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锋
2023 年9 月初,赵祥模从西安工业大学调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命一结束,他直接从会场来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边听边问边思考,为明年全国“两会”带去有分量的提案做充分准备。然而在赵祥模心目中,自己首先是一名大学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身份。
作为20 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导师,他雷打不动地定期与学生见面,划定必读书目、答疑解惑,同时也讲讲做事做人的道理。若有零散时间,就逐字逐句地修改审定学生的论文。作为项目组首席科学家,赵祥模每周召集课题组开会,逐项落实牵头国家重大项目的每个环节和细节。
迈小步、不停步,有情怀、有担当,严律己、宽待人,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这是接触过他、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他经常以《中庸》里的这句话勉励学生和课题组成员,也是他科研教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电子信息,是赵祥模近40 年科学研究事业的基础和起点。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期,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是一个富裕家庭的象征,供给少、价格高,使得很多人省吃俭用多年才能买得起一台黑白电视。当时还在重庆市大足县读高中的赵祥模,对大山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也了解到我国通讯电器和自动化领域与当时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巨大差距。
读书就是为了改变落后面貌。作为农民的儿子,这是深植于赵祥模心中的朴素理想,也是奋斗的方向。1983 年,赵祥模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如饥似渴地在这所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学习深造。
参加工作后,他将自动化研究基础与交通领域前沿问题相结合,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随后,他的科学研究视角愈加宽广、研究方向愈发清晰,涉及道路交通智能检测技术、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30 多项,其中6 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9 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进水平,10 多项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他带领的团队在“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WIDC世界智能驾驶大赛”“CIVC中国智能汽车大赛”“i-VISTA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等多个无人驾驶汽车重要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把简单的事情能够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在赵祥模看来,从解决小问题到完成大项目,都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只要初心不改、热忱不减、努力不倦,所有美景都会恰逢其时,所有美好都能如约而至,所有努力都会开花结果。
近些年来,赵祥模一抽出时间就来到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研究院,这里拥有我国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而他所注视的车型,关乎智慧交通的新方向和新未来——智能网联汽车。
赵祥模从车路协同系统概念入手,以智能交通领域的热点需求为目标,采用模块化构建方法,逐一攻克系统中的技术难题,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赵祥模带领自动驾驶汽车与车路协同研发队伍,开发了“信达号”和“前行者”无人车,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使用,实现了车载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源异构传感器的融合。首次建立了智能汽车测试的金字塔模型,将智能汽车测试分为5 个层次4 种类型。开发出一套虚实结合的智能汽车快速测试系统,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道路、乡村道路、高速公路等多种道路交通场景的测试用例数据库,完成了车辆、台架和虚拟现实子系统之间的深度融合,可实现智能汽车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和流程化测试,并最终完成了一系列测试产品样机开发。
赵祥模主持开发的世界上首套无人车室内测试平台,可以模拟车辆运动轨迹控制精度测试、移动目标物体防碰撞测试等30 多个虚拟场景,还可在台架上实现无人车的智能度和控制稳定性加速测试,实现混合现实场景下无人车与人工驾驶车辆的博弈能力测试。
“通过课题组跨学科的协同攻关,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的技术进步。目前我国多个大型测试场已能够支持对移动通信技术多种通信制式的测试,各测试场的场景规划也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气候特征模拟、路况模拟、场景模拟等方面纷纷打造了自身独有的特色。我们在这些研究及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车联网国际标准已在国际标准组织ISO 成功立项,引领了行业发展。”赵祥模表示。
智能交通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赵祥模眼前逐渐变得清晰可见,并描绘出了自己心中的规划路线图——围绕“智能网联”大力发展车联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相关产业,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高精度感知、高可靠通信、高性能计算,从而推进交通运载工具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网联化、自主化和智慧化运行,建立我国自主的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和话语体系。
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发展前沿,做有用、有价值的科研。赵祥模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在平常教育工作中,赵祥模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认为高校应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平台优势,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然而,成才和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和实现。创新之外,赵祥模强调最多的是坚守。
他在开学典礼上寄语新同学:“求学之路不是短时间的发力疾驰,而是长期坐冷板凳的坚持。要保持定力,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辛苦、经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打好基础,从一点一滴、一时一事做起,不断积累,才能攀越追寻真理的人生高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教胜过言传。坚守初心,坐得住冷板凳,赵祥模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21年11月,赵祥模团队再传佳音,其主持完成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获得了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赵祥模第三次获得该项重要奖励。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该课题组坚持12 年的系统研究,是他和团队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辛劳付出。
“赵老师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十一二点”“课题资料、研究数据,学术文章中的细小错误也逃不过赵老师的火眼金睛”,说起自己的导师,学生充满了尊敬和感动。“没有上下班的概念”“经常端着碗打盹”,是家人对他满怀心疼的抱怨。
12年里,仅此一项课题,形成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9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6 篇。项目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在我国1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并通过合作企业出口到多个国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赵祥模认为,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永立潮头,有远大的学术志向,那才是科技报国。他认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未来要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紧紧抓住智能交通系统向网联化和协同化转型这一关键期。为此,赵祥模和团队扎根科研与技术开发第一线,勇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做到了“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在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面,我国已逐渐具备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底气来自实力。”2023 年两会期间,赵祥模无不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在交通智能检测算法和传感器等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基本上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的跨越,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
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归根结底是要有高水平人才、高水平教育的自立自强。赵祥模表示,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赵祥模建议,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多措并举引导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一线,加强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让科技成果转化更有人才保障。”赵祥模说。
作为国际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他密切关注并着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在中国科协年会“智慧交通与自动驾驶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他以国外不断出现的智能汽车事故向与会者敲响警钟,指出智能汽车必须经过严密测试才能商用。日前在西安出席第七届国际丝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时,他呼吁陕西要立足汽车产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创新驱动,持续精准发力,彰显特色优势。赵祥模强调,“面向未来,新一代智能交通一定是国家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是交通强国的重要体现和应有之义。”
从参加工作以来,赵祥模一直忙碌着,思考着,行动着。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推动交通信息科技成果造福行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国民经济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