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为民/文
1970年5月,湖南江滨在湖南省溆浦县仲夏乡金龙冲开山凿石建厂
湖南江滨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韦莉是个标准的“兵工二代”。最近,笔者采访了韦莉,追寻了她记忆中湖南江滨的发展历程。
当年,年幼的韦莉跟随父母来到红阳机械厂。她的父母和其他建设者一起怀着“准备打仗、誓死卫国”的赤诚之心,按照“三年任务一年半完成”的要求,投入工厂建设。他们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没有节假日可言,更没有加班工资和奖金津贴,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茅草棚,用的工具是钢钎铁锹、扁担撮箕……
在韦莉的记忆中,无论是工厂的哪个发展阶段,父辈们都以通宵达旦、挑灯夜战的忘我精神,以任劳任怨、焚膏继晷的工作作风,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积极投身艰苦的工厂建设。
工厂的一位员工在施工中不幸牺牲,他的父母不仅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补偿要求,而且还将小儿子送到建设工地,完成哥哥未竟的事业。
在工厂缓建阶段,工人们积极响应“厂缓心不缓,自力更生争贡献”的号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程建设、厂房改造、新产品试制与生产。当时,108名干部、工人和家属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人拉肩扛,以蚂蚁搬家的办法,用了整整56天时间,硬是把停放在溆浦火车站重达65吨的模锻锤座安全地拖运回工厂,创造了工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17年的时间里,大家把一个个荒山变成一座座厂房,把一个技术单一的铸锻专业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铸锻能力和相应机加能力的发动机配件厂。
20世纪80年代初,工厂为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克服地处湘西大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广泛调查研究,决定与地处湘潭市的江滨机器厂合并。1986年5月,红阳机械厂迁入江滨机器厂,并更名为国营江滨机器厂,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领导、规划、核算、管理。之后,新建成的国营江滨机器厂开始了军转民的艰难探索。
韦莉的父亲是湖南江滨的研发人员。在她的记忆里,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星期天,家中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那时候,父亲要么坚守在生产现场测试数据,要么在研发中心修改设计图纸,优化产品设计方案,要么奔波在市场营销一线,与客户沟通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那些年,湖南江滨凭借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紧跟国家排放升级和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一直保持着每三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的纪录。
2000年,湖南江滨一举甩掉了亏损多年的帽子,实现了扭亏为盈。
2002年9月28日,湖南江滨活塞产量首次超过100万只。
2010年,湖南江滨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并连续三年保持稳定增长。
“十三五”期间,公司顺利实现国IV、国V、国VI 产品升级切换,累计完成新品开发665项,新产品产值占比连续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中高端产品占比稳定在98.5%以上;通过积极推进“智造强企”,有效促进减员增效,“十三五”期间,公司先后建成铸造自动浇筑单元7个,全自动机加生产线2条,自动机加生产线6条,从业人员人数下降了272人,公司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2022年,公司荣获中国商用车后市场排行榜“百强品牌”,湘潭市第三届市长质量奖以及主机客户“优秀供应商”等荣誉,公司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韦莉说,她经历了湖南江滨连续20年盈利的快速稳定发展,目睹了铸造工人的敲“模子”“手摇把子”生产方式变为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目睹了办公室工作由原来的机械打字、油印到电脑打字、复印,再到现在的无纸化办公……她表示,和父亲比,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在数十年的企业变迁中,湖南江滨生产区环境通过“五化”(加强绿化、提升文化、管理规范化、厕所清洁化、建筑亮化)规整升级,建成了花开四季、绿遍四周、鸟鸣林间的花园式工厂。如今,湖南江滨已成功跻身国内活塞行业第一阵营,成为集团公司创新类企业和湘潭市优势企业。
2021年以来,湖南江滨描绘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开启了第三次创业,实施“136”规模效益倍增转型发展新战略,新产品正加速向高端高档、高附加值、高性价比转型,新业务项目正加速向“新四化”转型发展。新一代江滨人将继承老一辈的奉献、奋斗精神,在打造技术领先、世界一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服务商,建设文化江滨、绿色江滨、法治江滨、精美江滨和幸福江滨的过程中奋勇前行,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