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露露 白瑞帆 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他又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内在依据、价值旨归、丰富内涵、文化智慧以及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学理阐释,如论证思政课的特殊定位、基本属性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决定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指出思政课讲道理的价值意义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2],探讨如何通过善用“大思政课”,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力、教师的讲授力、思政课的承载力以及不同学段的衔接力[3]等举措推进思政课讲道理。但研究者多是从宏观层面对思政课讲道理的实践进路进行论证,很少有人聚焦教学方法这一微观路径,更很少有人将叙事教育与思政课讲道理相联系并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思政课教学中所叙之事的边界、来源及叙述策略进行探讨,对于更好地实现思政课讲道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叙事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叙述故事或事件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方法。不同于传统讲道理的方法,叙事教育不是将道理、观念、价值等内容及要求直接传授或强加给教育对象,而是将其隐含于所叙之事中,通过生动的文字、有趣的情节、修辞的运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消遣性、娱乐性的故事或事件,思政课所叙之事有其特有的边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思政课教学中所叙之事要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之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核心思想和灵魂。因此,思政课所叙之事要着力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一,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政课所叙之事既要全面系统地内涵这些内容,又要整体突出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第二,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其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思政课所叙之事要纵观全局、深入具体地讲清楚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见性的新理念、新观点,如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思政课所叙之事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多维度、宽视域地讲清楚这些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5]因此,思政课所叙之事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当前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想和现实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压力成倍增长的情况下,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消极思想。二是主义和问题方面。青年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吗?三是利己和利他方面。在人与人之间愈加紧密却愈显疏离的时代,做精致利己者有错吗?四是小我和大我方面。在世界变幻莫测的当下,独善其身有错吗?五是民族和世界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什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此重要?从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出发,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用生动的故事或事件引导学生立足当下、追寻梦想,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解决人生课题、把实现自我与服务社会相统一、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将爱国情感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即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以及自己与其之间的关系。
叙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运用对叙事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叙事教育时,要善于向历史借智慧、向文化取营养、向成就要力量,以增强所叙之事的厚度、深度、力度,继而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6]以历史作为沟通平台,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向历史借智慧,赋予所叙之事厚度,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公信力。具体来讲,可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引导学生感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用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启发学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世界、探索社会;用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启迪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奋起反抗斗争,才能实现独立自主;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鞭策学生坚定信念、团结合作、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激励学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勉励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信自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7]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营养,夯实所叙之事的深度,增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力、影响力。具体来讲,可以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内蕴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及贵和尚中的思维方式的故事或事件,涵养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可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经典红色事件、典型英雄模范、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核、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顽强斗争精神,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深刻感受“四个自信”的内涵意蕴,增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精气神,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信仰根基。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书写的恢宏史诗,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叙事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是思政课讲道理的力量之源、底气所在。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具有强烈的共鸣情感。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向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要力量,彰显所叙之事的力度,增强教学内容的感召力、说服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善于把以天宫、蛟龙、天眼等为标志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中国人民迎来从温饱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作为叙事教育的资源依托;善于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的自我革命等伟大斗争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转化为叙事教育的生动素材;善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安全及文明倡议、中国式现代化等中国方案具体化为叙事教育的典型案例。即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构建成叙事教育的“大教材库”,用事实、数据增强思政课道理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叙事教育是包括准备、呈现、探究等环节的动态循环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叙事教育讲道理,要做到精准遴选所叙之事、精彩呈现所叙之事、精深体悟所叙之事,用一个个故事或事件“直抵最有心机、最坚硬、最具敌对心理的人们的内心深处,触动他们最柔软的所在”[8],用凝结在故事或事件中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和教育意蕴去影响学生。
确定叙事内容是叙事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推动叙事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即只有选对了所叙之事,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思政课教师在挑选所叙之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凝练主题,契合课程性质。思政课教学要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性质,在不同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准凝练主题、精心选择所叙之事,从而既凸显各门课程的性质和“道理”,又服务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二是分析受众,贴近学生实际。思政课要遵循教学的特殊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明晰学生在思想矛盾、价值取向、愿望诉求等方面的困惑,以问题为牵引,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选取符合学生兴趣的“事”,“对症下药”地解答现实问题、开展教育引导。三是巧妙加工,提升所叙之事的价值。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构架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历史和逻辑的叙事结构,善于运用对比、抑扬、虚实结合等方法优化叙事内容,在呈现现实的基础上构建现实,对所叙之事的关键内核进行时代性解读,提升其价值意义。
叙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叙事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政课叙事教育要利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启发学生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可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相交融。宏大叙事以整体视野呈现历史和现实,对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统一国家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人言说则偏重从细微入手,通过对个体生活实践的感性描述,对宏大叙事进行有效补充。叙事教育要贴近学生实际,做到理论话语与生活镜像融会贯通,体现价值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二是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拓展所叙之事的载体,在详尽的文本叙事中插入适量图片、影视剧、短视频等,将原本抽象的理论可视化,构建故事内涵解析、意义表达的精准度和生动性,以弥补文本叙事的局限性;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图像的浅显性和庸俗性,以便学生更加精准地认知所叙之事的内涵,使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达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课堂言说与网络传播相配合。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互联网成为青年大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诉求、交流思想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占领网络“主阵地”,在遵循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优势,让沉淀在历史中的优秀人物和经典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化文物、体现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成就转化为生动的叙事,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道理。
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感悟所叙之事内蕴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构成学生个体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态度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中体现出来。为此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促使学生内化于心。正所谓“千人千面”,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故事或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教师作为引路人,通过组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叙事内容,使“事”所表达的看似单一的线索变得丰富,实现对“事”背后思想理论的立体认知。二是激发学生外化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用所叙之事的鼓舞性激发学生的行为动力,将理论论证与实践印证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事”所包含道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意义的“善”的行动,实现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三是注重完善和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完成后,要主动反思整个叙事环节是否合情合理、符合教育规律,叙述过程中情感厚度把握是否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引发学生思考与实践,自身行为方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道德标准等,从而为下次开展叙事教育积累宝贵经验。
在思政课教学中,叙事教育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存在教师不注重叙事教学设计、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忽视部分叙事场域以及叙事语言缺乏生动性等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伟大的现实成就,通过精心准备叙事内容、创新叙事方式、有效引导感悟故事,为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提供一种新视角、新路径,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使其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