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端的体育微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与探索

2023-12-02 08:05:16鞠明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参与度体育锻炼体质

曾 理,鞠明杰,王 静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1~3]。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关键在于提升其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4~7]。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实践已经超出了传统课堂范围,向数字化、移动化、泛在化的方向延伸[8~10]。目前,慕课、微课程等教学辅助手段已被普通高校接受[11,12],但也暴露出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13~15],尤其是普通高校的现代化体育教育资源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质健康实验室为依托,设计基于移动端的辅助教学内容,通过给学生推送体育微课程,结合体育课堂教学,探索体育微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体育微课程能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正向发展”的原假设。通过构建基于微课程的高校体育实验教学内容、框架与方案,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力求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高校体质健康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研究目标:检验体育移动端微课程的辅助教学效果。

研究对象:上海某高校596位大学生。其中男生237人,女生359人。

研究工具:设计制作的体育微课程和《体育微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问卷》。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研究过程:在上海某高校体质健康实验室,开设专门的体质健康促进类实验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和理论知识等。向“实验组”(344人)定时推送体育微课程,并针对推送内容在体质健康促进实验课中进行回顾与讲解;“对照组”(252人)不推送微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验组”完全一致。通过16个教学周的微课程干预实验之后,利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探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育锻炼行为、意识、态度方面的差异,充分说明在高校开设体育微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微课程的内容、框架与体系

基于专家访谈和学生座谈,为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学习,本研究将体育微课程的内容确立为学生感兴趣的营养饮食、减脂运动、健身塑形与锻炼方法4个方面,并设计了课堂教学辅助、课外锻炼指导、理论知识强化3个类型的微课程。辅助类微课程是根据体质健康促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制定,方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难度并做好身心准备;课外锻炼指导微课程主要是运动实践教学,给予学生课后体育运动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指导与示范;理论知识强化类微课程是运动知识、健康饮食、意外急救等理论知识,以保障学生锻炼的效果。

微课程以1~3分钟的短视频以及图文信息为主,教学内容难度适中,既用于教学,也方便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效仿和实践。同时,为了顺利地推送微课程,本研究还申请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平台的功能分为 “锻炼技巧”“健康资讯”“查询服务”三个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锻炼技巧模块包括:《跑步技术》《运动拉伸》两个主题的视频微课程,以及《健身指导》《自重肌肉练习》《运动生理生化知识》《寝室锻炼方法》四个主题的图文微课程;健康资讯与查询服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使用粘性、交流互动以及预约专门的运动实验室使用。

图1 体育微课程平台基本框架

2.2 体育微课程的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2.2.1 问卷的研制本研究在前期文献资料和开放式问卷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体育微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问卷》。问卷经过多轮次的筛选和验证,确立了微课程活跃度、锻炼行为消费、锻炼行为阶段、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态度6个方面的题项。意识和态度方面的题项采用Likert 5点自评式方式,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至5分。其中,微课程活跃度指学生阅读微课程的程度以及线下微课程活动参与度的情况;体育锻炼行为主要衡量锻炼行为的时长、频率和强度;体育锻炼意识是指被试者在行为意识方面的特点,包含锻炼行为意识和健康行为意识2个维度;体育锻炼态度反映的是被试者锻炼行为态度,包含行为意向与习惯和行为控制感2个维度。

2.2.2 问卷的结构模型分析结果为探索体育微课程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首先对原假设进行了验证。笔者运用SPSS21.0、AMOS21.0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SEM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将微课程活跃度、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态度涉及的6个维度作为二阶因子构建模型。

经检验,正式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0,说明信度较好。然后对全体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经过多轮模型的推导、探索和拟合,最终构建出体育微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结构模型标准化解树形图,以及模型的拟合指标,分别见图2和表1。结果显示模型达到拟合要求,模型被接受[16~18]。

2.2.3 结构模型的解释由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表2所示,微课程活跃度对健康行为意识的影响最大,即微课程活跃度提高1个单位,则健康行为意识将提高0.656个单位。微信活跃度对锻炼行为等级、行为意向与习惯皆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从树形图来看,微课程活跃度作为外部刺激,影响了被试的锻炼意识和态度,最后导致锻炼行为的变化。

