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妮
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国企改革朝着纵深发展,给企业会计准则的推进与开展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落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做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以此能够更好地助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于2020年4月正式颁布,该方案旨在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同时,方案中还明确了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三个主要目标,包括培育数字化生态、打造数字化企业以及建设数字化产业链。另外,2020 年6 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对“新基建”的内容予以界定,主要涉及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涉及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算力基础设施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其次是融合基础设施,也就是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为助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提供必要支撑,促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是创新基础设施,这一类基础设施具有鲜明的公益属性,主要作用表现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于2019 年颁布,其中特别强调,要着力培养一流专业人才。扩大国内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影响力,构建健全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另外,我们还应该统筹协调好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令职业院校及高等学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来做好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整合,培养更多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会计的出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不管是从最初的无组织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状态,还是朝着目前完全有组织的方向发展,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均与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出现改变密切相关。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国企改革朝着纵深发展,给企业会计准则的推进与开展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落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做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以此能够更好地助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另外,在“互联网+”开展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技术与会计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
随着“大智移云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型技术向前推进,财务领域也相继出现了诸多新兴技术,例如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知识图谱(KG)的应用等,财务部门在数据采集、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综合技能显著提升,这样有助于融合并分析业财数据。此外,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财务数字化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构建财务中台的基础上,建设数据智能平台,积极预测并指引业务朝着场景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在统筹协调业务场景、数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业务场景也能朝着数据自动运转和智能优化方向发展,以此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截至2019年,我国会计从业者有4000余万,通过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人员数量高达814 万。具体来讲,约有577万人通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约有217万人通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约有18 万人通过高级资格考试。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截至2019 年共拥有106798 人执业会员,拥有143812人非执业会员,个人会员数量达到25万人以上。从下图看出企业财务人员能力需求已从专业素养、协调沟通向创新能力、审辩式思维和数字素养转变。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财务人员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从传统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职能转变,同时具备更广泛的商业技能和信息技术掌控能力。
图1 财务人员现状分析
多数应用型本科专业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拓展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产学研联合创新模式,依照将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基本思路,按实践教学层次化、实验模式自主化、实验内容虚拟化、实验环境仿真化、学习资源共享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原则,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推进全过程实验路径建设,引进跨专业、跨学科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第一,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层、专业课程层、综合课程层、创新课程层,同时部分院校形成《企业管理沙盘对抗》《企业ERP》《企业运营实训》《共享体验虚拟仿真实训》《财税一体化实训》等实训课程。按照财会项目的贯通式递进主线,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财会虚拟仿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从而满足学生在不同培养阶段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向自主性、协作性、全局性、创新性转变。第二,创新“校内所”“校企双证”的实践模式。借助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教师成长,开拓企业咨询的校企合作项目,推动财会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不同层面的工作,全力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财会人才。
新时代发展进程中,要求我们做好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在此期间,考虑到其中初步涉及“管理型会计人才”“智能财务”的概念,现在依然没有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并且,现有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中,依然是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来进行的,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主要表现为在风险管理、资本预算等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学生对社会中出现的新兴技术整体了解程度相对有限。某种层面上,考虑到现有课程体系建设中对跨学科多元化趋势关注度不高,所以不利于综合性教学工作的开展。
智能财务时代发展进程中,高校不断增加的财会人才需求导致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整合。高校中有的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中普遍缺乏经验,很难进行实务经验的传授。另外,对有的教师来讲,即便这些教师在拥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拥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历,不过他们对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务共享等新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却非常有限。也有的教师即便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作用,却并没有在实践教学中很好地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统筹协调大数据应用技能、专业技能上存在着不足,所以在智能财务时代发展背景下,很难能够促进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发展布局,会计学院使命、愿景、规划为指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核心,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信息化”及“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行业共建为依托,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着力培养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着力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与生活体验,塑造符合职场标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科学规划与管理为指导,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中心,协调综合分析,科学规划,突出创新。
