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慧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延安和红旗渠。总书记高扬精神旗帜,提出了要弘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阐述了这两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之一,要用红旗渠精神去教育人民,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对推动林州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林州市乡村振兴。
近年来,林州市重点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不断增收、农村全面兴盛”的目标,对全市农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升,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林州市人民在20 世纪60 年代历经十载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条全长为70.6 km 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修建,终结了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悲惨历史,促使红旗渠人民在红旗渠建设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1]。引漳入林的伟大实践催生杰出精神,林州市人民凭借“方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自谋出路依靠着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制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里程碑。红旗渠精神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州市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太行山铸就了林州市人民逢山开路、与干旱作斗争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品格。
水利是农业的血脉,红旗渠的建立为林州市的农业灌溉带来了“福音”。红旗渠是全国最长的农田灌溉水利系统,解决了56.7 万人和37 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其灌溉面积达到了36 000 hm2。红旗渠的建成让林州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林州市人民不用再靠天等雨、靠雨吃雨,因此在林州,红旗渠又被称为林州市人民的“生命渠”和“幸福渠”。
近年来,林州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州市就紧紧围绕“强农业、稳基础”的发展思路,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速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农旅一体化发展趋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管理体系基本创建,农业生产实现了质效双升。
林州市积极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新格局,粮食产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林州市农业资源富集的优势使其以做大产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产业孵化基地为主导,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准。其中,按照高标准打造了东姚洪河小米、茶店太行菊花、横水红薯、桂林辣椒等8 大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完成30 家省级、市级企业龙头企业,99 家家庭农场,500 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
林州市以高标准建设了集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一体的红旗渠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位于林州市采桑镇,是林州市首家集生态孵育、现代农业、景观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为1 万余人提供了工作岗位,解决周边村庄群众的就业难题,带动林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农业产业化要素集聚,逐步形成“园区+基地”的运行模式,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截至目前,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完成6 hm2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红旗渠食用油、洪河小米、鸿淼冻干、耐福食品等6 家企业均已投产。洪河小米、酸辣粉等已销往全国各地,备受消费者青睐。
林州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较低。目前,林州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处于初期阶段,原材料加工也处于初级环节,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现代化新技术推广范围小、推广难度高,一些农户依然选用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大多数的龙头企业在技术上的投入和宣传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无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盲目跟风,缺乏与市场的密切联系,造成了农产品产销严重脱节[3]。林州市农业产业链条不健全、附加值低,严重阻碍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虽然林州市的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例如东姚的洪河小米、茶店镇的太行菊等都是极具区域特色的产品,但是由于知名度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品牌带动效应。另外林州市农业生产中存在着重生产、轻品质的问题,农业企业缺乏品牌经营与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林州市的农特产品开发起步晚,规模小、结构复杂、管理较混乱、同行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经营主体品牌建设意识淡薄,致使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低、竞争力和影响力薄弱。
一是农业生产缺乏内在动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伍,农业产业还处于基础建设环节,在抵御风险、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二是由于农村青年不愿种地、不会种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专业素质偏低,很难形成一支专业的农民队伍。
三是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低,因林州市地形多为丘陵和坡地,大部分土地资源不得不分散经营,使得土地流转受阻,机械化程度不高,难以提升规模效益。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检疫检验、化肥统配统施等基础体系还不完善,乡镇农技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技术。农业产业投资力度大、周期长、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也造成工商资本无法投入到农业产业中、信贷资金和私人资本投入涉农领域的积极性低,企业和养殖大户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4]。地方涉农保险产品种类少、标准低,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够。
要抓好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推广林州市的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强化农产品交易系统、加强市场需求分析、适时公布供需信息,加强农产品与市场项目的连接,健全农产品营销业务网络,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构建农村电商,建设“互联网+现代化农业”模式,赶上互联网直播带货的热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把自主创新摆在首位,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全面推广,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深化科技兴农[5]。要充分利用红旗渠的生态区位优势,向全民普及学习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红旗渠旅游观光农业,建设一批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旅游园区,积极推进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
要继续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如洪河小米、太行菊、红薯、中草药材等,实现“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以红旗渠精神为主导,充分运用红旗渠集团的平台资源,全力推行农业品牌策略,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的产品认证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升级,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行农药、化肥“零增长”,规范化农产品添加剂使用,持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要高度重视品牌运营,增强品牌推广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红旗渠特色系列农产品,在红旗渠、太行山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开设林州市特色农产品展览销售点,做大红旗渠农业品牌,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参加农业博览会、展销会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打造成知名品牌。要大力推进原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溯、无公害产品标识和地理标志等制度,保护和运用好商标品牌的影响力[6]。
加强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选择重点项目,引进一批特色的农业经营龙头企业。要注重实效,大力发展具有较高产出比、较好发展潜力、较强带动能力的企业,积极推进院企、科企和银企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7]。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专业农业合作社,加强农村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推进合作农业的发展。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学习,着力培养科技大户、致富领先能手和高新科技示范户,打造一批懂文化、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新型专业化农民队伍[8]。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让农民参与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打造出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农民收益。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有关强农、惠农、富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争取中央和省涉农项目的资金,加大有关部门的投资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间、工商、外商资本等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要加强资金支持、减少投融资障碍、自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着力解决农业生产运营主体资金不足等问题[9]。要贯彻落实农业保险制度,增加农业保险涉及面、投保种类和范畴,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风险保障。要补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点,处理好“三农”工作薄弱点,提高农业企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10]。加强“三农”队伍的基础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真正意义上处理好农村管理和农技服务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准,执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推行“田长制”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把控耕地“非农化”、避免“非粮化”。争取林州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实现创建400 hm2高标准农田、粮食年产量达到24.5 万t 的目标。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土地流转23 000 hm2以上,不断发展壮大核桃、小米等8 个农特产品种养基地的基本建设,争取种植面积达到13 000 hm2左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要把发展农业农村放在第一位,推动实现农业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用精神文明引领前进的方向、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三农”工作的有效手段。林州市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而且对推动林州市的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断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打造属于林州市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促进林州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将红旗渠特色农业产业发扬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