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希同
乡村学校的教学改革一定是综合改革,控制与开放都需要,既要避免大一统的教学改革,又要避免随心所欲的散漫。因此,需要依据系统科学理论来实现学校功能的再造,并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实现学校价值的重塑。
一、以“学习型学校”建设实现“学习型课堂”建设
遥墙中学立足于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依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之路,引领推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实现“一路通、全盘活”,让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之路成为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路。
从教师学习开始,切入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以课堂育人,以学科育人,构成基本的教育价值与实践体系。学生在教学引导下,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反思学习为基本特征,建构学习系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整体发展的目标。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组织评价指标,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与理解,构建起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模型;学科高阶思维的分析与理解,构建起立足于“分析、综合、创造”来统整“认知、理解、应用”的价值分析模型;学科育人支点引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创新与实施,构建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研究模型,让“学得对不对”与“学得好不好”引领内容创新支点。赋能课堂实施以课程理解观,老师作为主动理解者,参与课程、教学、评价的开发与实施:每个教师理解国家课程、理解学生、理解学生需要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建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教师研究入手,坚持“先导课式”集体备课,保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给养——源头活水。“先导课式”集体备课,即以集体备课之前的展示课为起点的集体备课模式。遥墙中学实行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在每周的集体备课前,主备人要先上一节展示课,这节展示课称之为集体备课前的先导课。目的就是以先导课的标的性、继承性 、改进性、创新性、导向性来增强集体备课的即时性、针对性、精准性、实用性,从而将集体的智慧更好地集中在如何实现课堂的“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习方法优化为主的学习型课堂。坚守“三原色”的教师底色,夯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根基。以“身教、陪伴、爱心”绘就教师的职业底色、成就教师的职业精神,从而更好地催生课堂教学的绚丽之花。
二、以“范式变革”来创造真实可行的学习情境
抓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魂,创建以教师、学生认可的教学范式作为内在力量。
一是抓住“学”,即“一字”真经。先是理解“学”:学生的学、学习的学、学法的学;而对教学的理解,也回归到教的是“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主体的行动是学习、行动的路径是方法。将学生的学、学习的学、学法的学组合起来就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人以渔;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即自主学习,师父领进门学艺在个人。“一字”真经,关键在“学”。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生不学=教师白教;课本+学生不学=课本无用;作业+学生不做=作业没有。“一字”真经,要一切为“学”,教师要创设学的情境,营造学的氛围,引导学的状态,提供学的帮扶。“一字”真经,目的是实现真学,学生发自内心地学、富有激情地学、充满动力地学、卓有成效地学。
二是深耕“3+2”这个根本。扎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根。“3+2”课堂是四年前遥墙中学在办学条件十分薄弱、教学质量极度落后的时期,为了爬坡过坎实现学校振兴而苦苦寻找出路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基本出发点而启动的。现在已经是遥墙中学比较成熟、绝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1)“3+2”,即(探究、共研、应用)+(创设情境、引导过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得高效+教得优质=高效学习共同体=好习惯养成综合体;(2)最典型的特征是导学案引领,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同伴互助;(3)基本的工作策略是学生胜任感、小组的归属感;(4)坚持三种理念: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而非灌输;课堂教学的起点是解惑而非传道;最好的记忆途径是应用而非死记硬背(尤其是在考试中的应用);(5)解决三个问题,即怎么学;遇到困惑怎么解决;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考就忘的问题。
三是形成22种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教他人学的能力;自主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制能力,管理他人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评价他人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考试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反思的能力;自我修正的能力;执行的能力;担当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探究未知的能力;传承已知的能力。能力的发展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常态,实现课堂环境、课堂文化、课堂秩序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每一天都是成长过程,每时每刻体现课堂育人。
三、以“反思性文化”实现教学改革的自我更新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教学现场,才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将研究过程放置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反思“现象”,这是类似于给人生一个“健康”的过程性目的,在每一天的琐事中关于保护自我健康的“现象”自然会得到关注。这样,把研究项目与教学结合起来,就使得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而不是另起炉灶,教育教学研究(包括研究课题、学校部署的阶段性教育教学任务等)得到了实践支持,获得了信息源,并使研究得以常态化。
每一个现象引发的问题思考,以及有目的性设置的教育研究项目,在必要的时候要充分转化为中期或者长期的研究项目,围绕研究项目做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这就是将研究项目放置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就是最重要的教育生活过程,这个生活过程充分、主动、全面地与研究融为一体。把研究项目放置到教育过程中去,一方面是研究的真实性得到了保障,能够展开具有价值的实践性研究;另一方面,与教师“象数理”的发展范式相一致的是,能够在教育现场找到、发现、提取出研究事實,也就是能够尽快地将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事实材料、典型事件、关键数据等以这项研究为依据进行收集、整理,这也就构成了“教育现象”。比如,很多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目标任务的分配时,缺乏足够的学情分析,不能将教师设计任务与学生自主选取任务有效地结合,做不到让每个学生接受到可以“胜任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主动、不积极,甚至是不参与。
这样的反思就是一种反复的教育研究性思维,因此“教育现象”与“问题反思”是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体现出一个人观察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是乡村学校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
(作者单位:济南高新区遥墙中学)
责任编辑:李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