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下镇江精准对接南京都市圈对策研究
——基于“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路径选择

2023-12-03 23:21刘文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3年8期
关键词:镇江南京服务业

□ 刘文君

自2002 年首推《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南京都市圈历经雏形期、成长期、成熟期,为区域内城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 化发展规划纲要〉镇江实施方案》相继出台,赋予“宁镇”一体化新内涵,镇江需要确立新定位、找准切入口,力推服务业经济对接见成效。

| “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必然选择”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和文化中心,加之历史沉淀形成的自然禀赋和发展优势,是江苏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镇江属于制造业带动型城市,产业相对比较单一,互补性总体较弱。

从制造业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比南京高。2022 年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为4954.00 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29.3%。镇江制造业增加值为2041.69 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40.7%,比南京高11.4 个百分点,可见镇江主要靠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制造业非南京的优势产业。南京制造业以传统国有重工业为主导,制造业辐射带动力有限,相比镇江,南京优势产业主要有两个,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南京制造业产业转移看,相对集中于安徽的滁州、江苏的苏北。另一方面,镇江制造业产业升级压力大,加之土地、环保等因素制约,承接低端制造业已经不可能。

从服务业看,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南京大幅度超前。2022 年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为10522.65亿元,同比增长2.2%,占GDP 的比重为62.2%。镇江市服务业增加值为2381.56 亿元,同比增长2.2%,占GDP 的比重为47.5%。相比较来看,南京服务业增加值在总量上遥遥领先,超出镇江8141.09 亿元;在比重上,南京占GDP 比重超过镇江14.7 个百分点;在增速上,镇江增速与南京持平。

综上所述,镇江与南京在服务业方面差距较大,且与制造业配套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从而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不能仅看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应考虑软环境。因此,镇江应借助南京服务业的优势基础,强化薄弱环节,补足自身短板。

| “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以优补劣”

(一)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服务业精准对接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南京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1 家,其中国家级31 家。2022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的GDP 比重超过3.7%,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068家,入库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有20173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4.5%。年末在宁两院院士有97 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2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5 人。近年来,镇江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南京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22 年镇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约为2.5%,比南京低约1.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5%,比南京低6 个百分点。全年共建有企业院士工作站5 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省产研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1 家。此外,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

实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接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强镇江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专项,集中突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卡脖子”问题。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项目、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实施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国际重大科学工程。二是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用好南京经济实力强、研发要素集聚、产业层次高的优势,积极对接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镇江设立的分支机构,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来镇建设飞地研发中心、飞地孵化器的在宁企业,镇江可以在租金、科技创新券、研发补助、税收加计扣除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南京具有科技含量和规模的企业入驻。

(二)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服务业精准对接

2022 年,南京新改扩建幼儿园30 所,现共有幼儿园1047 所、小学391 所、中等职业学校22 所、普通中学270 所,有普通高等学校51 所(不含部队院校),211 大学8 所(其中985 两所),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为南京的科教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南京共有三个大学城,分别是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浦口大学城,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镇江共有幼儿园286 所、小学115 所、中等职业学校8 所、普通中学110 所、普通高等学校9 所,数量均远少于南京。虽然拥有“江苏头衔”的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但近几年来两所高校综合竞争力面临的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相比而言,南京高校资源优势更明显。此外,镇江大学城建设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南京大学城相比,不仅建设滞后,且规模、知名度以及对周边的带动力均存在明显差距。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作为“宁镇”一体化对接的重要领域,镇江应加强与南京教育服务业的对接,让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镇江,促进镇江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服务业对接可以共同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深化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评估监测。依托南京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鼓励学校与南京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引导南京名校到镇江大学城等地开办分校,丰富教育资源,提高镇江教育知名度。

(三)提高文旅竞争力,实现文旅服务业精准对接

截至2022 年末,南京市共有文化馆14 个,公共图书馆15 个,文化站101 个,博物馆74 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15 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 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9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 个。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46 家。

截至2022 年末,镇江共有文化馆8 个,公共图书馆9 个,文化站59 个,博物(纪念)馆14 个,美术馆2 个。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单位67 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3 处。拥有A级景区31 个,其中5A 级景区2 家,4A 级景区7 家。

南京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城市旅游业规模体量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列,镇江自身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对接南京文旅服务业有自身的产业基础,应加快推动全市文旅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旅服务业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走区域合作之路。大力鼓励本地旅游企业通过广泛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企业的集团化扩张,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有机的产业链,获得一体化收益。可以选择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大型旅游集团,通过多种形式吸引本地和外地的资本流向文旅开发领域,进一步提升镇江地方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区域联合基础和更加有利的区域合作条件,使镇江成为长三角旅游合作区域内的重要节点城市。二是发展“互联网+”,走智慧文旅之路。智慧文旅是“互联网+文化旅游业”的产物,可以促进整个行业升级换代。应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聚焦“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及落地应用,引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科技,建成智慧景区,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四)激活“两个”活力,实现消费服务业精准对接

