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学教材两个栏目,落实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2023-12-02 21:04:50刘琳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刘琳

【摘 要】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3将每小节的“问题探讨”栏目改成了“从社会中来”,小节末尾增加了“到社会中去”,这两个栏目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尤其对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利用好这两个栏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讨论和解释社会现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 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 教材栏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6-74-03

一、两个栏目的创设及育人价值

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将原来每一小节开篇的“问题探讨”栏目改成了“从社会中来”,并在该小节末尾增加了“到社会中去”栏目,两个栏目在标题上有着首尾呼应的意味。这本教材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等。生物技术是应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生物本身或它的组分、产物进行改造和升级,并与工程学原理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把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始终贯穿于技术操作和工程实践中,是对必修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应用。“从社会中来”栏目结合本节内容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情境,用一个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社会中去”栏目则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拓展,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素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尤其是对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责任是生物学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促进人类的进步,利用不好则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社会责任素养要求教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积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中相关的生命现象,参与和讨论社会问题,明辨是非、宣传科学,支持正確运用科学技术,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打下基础。

二、利用两个栏目落实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策略

如何利用好《生物技术与工程》这本教材来落实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两个栏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科学教育除了解释科学自身外,还必须指向社会。[1]中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现象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呢?教材中有很多例子,例如第4章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的“从社会中来”栏目提出随着转基因产品不断涌现,人们广泛关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该栏目还介绍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即加快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到社会中去”栏目让学生提出自己参与转基因知识科普服务的行动计划。教材这样设计不仅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相关知识,关注社会现象、社会热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有所了解,知道国家在转基因产品安全方面所作的努力。又如第2章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的“从社会中来”栏目提出了一个医学难题,即在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时需要大量的健康皮肤,可以用自体健康皮肤或者他人皮肤,但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数量都非常有限,而且他人皮肤还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怎样才能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猜想。再如第2章第3节“胚胎工程”的“到社会中去”栏目指出,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很高,某公司引进纯种荷斯坦奶牛,并用胚胎分割技术繁育。要求学生以科技专栏记者的身份对胚胎工程专家提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主动查阅资料,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教师通过引用教材栏目的例子,不仅可以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二)利用两个栏目,启发学生讨论和解释社会现象

工程思维是指人类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一般会经历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以及消费应用等阶段。由于发酵工程内容涉及工程思维和工程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内容相对枯燥,因此教材第1章第3节“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从社会中来”栏目提出早期青霉素产量非常低,价格贵如黄金,如今1瓶规格160万单位的青霉素注射剂只要1元左右。那么青霉素怎样进行工业化生产呢?由于这节内容是发酵工程的最后一节,学生已经对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基于已掌握的知识,可以想到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再进一步提取代谢产物。那么工业化生产的流程是怎样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展开讨论,从工程建设的具体落实过程对工程项目的常规性、稳定性、安全性、可控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提问:“发酵所排出的气体和各种废弃物能直接排到环境中吗?该如何处理?”再如第1章第3节的“到社会中去”栏目让学生列出昨天一天的食谱,找出哪些是直接或间接由微生物生产的。学生为自己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获得较强的学习成就感。

(三)利用两个栏目,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第1章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从社会中来”栏目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入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再提出葡萄不但可以酿酒,还可以酿醋,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微生物发酵,原料相同口感却完全不同,最后提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葡萄酒是学生在平时家庭聚餐经常接触到的东西,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葡萄酒的制作过程,并享受制作过程,而且自酿葡萄酒可以避免添加防腐剂成分,能保持葡萄酒最原始的口感。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不仅可以学习酿制葡萄酒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微生物发酵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再如第1章第3节“到社会中去”栏目建议学生走访当地从事发酵工业生产的企业,了解它们的经济效益和行业困难,以及传统发酵与现代发酵的区别与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利用两个栏目,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材中还有很多章节的“从社会中来”栏目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例如第2章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的“从社会中来”栏目引用了“其茅葺,其叶青青,犹绿衣郎,挺节独立,可敬可慕……”从中可以了解兰花高洁、典雅的特征,学习其精神内核。再如第1章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从社会中来”栏目引用古诗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从中可以体会酿酒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并引导学生认同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如第3章第2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从社会中来”栏目向学生介绍了我国首次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时间,从1997年到2015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减少了40万吨的农药用量,既实现了增收节支,又保护了环境。这段文字可使学生认识到基因工程的优势,看到基因工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再如第2章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的“到社会中去”提到我国科学家目前的克隆研究结果,并让学生思考这些研究成果目前是否转化为了生产力,如果没有,限制因素是什么。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魅力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助于他们学习科学技术,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利用两个栏目的注意事宜

