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维审视

2023-12-04 03:57:00□王
山西农经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王 震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农业农村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新指示,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这就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振兴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与保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同时,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实践路径。

1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1.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

抓好“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党在深刻把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础上,看到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不足之处,在认真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认识到“三农”工作中矛盾的特殊性,提出要从农业、农村的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实际愿望,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势而行;在科学掌握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的主观能动性,将山水林田湖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在保证乡村发展的同时保护青山绿水。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巨大力量,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在城市发光,更要在乡村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得以继承发展的表现。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是马克思人学理论集中探讨的问题,它认为人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即人的解放,达到共产主义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吸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到解决“三农”问题中来,在城乡关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始终以人为本。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才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宽阔。

1.2 历史逻辑:党历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历史悠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对农业农村工作极为重视,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根据实际情况施行各项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主力军,这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雏形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对农业进行改造,采取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三级模式逐步将农业拉入了社会主义,赋予了社会主义性质,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开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党优先发展工业,但仍视农业为基础、根基,没有放松农业农村工作。毛泽东同志说过:“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2]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首先对农村改革进行试点工作,试点成效显著。全国大范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开发了农村工作的力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式步入了正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更多现实问题,如何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党在不同时期对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1.3 现实逻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际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3]。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因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与需求,这是它生成的现实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已指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中一个方面,城市现代化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共同富裕并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它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城市现代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是不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使另一部分人早日摆脱贫穷、逐步富裕,进而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是艰难、曲折的,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缩短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时间。现阶段,共同富裕依然是人民的殷切希望与期待,要充分认识到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举措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全力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驾护航。

2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2.1 突出引领性与带动性

从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直引领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其他领域,始终都在党的领导之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会渐入佳境,引领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大道,实现高质量发展,向着共同富裕前进。

从城乡双向互动的模式上看,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带动作用[4]。城市现代化发展已相对成熟,将已有的资源、管理、技术、人才等输送到乡村,改造了乡村的基础设施,为乡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丰富了乡村的精神世界。乡村得到了开发,逐步由村转变为城,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的规模与面积。这种城乡双向互动的模式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2.2 凸显人民性与主体性

从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上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为了人民,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一脉相承。不论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还是实现共同富裕,唯一不变、永远不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性始终贯穿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始终,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一边。

从农业农村工作主体作用的发挥上看,农民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农民生活在乡村,是乡村的主人,同时在建设、发展、治理乡村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5]。在改造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乡村建设中,农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农民,乡村就不复存在,农民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是判断乡村是否具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农民的参与感、培养农民的自信心,始终将农民视为整个乡村工作的主体力量,这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2.3 坚持全面性与共享性

从农业农村工作的涉及范围上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全面性特征。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现代化的统一体,它还是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的集合体,具有全面性与整体性。这种全面性完全复刻了城市现代化,城市发展也涉及到了这几个方面,城乡融合发展所体现的带动性使乡村现代化过程体现出全面性,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拓宽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

从农业农村工作的成果享有上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共享性特征。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更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6]。农业农村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所有人都能够享有乡村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农业农村的发展成果全面共享,全民可以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成果;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它的发展成果不是立刻享有,而是渐进共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人的力量去推动,所有人都要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它的发展成果必然是共建共享的。

3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3.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党的基层组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大局,党的基层工作人员起着引领模范作用。只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足够硬,那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会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当前党的基层组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领导组织涣散、领导干部不作为、贪污受贿等,必须下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党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以下4 方面做起。一是要规范党的各项程序。按照程序办事,各项工作做到依法依规。二是要建立健全民主体系。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将民主原则贯穿到民主体系的各个方面。三是要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更新优化。给年轻人更多机会,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灌输新鲜血液,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四是要实行奖惩机制。对严重违法违纪的领导干部予以惩罚,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进行奖励,以此来规范干部行为,激发基层领导干部积极性,让其勇于作为、敢于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事关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其引领方向。

3.2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设人才智库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优秀人才[7]。当前我国发展的人口红利期正在发生转变,不能只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势必要重视质量优势。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也体现在人才分布上的不平衡,更多人被培养成才后选择留在城市,极少数人选择回到乡村,这就导致人才在国土空间分配上的不平衡。发达城市地区人才多,甚至出现“大材小用”的现象,而落后乡村地区人才少,出现“无才可用”的现象。这种人才分布不平衡现象拖慢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脚步,只有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解决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破解人才国土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一是建立健全各项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工资待遇、提升补贴额度,从而减轻人才的生存生活压力,将全部精力放到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二是贯彻落实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提出的各项好政策落实不到位,大量人才没有得到生活保障,是没有办法留住人才的,不仅要将人才“引进来”,而且要确保人才“留下来”,让引进来的人才真正把乡村当成安身立命的家。三是建设人才智库体系。统计各类技术人才信息,设置指标体系,进行数字化管理,将其所做出的成绩进行量化,有效提高人才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胆识与冲劲。只有充分利用人才的力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得到更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化建设才会欣欣向荣、我国才会繁荣富强。

3.3 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巩固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作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担负着建设、发展、治理乡村的使命与责任。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大部分乡村的工作进展迟缓,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农民思想觉悟不够高,参与建设、发展、治理乡村的积极性不高,这也阻碍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脚步。乡村建设好不好不是某个人说了算,而是生活其中的农民群众说了算。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提升农民主人翁意识,将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发挥出来,更好地为乡村发展贡献能量,才能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走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巩固农民主体地位。一是加大改善农村硬件设施力度。兴修交通设施,提高农民接触城市的可及性,感受现代化的魅力,接受现代化的事物。二是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将党的各项政策灌输到农民群众中,让其意识到党是真真正正为乡村建设办好事、办实事的。三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农民从心底里接受的大众文化,让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软实力直接影响农民思想,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参与性。四是基层领导干部、基层工作者、驻村书记、领军人才等深入农民现实生活,走访农民群众,热心帮助有困难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带领农民建设、发展、治理乡村,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能间接影响农民思想,进而巩固农民主体地位。

4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的审视,能够对“什么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什么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要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确保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走上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打下乡村根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