从消费市场看:2022 年,南京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增加值达1700.09 亿元。全市消费市场规模在疫情(2020 年)前以两年突破一个千亿元大关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于2013 年、2015 年、2017 年、2019 年跨过4000 亿元、5000 亿元、6000 亿元、7000 亿元大关。截至2022 年底,南京市共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企业6881 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832.41 亿元,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1 个。2022 年镇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64.02 亿元,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仅13 个。2022 年镇江单体营收规模超10 亿元的批零企业仅41 家(最高为江苏省烟草公司镇江市公司55.80 亿元)、无单体营收规模超1 亿元的住餐企业。还应看到,在推进南京都市圈或同城化过程中,镇江消费外流南京的同时,就如何依托南京通过嫁接来做大做强本地企业,缺乏应对之策,长此以往不利于镇江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镇江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与南京相比,2022 年镇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南京的17.4%,镇江消费品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实现与南京消费市场对接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加大商贸大企业、大市场培育。全年围绕扶优、扶大目标,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商贸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县域核心商业、打造便民生活商圈、培育特色商业街区,推进商品市场转型发展,鼓励企业做大规模,鼓励开展行业促销,培育商贸流通竞争新优势。二是吸引在宁商贸企业来镇分布经营。南京具有较多的规模型商贸企业,应加强与在宁企业的交流对接沟通,寻找合作商机,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同时要出台相应政策,优化本地营商环境,为在镇开设分店的企业提供营商便利。

从房地产市场看:南京市区人口密度为0.86 万人/ 平方公里,镇江市区人口密度为0.12 万人/平方公里,南京市区人口密度为镇江的7 倍多;土地紧张导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较小,且房价约为镇江的3—4 倍。但镇江紧挨南京,与南京之间已实现通勤式的高铁互通,从南京站乘坐高铁到镇江站用时仅23 分钟。此前南京向镇江辐射的半径更多地是止于镇江市域西侧的县级市句容。句容从南到北有多个乡镇与南京接壤,比如地处312 国道镇江段西侧、毗邻南京仙林的宝华镇,长期扮演着南京“睡城”的角色,即南京上班、句容宝华生活。镇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G312 产业创新走廊,扩大南京的辐射半径,将更多的人力资源吸引到镇江市区居住、工作和生活,带动镇江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配套设施对接,逐步植入南京优质的医疗、教育、商业资源。

| “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重在行动”

2012 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十年来,“宁镇扬同城化”建设逐步升温、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但实际成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一体化”大背景下,镇江与南京同城化建设方向要更明确、目标要更可行、措施要更得力,加快“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进程。

(一)在把舵定向实现共赢上增共识

同城化融合过程是一个互为借力发展的过程,通过借力发展实现共赢。南京提高城市首位度、辐射功能需要镇江提供支持支撑,镇江实现产业强市战略需要借力南京优势强项,两者的交汇点就是“服务业经济”。从镇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存在明显不足,无论是直接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是与其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正在或将长期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加快服务业经济与南京对接刻不容缓。因此,镇江必须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发展机遇,利用好“宁镇”同城化契机,补齐镇江市服务业经济短板。“宁镇”同城化下的服务业经济对接,不能只算你得我失的小账、短期帐,要算互利共赢的大帐、长期帐,尤其是镇江,更要处理好予与取的关系,要有“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先予后取”的格局和境界。

(二)在“人的同城化”改革上求突破

“人流”在推动产业互联互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宁镇”同城化需要优先解决人口、人才的自由流动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人的同城化”。促进“人的同城化”需要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一是打破户籍制度的制约。户籍制度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形成“宁镇”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应逐步缩小居住证持有人口和户籍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将户口和福利适度松绑,剥离户籍利益。如落实和巩固义务教育与户籍脱钩的政策,推进学前教育、异地高考等打破户籍限制;推进两地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与户籍脱钩,有效促进人口无阻碍流动。二是打破人才流动的藩篱。两地应坚持“一盘棋”思维,共建高端人才数据库,协同开展高端人才招引。共同开发科技、教育、产业等优势资源平台,深化人才交流合作,组建人才发展联盟,共同培植人才成长的“沃土”。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人才评价互认和公共服务跟随机制,推行周末工程师等模式,推动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打破交通壁垒。科学布局轨道交通,建成公交化城际轨道客运网,推进宁镇城际加快落地,形成“0.5—1 小时城市通勤圈”。加快江宁-句容、仙林-宝华等毗邻地区共同发展,支持沿江毗邻地区过江通道建设和通行费用减免优惠。适度超前布局航空基础设施,强化与南京禄口机场的快速交通联系,实现一小时直达。“人的同城化”应该是“宁镇”同城化的题中之义,两地应顺应同城化发展大势、着眼于长期利好、充分考虑溢出效应,敢破敢立、先行先试。

(三)在力推立行强化保障上动真格

一是设立机构专班推进。建议市政府成立“‘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专项推进组织机构,并设立若干工作专班,建立定期分析、研究、会商、督办的工作机制,以持续该项工作推进力度、频度。二是明确责任合力推进。“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需要部门、板块、相关单位同向发力,职能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要利用情况清楚、熟悉政策、便于联络的自身优势,为各项工作推进架起桥梁纽带;各板块要坚持分工合作,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积极创新探索,发挥好主体作用,着力补缺补短,优选对接方向和领域,开展错位对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相关单位要发挥好协同作用,特别各驻镇省部属企事业单位,要切实看到并不要错过“宁镇”同城化加快自身建设发展的良机。三是督导鞭策激励推进。建议各地党委、政府将“宁镇”同城化下服务业经济对接纳入年度专项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将其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奖、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镇江南京服务业
“南京不会忘记”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南京·九间堂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