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甚至一些民营企业管理者会因侥幸心理而低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另外,民营企业性质特殊,“一言堂”现象屡见不鲜,一旦管理者决策失误,企业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内部审计执行力度弱

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实施情况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日常监督和反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可以衡量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度和健全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另一方面,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收支情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内部审计是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单独机构,对于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化以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几乎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者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因此管理者对审计的态度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开展情况;另一方面,即使是那些发展较为规范的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问题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内部审计的定位、组织架构的设置等方面依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普遍存在由财务人员兼任审计人员的情况,导致内部审计流于形式,丧失了独立性和权威性。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健全内控机制

从民营企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可知,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国家给予民营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还是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都在推动民营企业大踏步前进。因此,对民营企业来说,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多取决于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基于此,健全内控机制,明确和细化制度、流程、规范,是民营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民营企业首先应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组织架构,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导向,跳出家族企业“一言堂”的发展模式,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以此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强化对管理层的约束和管理,实现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和独立,从而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经济效益。

另外,民营企业应秉承“合规即发展”的理念,打造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并着重关注自身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和规划,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持续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其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并且要强化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监督和反馈。与此同时,鉴于民营企业投入内控建设的资金有限,企业要平衡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有条件的企业应成立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尚不具备条件的小规模企业可以指定相应的部门或岗位负责组织和协调企业内控工作。另外,可以在均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以外聘的形式聘请专业人员协助、指导企业建设和执行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优化资金监管

资金管理是民营企业重要的风险领域,也是内部控制必须重点关注的管理内容。优化资金监管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济活动风险,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民营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建设,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发展。通过资金预算强化对资金收付业务的审批控制,严格授权审批资金支付,降低资金支付风险,实现资金的合理调节与平衡。另外,企业集团或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立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平台,集中管理资金,实现过程化管理。通过监控下属公司及分支机构的资金流入流出以及资金支付行为,实现动态化资金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规避资金滥用风险,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资金。

不仅如此,民营企业管理者还要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尤其要注重监督民营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使用情况,为内控制度在民营企业中的有序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要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加速推进企业资金管理高质量发展。例如,聘请专业的审计事务所,对民营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从专业角度评价和分析企业资金管理情况,及时发现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切实提升企业资金监管的有效性。

强化风险防控

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只能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的管理手段尽量避免风险。如前所述,部分面临多重内外部风险的民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为其经营埋下了巨大隐患。因此,民营企业的内控建设要以风险预防为导向,采取科学合理的风控措施,有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加大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制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风险评估流程,量化风险评估指标,积极推进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企业应定期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不仅可以采取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管理人员访谈、行业对标等方式,还可以寻求外部专家的智力支持。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将风险意识与风险评估工作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范畴。此外,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管理。企业应针对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制定应急预案,提前做好规划和部署,降低风险对自身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内控实施及完善的重点管理领域,权衡成本效益,采取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加大内部审计执行力度

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与反馈。针对内部审计人员,企业首先要注重提升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使其能够在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全面系统地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分析鉴定能力、个人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其次,要保证内审部门或岗位的独立性,内审人员严禁由财务人员兼任。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外包内部审计业务的方式,以此保证内部监督的质量与独立性。企业应及时分析、反馈和跟踪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要跟踪整改效果。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设置审计周期,但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内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编制整改计划,形成年度内部控制报告,提交董事会。此外,要将整改措施的执行结果纳入责任人绩效考核范围,保证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实现内控管理闭环。

随着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事实上,民营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内部控制执行,持续优化资金监管机制,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资金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