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婷
(烟台科技学院,山东 烟台 2656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频繁出现于中央1 号文件中。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发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输出,而是在文化、生态、旅游、网络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确保乡村振兴稳定推进。
农业三产是指与农业相关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称。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化高效农业等,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农业生产率,扩大农业产出比例和基数。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体系,主要包括饮料、食品、烟草等领域,强化农产品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农业废弃物的全面利用,实现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农民增收的全面融合。第三产业是农业服务业,如农业旅游、配套服务、文化传承、品牌展示、科普教育等,注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1]。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实现内部链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减环增效”目标。
二是全产业链融合。将农业发展因素纳入链式管理结构,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覆盖种植、加工、餐饮、流通、销售等环节,形成“一条龙”式的供给模式。
三是产业链传递融合。主要是指农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连续性融合,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
四是产业功能拓展融合。在稳步推进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如科普教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结合等。
五是技术渗透融合。将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与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
六是产业集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横向连接,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等,最大限度发挥品牌价值与效应。
烟台市是山东省辖地级市,地形多为山丘陵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截至2022 年10 月,烟台市共有5 区、6 县、2 开发区,常住人口为705.87 万人,城镇化率达68.23%。
烟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蓬莱阁、毓璜顶、烟台山等景点。2022 年GDP 总量为9 515.86 亿元,同比增长5.1%。农林牧渔产业总值达到1 251.51 亿元,农业总产值为548.3 亿元,同比增长5.7%,农作物机耕率为92.12%[2]。
农业三产融合是产业发展兴旺之基,为需求者提供多样化、产业化、创新化的产品或服务,2022 年《烟台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标,突出“因地制宜、保障基础、突出优势、三产融合、连片打造、核心带动”发展优势。《规划》形成后,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通过专题宣讲、逐级教育、普遍讨论等方式,确保85%左右的农业关联主体能够接收到信息,形成良好的农业三产融合思维,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3]。
截至2022 年12 月,烟台市农业人口226.89 万人,为全面提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效率,烟台市每年组织4 次农业人口培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规模。
2015—2022 年,烟台市共组织31 次职业农民培训,覆盖3.12 万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牵引作用。其中,在外人才回流数量占比为14.1%左右,说明烟台市的相关政策产生良好的吸纳作用,既保证一定的农业人才回流,又吸引部分人才进入,产生强大的吸附效果,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提供有力支持[4]。
烟台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围绕历史底蕴形成国家级旅游区2 个、省级8 个、5A 级景区2 处、4A级景区20 处、3A 级景区45 处。目前,旅游景区均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如景区外农家院、采摘园、乡村旅游项目等。
现阶段,农业旅游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兴产业。2015—2022 年,烟台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投资与日俱增,基本达到旅游产业投入的20%左右。烟台市文旅赋能农业效果显著,有效提升农业发展附加值,让农业有更多获利机会。
目前,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与产业发展动能。
烟台市乡村农业布局一般是按照农作物品类进行简单区分,使得农业创新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功能性布局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基础农业很难向智慧农业发展,虽然《规划》中有所提及,但从理论到实践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例如,城郊融合型功能布局完成较好,烟台市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向外延伸时,大多在郊区实现融合目标,尚未形成更加深刻的融合体系,导致烟台市农业发展的联动性、持续性较弱,影响产业整体升级成效[5]。
我国提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希望能够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向第二、第三产业传递动能,依托逆向传递效应,切实提升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和生产率。从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践情况分析,农业生产产量、面积、质量、供给等均有待提升,目前基础农业发展存在很多限制,部分农民过于关注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导致基础农业发展欠佳,无法为产业链提供足够的动能,影响产业整体升级效果。
一是创新驱动意识不强。烟台市围绕农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进行一定的创新,但创新深度、数量和比例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农民的数量和比例不足。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未成规模。目前,烟台市结合区域农产品优势进行相应的设计,但没有实现有效的突破,即特色产业未达到预期[6]。
