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臣,陈州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南京御史。”(《明史·188卷》)
淮阳是陈州的附郭县,即治所地,古人在介绍籍贯的时候,习惯将附郭县的士子直接以州府之名来介绍,只有其他外县的人士,才会冠以县名,所以,《明史》介绍“王良臣,陈州人”,应当是指淮阳人。
王良臣,字汝邻,和王阳明是同时代的人。
王阳明弘治五年中举。翌年,王阳明(时名王守仁,下同)与王良臣一同赴北京参加进士考试。那年,王良臣高中进士,王阳明则名落孙山。据说,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与王阳明熟稔,便开玩笑地对王阳明说:“这次不中,下次你必定高中魁首。你能不能预先为下次科举高中魁首,写一篇《状元赋》。”让一个落第的举子去写状元赋,明显是一种奚落。但王阳明不这么认为,他是位给点机会就能灿烂的人,于是毫不客气地应允下来,提笔一挥而就,且文辞华丽,令李东阳和朝堂高官们惊叹不已,当然,也招来“这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非议。
三年后,王阳明再次步入进士考场,仍旧是铩羽而归。父亲王华开导他:不必为落榜感到难堪,只要努力来年必能成功。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人们都以不能登第为耻,我却以不登第而为之懊恼为耻。”自信,不需要理由,才学、自识,交相辉映,浑然天成。自信,只不过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一系列外化,与他人无碍。
又三年,王阳明终于以出色的表现高中进士,只是他已经比王良臣及第晚了六年。其间,王良臣外放浙江省德清县令。在德清任上,他以廉洁闻于当地,又因积囷赈贷解民苦厄而深得赞许。四年后,召拜南京贵州道御史。
转眼已经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同朝为官的王良臣、王阳明,因为同一件事、同一种壮举而名载史册。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皇帝中的一朵奇葩。他集精明、昏庸于一身;终才华、荒诞于一世,以至于死得不明不白。太监刘瑾等人为朱厚照在宫外建离宫“豹房”,饲养猛兽,广纳美色,想方设法地引诱朱厚照沉湎灯红酒绿,醉心荒淫奢靡。享乐冶游成为朱厚照日常的全部,他干脆将朝政全权交给刘瑾去处理。刘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成为炙热抢手的官场资源。刘瑾、张永、马永成等八位太监借机擅权乱政,时人称他们为“八党”或“八虎”。
内阁首辅刘健直言进谏,希望能把明武宗朱厚照的心思拉回到朝堂上来,不要再一味“嬉游”误国,刘健还在奏疏中揭露刘瑾等“八虎”的罪状,要求严惩奸佞,恢复政治清明。朱厚照沉迷于刘瑾设定的温柔乡中乐不思蜀,自然听不进刘健的劝告,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辅臣只好以告老还乡作最后的抗争。
令刘健和群臣想不到的是,朱厚照居然批准了刘健和谢迁的辞职申请,只留下李东阳一人。本是逼宫的假戏,演着演着竟成了真的,眼看朝廷中最后的中流砥柱行将崩塌,刘瑾等贼宦今后势必会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些正直不屈的大臣们站了出来。
南京户部给事中戴铣与给事中艾洪、御史薄彦徽等21人上疏请求朱厚照召回刘健、谢迁,并痛陈刘瑾等人的罪恶行径,声讨他们引诱君主,祸乱朝政,要求严惩。刘瑾闻讯,假传圣旨将21人全部逮捕下狱,统统杖责三十。戴铣当场死于杖下,蒋钦则被杖责三次,死于狱中。
刘瑾残害铮臣、擅权乱政事件发生后,王阳明仗义执言,上疏朝廷,助威群臣,呐喊施救。刘瑾收到奏疏,又气又恨,下令将王阳明仗责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内)担任驿丞。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郎,亦受株连,被刘瑾等人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然而,刘瑾万万想不到,他的迫害行为竟成“大善之举”,让王守仁有了“龙场悟道”的思想飞越,成就了一位千古完人——王阳明。
王良臣当时外放江西清军御史,身处千里之外,本与整个事件并无挂碍。然而21位铮臣惨遭迫害的消息传来,王良臣没有过多顾惜自己的安危,更没有被刘瑾等人如日中天的权势吓倒,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上疏朝廷,为受迫害的同僚摇旗呐喊,助威施救。刘瑾截获奏疏,派员火速赶往江西将王良臣投入大牢,仗责三十,褫夺官职贬为庶民。
刘瑾等人之所以用色情和享乐引诱皇帝朱厚照学坏,就是要让他在情感上依恋他们,在关键时候能在背后为自己撑腰,所以即便有再多不要命的大臣上疏检举,也无法撼动刘瑾等人在朱厚照心中的地位。这场斗争,刘瑾完胜。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趾高气昂地召集群臣,让他们齐刷刷地跪在金水桥南,派人当众宣读了一份“奸党名单”,共53人,首辅刘健、王阳明、王良臣名列其中(《宋史·304卷》)。
宋徽宗时,蔡京也曾在文德殿大门东侧立了块元祐黨人碑,自己亲笔书写,想把309元祐党人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为万世臣子之戒”。不曾想,元祐党人的儿孙们竟以祖父辈能登此碑为荣,纷纷请人复制石碑立于家中醒目处作为一种炫耀。被刘瑾斥为“奸党”的53人,也因刘瑾的怒斥而名载史册,流芳千古。
