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东
摘要:在地理认知方法中,区域认知是最基本的认知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有所认知,可以为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发展打下基础。为此,区域认知素养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当下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地理实践活动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
在地理学领域,所有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都具有区域性。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从区域视角让学生认识地域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预测、解释能力,让学生形成地理意识、习惯和观点,是地理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呢?下面就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1 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地理认知能力
地理是一门以地理学描述和分析为主,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在地理教学中要用到许多工具。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例,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多种形式的插图,在分析地理区位时,要用到地图,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区域认知素养属于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不同的地理区域虽然在人地关系、自然景观、开发措施、所处位置和特征等方面各异,但都是有边界的,都可以借助地理工具进行区域定位和分析。地理学区域学者曾说过,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确切地说,地图是表达地理研究成果、记叙地理区域范围的重要工具,也是传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工具。在地理研究中,地图为人们进行地理环境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真实的资料。现在的许多地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象、生动、直观,教师可以借助地图了解许多区域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认知、理解、操作和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读图步骤、要义,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教材中的图片,然后再一一讲解正确的读图步骤、看图要点,如注意图名,关注图的比例、标注、小图标注;先整体再局部,先粗读再细看,既要从全局范围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环境,又要从细小方面了解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人口迁出区、迁入区、迁移路线,并分析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点评迁移产生的影响及引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我国的发展状况绘制人口迁移简图,对人口迁移的未来进行设想,并利用地图将自己的设想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2 利用地理事物,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世界具有多样性,这一点,在地理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色各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重点是培养“空间—区域”观念,让学生将自己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的“空间—区域”观念应用于地理环境的识别和分析中,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联性,从地理视角认知区域自然特征、世界的差异以及人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深入分析区域内典型的地理环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内典型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通过典型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从最基础的区域定位入手,逐步形成区域认知能力。
3 结合实际,分析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地理学与生活关联紧密,人地关系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理学领域,人们习惯将一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并经常会从适应、利用、改造的视角去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和改造情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让学生养成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过,高中生虽然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的机会,许多学生对特定的、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差异、土壤差异、空气差异等缺少了解,同时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的认识、评述存在偏差。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需要融入生活资源,让学生从自然、人类视角考量生存环境,从生活视角发现、分析、认识差异化地区的差异,为学生的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注入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将生活资源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基于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认识区域差异,以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土壤、空气差异的敏感和感知能力,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入发展助力。
4 精心设计问题,让求知和思维共进
区域认知既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思想方法,也是分析地理的一种手段。高中地理的覆盖面较广,地理知识复杂而庞大。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这并非一件易事。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对区域的整体性、独特性、差异性有所了解,才能通过地理环境、各类要素进行区域定位和分析,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迁移。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高中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有待提升。许多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之所以相对不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也与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兴趣有关。而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无法给学生的大脑以积极的刺激,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借助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梳理地理知识,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地理区域认知方面受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問题为工具,构建集质疑、合作、探究于一体的智慧课堂,让学生理解地理内容,对区域地理要素进行思考、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网友制作的视频,借助镜头语言讲述“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以即将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为例,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联合国将哪一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关于荒漠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给出的定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你认为该定义是否精准?接下来,给出时间,让学生基于区域研究视角,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认识实际,独自思考问题,再让学生自荐回答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因地制宜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等融入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并出示“防旱小贴士”,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身边的每片绿色。学生从整体视角看待地理过程,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可以对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的理解上升到理性高度。
5 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思想是地理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区域认知是一种高级地理思想,其本质是地理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重点是在明确的主题、特定的区域内,让学生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进行全面了解,对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进行全面考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区域特征,有进行区域分析、认知的能力。但是,学生区域能力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進行。教学应该给学生以刺激,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知道如何学,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强调自我导向,让学生通过项目体验、分析讨论、探索创新习得思维,掌握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搜集资源、整合信息、创新思维,可以使其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更深刻。因此,可以项目式学习为区域认知培养的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6 鼓励实践应用,掌握地理环境规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地理教学模式被打破,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为己所用,成为地理教学的重点。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能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实践与认知的关系。地理认知是地理实践的基础,但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地理实践才是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根本。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落实地理实践教学理念,通过地理实践弥补课堂教学缺陷,让学生全面了解、有效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变化特征,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丰富,认知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学校、城市附近的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制定调查模板,搜集资料,了解河流流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治理措施。然后,开展实地调查,采集信息和样本,结合实际,针对地方开发治理指导思想、方法、内容和成果进行反思,发现、总结本地在小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随着地理教材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地理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地理学习工具、典型地理事物、生活化教学、项目式学习,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殊颖.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读天下:综合,2020(5):119.
[2]朱明明,陈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师,2019(10):26-27.
[3]汤建琴.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8):137-138.
[4]程玲玲,李俊峰.基于乡土资源的区域认知素养提升路径:以“产业转移”为例[J].地理教学,2017(11):17-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