三是产业链融合不好。烟台市根据农产品结构进行适度的产业链延伸,例如,向种植端要产量、向加工端要创新、向销售端要升级等,但产业链优势存在滞后性。
目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共识,烟台市存在大量的旅游经济,逐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但从农业发展现状分析,绿色兴农意识有待提升。
一是面源污染治理效果不好。从农业种植技术分析,传统种植模式约占57.8%。
二是生态修复系统滞后。烟台市结合海洋、森林、耕地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对其影响生态修复的产业进行优化,但农业产业修复效果欠佳,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到影响。
相关部门结合《烟台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2)》,围绕“137 格局”(一带、三区、七大集群),全面提升烟台市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效益,统筹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以期加快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速度。
烟台市应持续完善产业功能布局,而非产业布局,确保融合发展形成体系。
一是特色保护型。目前,烟台市有很多特色古村落、文化名村等,应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将传统的格局、建筑、风貌、选址习惯等保留下来,推动传统休闲农业、康养产业发展。
二是示范引领型。烟台市有很多农业资源,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启示和借鉴,如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应通过建立“样板间”模式,为其他地域建设提供示范和指导。
三是改造提升型。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不是全盘创造或全面建设,而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激活现有产业活力,促进经济要素双向流动,以此提升农业三产融合效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农业三产融合的表征是智慧化、产业链、一体化,变革必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只有根基在农业,才属于农业三产融合。
一是抓好稳产增收。烟台市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以期实现2025 年耕地总面积29.3 万hm2和产粮170 万t 的目标。
二是保持优质供给。坚决杜绝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全面提升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所有农产品质量和供给成效,实现2025 年果蔬产品总产量970 万t、肉类130 万t、奶类22 万t、蛋类18 万t 的目标。
三是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保证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顺利进行,建立“期货+保险”试点模式,全面探索“农业保险+”发展路径,盯紧风险关键点,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提升烟台市三产融合效果,必须科学设计,确保产业快速升级,形成特色优势。
一是注重数字创新。数字农业是烟台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通过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信息化,构建烟台市农业发展“大地图”,对生产资料进行全面优化。同时,提升农业装备智能水平,选择更多智慧型机械,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目标。
二是发展特色农业。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应该突出产业优势。例如,围绕苹果发展建设8 万hm2老龄果园,实施全面数字化管理;以莱阳梨、大樱桃等为基础进行产业升级;在海洋资源开发上,加大“海洋蛋白计划”“百箱计划”推进力度,全方位打造“智慧海洋牧场”。
三是推动全产业链升级。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的链式结构应当全面覆盖,例如,农业终端服务模式向“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方向发展。同时,加快现代物流仓储业发展速度,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业态[7]。
绿色低碳是农业三产融合的基础,必须在全面绿色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的生态价值[8]。
一是烟台市农业体系应突出绿色、低碳、环保优势,全面落实“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3 年行动,全面推广轮作休耕、生态农场、种养循环生产模式,控制兽药、农药以及添加剂的施用比例,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9]。
二是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方位开展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土地修复制度立法解决现有农残超标问题,确保在有效控制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实现稳步下调。烟台市全面推广循环农业技术,力争到2025 年实现畜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的目标。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效率,明确各级治理主体责任,确保“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共同做好环保工作[10-11]。
文章选择烟台市三产融合作为研究对象,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概念入手,解析农业三产融合内涵、发展模式。分析烟台市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现状,认为当前农业三产融合思维较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连续性、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产业功能布局呈现滞后性、农业基础生产质量有待提升、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有待优化、农村现代化农业低碳绿色发展不达标。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对策,如优化农村产业功能布局,形成融合发展体系;提升农业基础生产质量,优化产业支持效果;加强农业三产融合设计,推动特色产业升级;优化低碳环保发展内核,提升生态环保价值。农业三产融合是国内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建立配套的支持政策,让农村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