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2023-12-05 06:56高雪
经营者 2023年14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绩效考核事业单位

高雪/文

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性、全面性特征突出,且具有先进性和主动性的优势,深化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在规划控制的基础上,达到沟通、协同、激励的目的,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效益与服务质量。《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事业单位需要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资产整合应用,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文章立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际,在阐述全面预算管理特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并从体系环境建设、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和信息基础建设五个层面出发,分析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应用措施,期望能为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实施提供参考,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果,引导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事业单位 财务工作 全面预算 管理方法

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财政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在投资活动中,凡是涉及国有资产支出、收入的项目,均需要纳入单位的预算范畴,进行统一的预算、核算和管理,这要求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积极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依旧存在“单位财务享受政府财政兜底”的想法,缺乏对单位财务项目的预算控制意识,导致全面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考核不到位,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新时期,有必要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以此发挥预算规划、控制、沟通、协调和激励作用,发挥财务资源效用,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及服务职能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特征及作用

基本特征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体现在四个层面。首先是战略性。事业单位具有辅助政府部门职能发挥的特殊属性,在这一属性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进行重新布局,实现预算控制下单位财务收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次是全面性。在深化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强调自负盈亏,因此管理者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以此实现单位管理服务及发展的重新定位。全面预算管理包含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要素管理三个层面的内涵,其能在全新体系下,以利润为主线,实现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最后是先进性和主动性。全面预算管理的先进性表现在其控制过程以单位的目标利润为导向,将预算目标与单位各部门的工作目标挂钩,在预算管理中,通过责任的落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主动性表现在事业单位全员参与预算管理工作,并且人人肩上有指标,在这些指标的引导下,单位个人能将自身利益与组织目标衔接起来,主动落实相关控制措施,完成管理服务任务,对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主要作用

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时,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多重功能作用。首先,全面预算管理具有突出的规划作用,其能在特定目标的指导下,科学安排单位未来的运营活动,并结合业务活动进行基础资源配置,从源头上实现事业单位后期发展的有效规划,减少决策性风险问题的发生。其次,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部门划分更加清晰,职责权属归类更加细致,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可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实现单位各部门间人、财、物关系的有机统一。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还具有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即通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不但实现了业务、财务部门的有效沟通,而且使上下层级之间的沟通渠道更顺畅,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控制,管理者能对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考核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并在关系协调中形成合力,促进事业单位预期目标的实现。最后,预算绩效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末端环节,在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工作,既保证了全面预算管理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又能通过考核结果对职工实施激励,这在保证单位实现目标利润的同时,增强了职工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为事业单位后续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预算控制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的关键主体,事业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时,必须规范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算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保护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在单位运行及财务管理中,事业单位存在国有资产预算控制意识薄弱的问题。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未深刻领会相关政策要求,将财政资产预算上升到战略位置,导致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预算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二是在政府财政兜底思想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多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但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有限,未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优势,且在财务管理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不到位,削弱了预算控制的整体效果。

预算编制不够规范

首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的内部沟通机制不顺畅,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问题,未能在财务预算编制中实现业财融合。其次,在使用预算编制方法时,事业单位多是在往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通过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来完成编制工作,这不但造成了预算编制方法单一,而且使得预算编制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容易造成预算编制内容与单位实际相偏离的问题。最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流程不规范,尤其是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汇总各部门预算后就形成了单位整体的预算方案,缺乏对部门预算的审核和整体预算的沟通调整,加大了后期预算执行的难度。

缺乏预算执行控制

事业单位的预算目标多停留在战略层面,即该目标是一个长期性的、导向性的目标,在预算执行管理中,事业单位未将该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个人,导致单位内部各部门、个体的目标任务不清晰。同时在预算执行中,事业单位所使用的预算执行管理方法较为单一,即管理者只是简单地通过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分析预算执行效果,对于国库集中收付、国库现金管理等方法的应用较少,难以满足高水平预算管理的需要。此外,事业单位多采用刚性指标来约束预算执行过程,未结合预算执行偏差科学设计柔性指标,导致预算执行与前期设计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了事业单位资源浪费等问题。