“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这两个栏目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良好素材,使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与教学内容或最新科研成果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两个栏目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将它们与本节主要内容、最新科研成果相互补充,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第2章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的“到社会中去”栏目中提到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克隆了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此处可以补充这一章开头第31页的例子,我国在克隆动物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科学家对猴这种灵长类动物成功的克隆意味着克隆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站到了世界前列。并引導学生思考作为全世界灵长类动物克隆最成功的团队,他们是否会在将来克隆人呢?再引导学生去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寻找答案。教师可向学生补充相关材料,即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已明确表示,“我们不赞成对克隆人的尝试有伦理上的考虑,并会就此发声”,“中国科学家目前在前沿领域有了贡献,必须在前沿领域的伦理上有其声音,我们的声音反映了我们社会对这个的看法”。

(二)“由动变静”,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在课外得到落实

教材中每一小节末尾的“到社会中去”往往与开篇的“从社会中来”相呼应,“从社会中来”栏目一般是创设社会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而“到社会中去”栏目则是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如何关注,教材给出了多种方式方法。一是查阅资料。例如第1章第1节的“到社会中去”栏目让学生查阅果酒和果醋工业化生产的流程与自己在家制作过程有何异同,并且思考大规模生产需要改进哪些方面。二是走访相关部门。例如第1章第2节的“到社会中去”栏目给出4个方面的选题,即对空气、水、牛奶、土壤中微生物进行检测、分离与计数,让学生从中任意选取一个选题并走访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检测的。三是观察日常生活。例如第1章第3节的“到社会中去”栏目引导学生列出某一天的食谱,看看哪些是发酵食品或者添加了经发酵过程生产的添加剂。四是市场调查。例如第2章第1节的“到社会中去”栏目让学生观察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手指植物”,可以做个市场调查了解它们的销售情况和经济效益,并写出调查报告。五是模拟记者访谈。例如第2章第3节的“到社会中去”栏目引导学生模拟记者和胚胎方面的专家,以访谈的形式向专家提问,这对模拟专家的学生要求非常高,他们前期要查阅大量资料,必要时甚至要向真正的专家请教。

(三)根据地域,开展符合当地生活实际的活动

教材针对这两个栏目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但师生要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例如学生自制葡萄酒的建议,考虑到酵母菌发酵的最适宜温度是29℃,所以在寒假就不适合开展。又如教材鼓励学生关注生产和销售“分子工具”的公司,可以登录一些公司的网站了解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说明等内容,至于分析公司的股票价格走势和经营状况等,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能占用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参考这两个栏目的内容建议,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教学。

(四)不必拘泥于教材给出的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发更适合的材料,不必拘泥于教材给出的材料。例如教材中第2章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的“从社会中来”栏目情境为:该如何让名贵的兰花大量、快速地繁殖?“从社会中来”以调查市场上出现的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手指植物”为实践拓展。像广西地区的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好的铺垫和延伸。如在新课导入“从社会中来”中展示广西药用植物园网站中的组培实验室图片,以及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上取得的新进展等。关于课后的“到社会中去”实践拓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广西药用植物园的药园科普课程“植物界的克隆技术——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流程,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增强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识。这样的拓展不仅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更生动直观的认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热爱科学。

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整个高中教育体系中,生物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良好载体,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设立了“从社会中来”和“到社会中去”这两个栏目,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托,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瑞雪,王健.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内涵、进阶及教学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9,54(1):18.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55:59
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5:11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0:53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73期)2016-09-21 21: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