(1)系统性原则
总体构建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基调,考虑西部地区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位,统筹教学、科研、服务等多方需求。有严谨的内外逻辑和鲜明特色。
(2)先进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要全面利用新型技术,以创新实践为契机,实现财会领域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习实训资源、技术与运营管理机制创新。
(3)开放性原则
通过联合行业、企业等多种方式引进资源,不断提高学院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实现良性互动,利用高校优势组织教学研讨等活动,使学院成为国家级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实施中心。
高校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视角分析并提出智能财务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提出了财会类岗位能力分级模型,实施分层、分阶段、分流、分类成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打造财会人才立体化实践体系。会计岗位能力模型是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将标准会计岗位能力按照对知识、技能、素养的掌握水平划分为三级。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理论、职业能力态度、财务应用、项目实施四层能力,据此搭建导论课程、财税课程、智能财务课程、财务信息化课程、创新课程体系。在分析教学设计以及学生领域基础上,开展做好教学设计与评价工作,促进教学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也要有相关保障体系。
(1)形成“专业实践+特色实践+实习实践”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图2 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图3 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实践、特色实践、实习实践的层次递进,通过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数商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财务分析决策和业务处理能力。在“专业实践”阶段,着重完成财会类、信息化、统计类基础实践课程技能的积累,在各专项训练中将核算技术和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实践,让学生充分领会会计是如何支持管理和决策的流程。“特色核心”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新技术下的财务素养和技能。通过案例和技术结合方式完成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打通各门财务课程和新技术带来的知识和技能孤岛,让学生充分领悟技术如何为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实习实践”阶段,根据企业需求,拓宽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面,让学生通过学科拓展达到与就业的无缝衔接,真正达到就业和创业实践的目标,解决学生实习接触企业核心业务难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树立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2)培养“5+2”双师型师资队伍
数智财务人才培养的实现,载体是教学,实施主体是教师,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保障教学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保障。但目前实践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的财务背景教师,新兴技术应用能力弱和职业经验的匮乏使得现有的师资力量存在天然的短板,为了增强教师综合水平,可借助“扩容+升级”方式进行。在扩容、升级师资团队基础上进行补充优化。其中,对于“扩容”,即邀请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实务导师,令其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中。同时,通过“升级”现有师资团队,主要是能够调整优化会计实务前沿以及学术界间存在着的鸿沟,全力做好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如下:以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为前提来构建联合研发中心,汇总整理典型案例,指出在信息技术应用期间存在的主要不足;结合教职员工实际来确定完善的实习实践计划,令教师能够加深对最新事务的认知和了解;借助专业论坛等多元化的平台模式,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者以及教师应做好彼此沟通协调,对现实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学术分析。整体来讲,凭借校企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开发课题、提供多岗位的教师顶岗实习,多种形式的校企交流,实现教学团队能力提升,以五项服务为抓手,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信息化能力、体系建设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材研发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打造“5+2”双师型教师团队。
图4 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搭建多元化、智能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多元化信息技术向前推进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智能化概念。信息化工作背景下,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做好数据掌控工作,高校必须提升教学平台的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水平,统筹协调好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实践应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专业实训—实践工坊—校企云创三层实训空间,专业实训层涵盖财务外包共享体验中心、财税实训室、业财一体化实训室、审计工作室。实践工坊涵盖内容与风险管理中心、财务大数据中心;校企云创层涵盖财软云创研发中心、财务咨询与管理案例研究所。
图5 财会专业实践资源
(4)产学协同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资源竞争也愈发激烈,不同高校在关注自身资源扩大的基础上,还关注对区域间以及行业间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实践环境上存在优势的企业伙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此实现共赢。培养专业性会计人才,旨在能够提升人们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水平。基于此,校企之间应该加强彼此配合与协调。从中我们能够得到,智能财务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管理型会计人才,高校必须做好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其中,产学研综合涵盖了企业、高校双方各自的优越性,借助创新、合作等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协调配置,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另外,产学研也给校企之间建立了一种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学校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前往拥有智能财务系统的企业开展调研,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认知和了解,这些企业也能够根据学生提供的需求及建议来做好技术创新与发展工作。所以,全面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加强符合社会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数智化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促使财会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非常关键。培养财会人员实践能力,要求我们构建财会类岗位能力分级模型,实施分层、分阶段、分流、分类成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递进式课程体系,形成“5+2”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实现产学协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