预算监督和绩效考核不到位

规范开展监督工作是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实需要。如今,事业单位在预算监督管理层面的制度尚不完善,导致预算监督工作缺乏有效依据;并且在预算监督中,相关的监督指标、标准和流程设计不够合理,造成了全面预算监督管理工作随机性较强、监督结果不准确的问题。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监督工作的重要方式,目前,有较多事业单位虽然在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开展了预算绩效考核工作,但是这些绩效考核工作依然由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负责,导致预算绩效考核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另外,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了对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导致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限制了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发挥。

全面预算信息基础薄弱

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信息基础薄弱的问题。一是事业单位虽然建设了一定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受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限的影响,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些系统的维护,导致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系统卡顿、崩溃等问题。二是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衔接性较差,尤其是数据传输端口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弱化了全面预算管理对单位决策和业务管理的支撑效果。三是现有的预算信息系统尚缺乏功能完备的数据库,导致财务、业务信息的分区管理不到位,造成了数据调用、分析、共享困难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

改善预算管理体系环境

持续改善预算管理环境,能有效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首先,事业单位应有意识地宣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增强全体职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事业单位应摒弃政府财政兜底的想法,树立自主经营意识,精简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开展提供人力支撑。最后,事业单位应补充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全新的制度体系下,将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规定纳入重点考虑范畴,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流程方法,创造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环境。

科学开展全面预算编制

良好的预算编制对于后期的预算执行控制具有积极作用。第一,事业单位需要深刻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业务、财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在单位组织管理中,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两个部门的联系,使部门间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消除信息壁垒,在信息共享中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的业务与财务融合。第二,科学使用预算编制方法,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理性。现阶段,除增量、减量预算外,事业单位还需要结合实际,重视固定预算、弹性预算等方法的使用,确保预算编制管理的灵活性。第三,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编制工作需要重视具体流程的有效控制,一般在收集预算所需的各项信息后,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需要作出决策,提出初步目标,然后进行初期目标分解,并分析汇总单位各部门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方案,在敲定事业单位整体的预算方案后,还需要重视该方案的准确评估,确保其能为后期预算执行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实施预算执行过程管理

在预算执行初期阶段,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在考虑自身业务需要的基础上,将单位长远的预算目标分解成短期的财务计划,并将细化的指标分配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制定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个人权责目标,做到人人肩负指标,人人承担责任,助力全面预算执行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下,全面预算执行管理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加强预算执行报告管理的基础上,事业单位还需要引入国库集中收付、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并实施采购管理和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使预算执行贯穿单位生产的各个环节。此外,在设置预算执行管理刚性指标后,事业单位应重视预算执行情况与设计指标的对比,当发现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时,应设计相应的柔性指标,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确保全面预算管理达到最终的设计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管理者还需要重视以下两个保证措施的控制。一是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应以利润为主线,实施严格的预算目标责任制,激发预算责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因素会对单位预算执行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对此管理者应重视对市场因素的有效分析,深层次了解阻碍预算执行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修正处理,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超预算现象。

做好预算监督与考核

事业单位预算监督中,管理者首先应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基于制度清晰界定全面预算监督管理的范围,明确全面预算监督管理的内容和标准,设计标准化的监督管理流程,推动预算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其次,除开展单位内部的预算监督工作外,事业单位还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主体,对本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情况开展外部监督,缩小预算监督中的自由度空间,防止预算监督管理出现随意性过强、监督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在全新管理理念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监督工作需要贯彻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各个环节,尽早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消除预算缺陷和隐患,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最后,在事业单位预算监督中,管理者需要重视绩效考核方法的有效使用,应在预算目标的指导下,对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分析。该环节中,应系统考虑事业单位财务目标、业务目标实现情况,并分析事业单位职能发挥效果,结合预算绩效考核结果改进管理方法,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

依托现代科技加强基础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为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平台。一方面,事业单位在建立预算信息系统后,应在实际应用中重视该系统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性。另一方面,在预算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事业单位应重视该系统与单位OA 系统、ERP 系统的结合,尤其是在数据传输中,应重视端口协议的有效设计和管理,形成单位业务、财务信息互通、共享的新局面。此外,事业单位应重视信息数据库的规范建设,依托该数据库对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各项信息进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数据流支撑预算管理工作开展,实现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对事业单位财务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此来保护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只有深刻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和作用,结合业务运行情况,实施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全过程控制,并持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发挥事业单位管理与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绩效考核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