2.2.4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在596位调查样本中,受微课程干预的实验组成员有344个,占57.72%;未受微课程干预的对照组成员有252个,占42.28%。对两个组别成员的锻炼行为等级、锻炼行为消费、锻炼行为阶段3个维度的6个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发现锻炼强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实验组成员的锻炼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员。

图2 总体结构模型树形图

表1 模型拟合指标一览表

表2 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一览表

表3 不同组别学生锻炼行为的T检验摘要表

续表3

2.2.5 “实验组”组内的比较分析微课程活跃度指的是学生对微课程的阅读状态和活动参与度两个方面。本研究以阅读状态和活动参与度为变量,分别对实验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对比分析。

(1)阅读状态的影响。阅读状态题项依次为:不怎么阅读、粗略阅读、精读感兴趣内容、精读所有内容。表4是微课程阅读状态与体育锻炼强度、锻炼时长、锻炼频率、器材与服装消费、教练与场地消费、锻炼阶段6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发现阅读状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6个变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的关系。

表4 阅读状态与体育锻炼行为、态度间相关矩阵

表5是微课程不同阅读状态的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差异比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结果显示,所检测的6个变量的均值在阅读状态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说明不同阅读状态的个体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以锻炼强度为例,不同阅读状态个体在锻炼强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6.172,P<0.001)。事后比较显示,对于锻炼强度而言,阅读状态为精读个体显著高于粗略浏览的个体,粗略浏览的个体显著高于不怎么阅读的个体(D,C>B>A;P<0.05)。锻炼强度与阅读状态具有高度的关联强度(ω2=0.235)。

表5 阅读状态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均值差异比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表6描述的是不同阅读状态的个体在体育锻炼行为6个变量上得分的均值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6个变量上的均值随着阅读状态的提升而增加。结合题项分析,学生在锻炼强度的自我感知上得分显著提高;在锻炼时长上,从每次11~30分钟上升为60分钟及以上,得分提高了2.3分;在锻炼频率上,从每周1-3次上升为4-5次,得分提高了1.47分;在器材与服装费用、教练与场地费用上,均从每月0~99元上升到1~199元,得分分别提高了1.59分和1.31分;在锻炼阶段上,从接近意向阶段上升到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之间,得分提高了2.31分。结果说明:随着阅读次数、学习深度的增加,体育锻炼强度、时长、频率、消费和阶段上均表现出正向发展,且不同阅读状态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较大。

表6 不同阅读状态个体在体育锻炼行为上的均值比较摘要表

(2)活动参与度的影响。微课程活动参与度是指课外自主锻炼行为的参与程度。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参与度与锻炼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经方差检测,6个变量的均值在活动参与度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说明不同参与度的个体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以锻炼强度为例,不同参与度的个体在锻炼强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1.190、P<0.001)。事后比较显示:参与活动个体的锻炼强度显著高于从未参与活动的个体(C,B>A、P<0.05),且锻炼强度与活动参与度具有高度的关联强度(ω2=0.150)。同理,在锻炼时长、频率方面,参与活动的个体显著高于从未参与的个体(C,B>A、P<0.05)。由事后比较还发现,是否参与微课程活动为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参与的学生与未参与的学生在锻炼强度、时长、频率、消费和阶段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均值比较显示,参与者比未参与者在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上均显著提升。

由上述分析可知,随着学生对微课程阅读状态与活动参与度的提升,其体育锻炼频率、时长、强度均发生正向改变。充分证明了“体育微课程能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正向发展”的原假设。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个体的行为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个体的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极其重要,甚至是引起个体行为改变的决定性因素[19~21]。因此,本研究认为,高校体育微课程能正向引导大学生锻炼行为,尤其课内外连接紧密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长、频率与强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体育微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的原假设。研究发现体育微课程的阅读状态和活动参与度与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长、频率与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体育微课程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辅助教学内容使用。根据大学生心理、知识、技能和体能特点,开发具备运动指导和知识检索的微课程平台,并将学生需要的体育知识、健身技巧、损伤处理、体质监控、信息交互等辅助教学资源和功能嵌入其中,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学习、自主锻炼,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新领域、新动能和新融合,也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尝试。

猜你喜欢
参与度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40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劳动保护(2019年3期)2019-05-16 02:38:06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祝您健康(1991年1期)1991-12-30 06: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