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我刚满7岁,正式踏入了学校大门,开始了学生时代的生活。1966年从光武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东岸公社中学。1971年经大队、公社推荐我又上了上蔡县东岸高中,1972年12月,我从中原大地参军来到“天府之国”——成都。
回忆起我的学生时代,最让我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的还是6年的小学生活。
我的小学生涯是天真快乐的,我的启蒙老师叫杨宝玉。他大高个,身材好,长得十分帅气。他从“人、口、手、大、小、多、少”“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简单的汉字教起,那些内容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杨宝玉老师从一年级一直教我到小学毕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我体会甚深。学生时代无论哪个阶段,遇到一位好老师都是人生的幸运。杨宝玉老师就是我在小学阶段遇到的一位好老师,他对我的关心帮助的故事太多太多。记得有一年冬天下大雨,我穿着母亲为我做的一双布鞋去上学,到了学校,鞋子全部打湿了,脚冻得生疼。杨老师看到我的鞋湿了,问我,冷不冷?我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杨老师回家把自己娃娃的一双棉鞋拿来给我穿上,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我心里还是酸酸的。
有一年暑假,我奶奶带我一起到部队去探望我的表哥,回来时,表哥送给我一支钢笔,鼓励我好好学习。那个年代能有一支钢笔,可是很自豪的事情。开学后,我拿着钢笔到处给同学们显摆,同学们看到我有钢笔,都很羡慕,都要借我的钢笔用一用。有一天,第一节课下课铃响了,我记得把钢笔放在桌子上就跑出去玩了,回来一看,钢笔不见了,我到处找也没找到。我把丢钢笔的事告诉了杨老师,杨老师在课堂上讲,袁海马同学的钢笔丢了,哪个同学捡到了,交给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第二节课下课后,还是没人上交,这时我心疼得哭了起来。杨老师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找,后来在教室的墙角里一个扫帚后面找到了,我破涕而笑,钢笔终于又回到了我的手中。
杨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我,还在学习上也耐心地帮助我,我有不懂的,他就单独给我开“小灶”作辅导,让我弄懂会做为止。班上有什么需要在学校表现的事情,杨老师也总是让我出面。记得我在上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记忆力很不错,有一次全公社小学“学习毛主席著作”现场会在我们光武小学召开,在会上要选10个小学生现场背诵《毛主席语录》六十条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杨老师推荐我当领背诵人,在现场会上,我不负老师的希望,带领另外9个同学,集体背诵了毛主席语录六十条和老三篇,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会后学校领导对我们10个同学提出了表扬,说我们为学校争了光。
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杨老师慈父般的模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都难以抹去。
1977年5月底,我已当兵5年,连队首长对我说,海马,你们同年入伍的都探過亲了,你还没回去过,你马上准备一下回去探亲吧。首长的关心令我感动,心想到很快就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了,还能回去专门看望一下我的杨老师,心里十分高兴。
到家的第二天,我提着从四川带回的2瓶泸州二曲酒,到光武小学去看望杨老师。我身穿军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一望无际快要成熟的麦田,在夏风的吹拂下,形成层层金黄色的海浪,颗颗饱满的麦穗点头对我微笑,心情格外激动。
到了学校,见到杨老师,杨老师忙给我让座,倒水,问我在部队的生活情况。我一五一十地给杨老师作了汇报。我说,我到部队后,部队首长对我非常关心,当了四年文书,入了党,现在还当了班长。杨老师听了非常满意,为自己的学生有了出息而高兴。这时,另外一个老师对我说,杨老师现在已经是校长了。在交谈中,杨老师对我说,今天你能来看我,我很高兴,一会儿我把学生集合起来,请你给他们讲一讲部队的生活,怎么样?对于杨老师的这个要求,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0分钟后,全校师生集合完毕,杨老师向师生介绍了我的情况后,我走上讲台,给师生们敬了个军礼,就开始讲述我们部队的生活情况。从部队的纪律、生活、作息制度、训练和站岗等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向师生们作了全面的介绍。当我讲到我们连队冒着瓢泼大雨进行夜间200米实弹射击的情景时,部队的严明纪律和不怕苦的精神让同学们都感动了。会后,不少小同学还请我签名,并表示长大后也要参军,当一名解放军。
就是这次探亲,经人介绍我与同生产大队的姑娘杨秀珍结了婚。转眼间,半个月的假期就到了,我带着新婚的快乐,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又踏上了返回部队的征途。
1977年12月我提干当排长后,每年都有一次探亲的机会,每次探亲,我都要到学校看望一下杨老师。1983年,我提升为营职干部,按部队规定家属从农村随军后,就很少探家了。后来从同学的电话中得知杨老师去世了,我悲痛了好多天,为我的这位好老师感到惋惜。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特写此文怀念我最尊敬的小学教师杨宝玉。
作者简介:
袁海马,河南人,中共党员,1954年2月生,1972年12月入伍,曾任正团职军官、上校军衔。1996年转业地方,曾任温江县委政研室副主任、区委办副主任兼目督办主任、区政协秘书长、区关工委副秘书长,2013年退休后任区关工委副主任兼执行秘书长。一生酷爱文学,常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系成都市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