首辅们斗不过刘瑾,群臣或联名、或单独上疏朝廷亦难敌刘瑾在朱厚照面前的哭诉和申辩,然而堡垒内部一旦有了权力纷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太监张永早对刘瑾身上九千岁的光环垂涎不已,他更知道刘瑾作恶多端,天人共愤,杀刘瑾以谢天下,符合整个太监集团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方可暂时缓解太监集团和朝臣间的激烈冲突,张永决定和朝臣联手除掉刘瑾。张永向朱厚照列举刘瑾十七条罪状,武宗震惊不已,下令查办。首辅李东阳适时地顺水推舟,令朱厚照对刘瑾动了杀心。第二天,朱厚照亲自带兵抄了刘瑾的家,明朝巨贪刘瑾的真面目令朱厚照惊掉了下巴。兵丁不仅从刘瑾家中搜出达数百万两的金银,且发现刘瑾私藏玉玺、玉带等僭越之物;更令朱厚照胆寒后怕的是刘瑾进殿时随身携带的折扇中有两把居然暗藏匕首。震惊、盛怒之下的朱厚照下旨将刘瑾凌迟处死。
刘瑾被诛,王良臣、王阳明和那53位奸党分子自然成了仗义执言、不畏强暴的时代楷模,成为世人眼中的忠直铮臣,他们全部得到平反,重新安排工作,二王也很快被重新起用。此后,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致良知”心学理念,成就一代宗师;同时还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平叛屡次成功,成为文人靠军功上位的奇才,也成为“治家齐国平天下”的完人。王阳明的事迹史书记载详尽,在此不再赘述。
王良臣,亦和王阳明一样,在带兵打仗上取得不俗的业绩。
王良臣被起用后,被任命为山东按察使副使,巡海道,兼青、登、莱三郡兵备。当时中国沿海地区倭寇横行,骚乱频仍,王良臣到任后号令严明,赏罚必信,使得海盗、乱民不敢到青、登、莱一带活动,社会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正德九年(1514年),王良臣因政绩卓著,迁浙江参政。
正德十年,王良臣再擢山东按察使。王良臣到任后,赈济穷人,平反冤情,清廉不阿。有人在夜里偷偷地给他送银子,王良臣公开将其法办严惩,此举令不法之徒悚然,士子良民叹服。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良臣转任江西右布政使,被赐予密上赍表弹劾官员过失的权利,后病逝于任上。
顺治版《陈州志》评价王良臣:“良臣忠孝正直,夷险不踰,清白自持,其家今犹衡荜也。嘉靖己丑入乡贤。”王良臣忠孝正直,面对国运危急挺身而出,不屑避而保身;他为官清白寡欲,洁身自好,直到今天其家门户仍然是用横木编荜,简陋不堪。嘉靖年间,王良臣的牌位入乡贤祠。
我第一次看到王臣良的名字是在《淮阳文征》中。《文征·内集》共收录王臣良五首诗,细细读之,视角独特,情意动人,饱含哲理,篇篇经典。其中三首吟诵“古陈八景”,现择其一摘录于后,以飨读者:
卦台秋月
龙驭已随仙化去,
高台如峙对崇城。
影悬冰魂三秋冷,
光浸瑶池一片清。
画里妙涵天地秘,
爻前先见古今情,
独怜未得传心印,
消息盈虚昧此生。
另外两首作者分别以屈原、苏轼、贾谊的遭遇自比,表达了虽然朝政昏昧,自己却不愿随波逐流,誓死抗争强权的铮铮铁骨。
上封事被拘赓宋人韵
中流舟自下,
两岸好山过。
短疏羞封禅,
孤忠诉汨罗。
云霁日生暖,
风恬浪戢波。
余酣眠正稳,
欸乃数声歌。
放回籍乡居
柳外渔舟舟外家,
脚跟应不踏官衙。
梦回晓月驚啼鸟,
醉卧春风数落花。
苏子放舟游赤壁,
贾生流涕到长沙。
静思往事浑无奈,
且种原田养白鸭。
“上封事”,大臣给皇帝上疏需要用专门的工具封装,以免泄密。这里借指王良臣上书给朝廷的那封奏折;“被拘”,说的是自己被刘瑾投入大牢,仗责三十的遭遇。虽然作品的题材是要表现作者遭遇的极端逆境,但全诗写得轻快明亮,充满浪漫主义的怡然自得,毫无悲愤之浮躁,不见抱怨之沉闷,抒发的完全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首诗抒情自然流畅,佳句频频跃现,展现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能神交于作者乐观的精神、豁达的心境和宁静的禅意。细品纸面上那些灵动的字符,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强大而有趣的灵魂在历史的天空中翩若惊鸿。
《明史·188卷》对王良臣的记载很简单,只有短短几句话。在家乡,王良臣也没有留下更多的作品和关于身世的文字记载。或许王良臣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他一生亦未曾身居高官,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副省级干部,然而他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让他名载青史,让他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脊梁,更让他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
作者简介:
范闽杰,河南商水人,爱好文学和历史,近年来致力于淮阳历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著有散文、随笔、学术论文等作品近60万字。其中《袁世凯与近代朝鲜》已在《周口日报》连载十几万字,其他作品散见于《社科研究》《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红色篇》《周口文史》等各级报刊、文集中。现为周口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