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舒蕾 谢秋慧
[摘 要]乡村振兴能够为特色村寨建设提供政策指引,助推特色村寨的高质量发展。特色村寨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加快乡村振兴的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针对仫佬族特色村寨当前基础设施薄弱、民族符号内涵淡化、再生资金单一的问题,在特色村寨建设中应该增强基础设施规划、增强民族符号文化、多方资金投入发展、发挥仫佬族家族理事会的作用,开发仫佬族特色旅游,提升村寨服务能力,实现特色村寨在活态中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活态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地区,建设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含着的民族建筑文化以及相伴而来的饮食文化、体育文化等,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得到重视,部分民族地区得到了有效规划与发展,避免大量传统建筑被破坏,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发掘。全国各地的民族村寨也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一个仫佬族自治县,该县仫佬族人口超过全国仫佬族人口的一半。罗城仫佬族历史文化悠久浓厚,据银氏族谱记载,仫佬族银姓的起源有二,其中在罗城的银姓仫佬族人的祖先姓金,南宋时交趾县知县金穆轲,因元人发动战争,迁徙进罗城,为了避祸,就在金边增艮为银,即为银姓,金穆轲为银姓始祖。族谱中还记载,银姓祖孙到广西罗城定业已有近600年历史,入乡随俗,与当地仫佬族人通婚、睦邻,风俗习惯均从仫佬族,说仫佬语,使用汉文。有学者指出,今天仫佬族的形成标志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出现的“姆佬”。1在历史长河中,仫佬族人民所创造的仫佬族刺绣、仫佬族古歌、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婚俗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依饭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特色村寨也是国家级项目,该县目前有三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优秀的仫佬族特色文化是仫佬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结晶。
随着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建设继续推进,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的研究主要是在生态景观与建筑、旅游开发这两个方面。第一,在生态景观与建筑方面,于瑞强、谢艳娟认为特色村寨生态景观是一个活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把村寨景观生态环境发展成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可以保持特色村寨宜居空间的可持续发展。2于瑞强还认为仫佬族特色村寨应该加强景观研究,完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机制以及增添仫佬族生态环境测评研究3,认为仫佬族可以重构乡土文化,重视仫佬族传统民居建筑符号文化,以此达到乡村建设的目的。4孙艺匀认为仫佬族特色村寨的空间特征蕴含着空间生态智慧,体现着仫佬族人民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生态智慧5,认为应保护聚落生态景观,传承仫佬族特色村寨聚落景观的仫佬特色,实现仫佬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性发展。6罗起联认为仫佬族传统建筑风格与风水观、科学观、宗教观、审美观相关,是仫佬族鲜明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7第二,在旅游开发方面,卢纯认为村落文化应该在旅游开发中调适好各方面利益,加强村寨的保护,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仫佬族村落传统文化。1徐少葵、方世巧、甘永萍认为可持续旅游可以有效解决贫困进行仫佬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可以解决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并且有效保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2
这两方面的研究注意到了仫佬族的民族特色与旅游经济,但是并没有看到乡村振兴能夠助推特色村寨发展的关系,也没有看到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包含着仫佬族文化的精髓、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关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讨仫佬族特色村寨目前存在的发展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在乡村振兴中促进特色村寨的活态发展。
一、田野点概况
仫佬族历史上是一个农耕民族,居住在河流附近,其村寨属于临河村寨,村寨选址符合背阴向阳的规律,总体沿着山的走向建设,村寨面向农田与河流,山、村寨、农田、河流,这几个要素呈现村寨由高到低的整体走向。村里的民居基本属于砖木结构,小路是由石板统一堆砌而成,能够起到防滑和有效排水的作用,石板一般采自当地石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目前为止有三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别是东门镇石围屯、小长安镇大勒洞屯、四把镇铜匠屯。石围屯和铜匠屯主要是以旅游导向型发展的特色村寨,大勒洞屯是以政府导向型发展的特色村寨。
(一)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概况
石围屯位于罗城东门镇西北部,距县城约4千米,占地面积30亩,村域面积为0.16平方千米。人口大约600人,约150户。目前尚存30多座古民居。石围屯内设露天篮球场、娱乐广场,迎客楼、长廊、篱笆以及1个侧门、1个公共水池、1个博物馆,还有2座古民居示范建筑。村寨路边有一块永安桥碑,过河的地方有个新建的足球场。村寨在2013年被评为古民居,自此该村寨开始由政府出资统一规划建设建筑样式和道路,建筑统一灰白为基调,人字形的屋顶,屋顶上有铜钱样式的建筑装饰,墙面上有人物、动植物的图案。政府目前把该屯建设成一个旅游景点,除了居住体验、生活体验、节日体验,还有石围屯仫佬族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该屯还有一个常驻旅游公司在旅游旺季通过宣传招揽游客,主要是以组团的形式来石围屯旅游,并且该公司对口扶持村里的贫困户,游客来时,让村民做后勤以及卫生管理,支付相应工资,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小长安镇龙腾村大勒洞屯概况
大勒洞屯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小长安镇西部,属于龙腾村下的一个自然屯,距离罗城县城和小长安镇各10千米。全屯水田占241亩,旱地占286亩,耕地面积共527亩,现大约431人,115户,均为仫佬族,且均为吴姓。大勒洞屯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尚存80多座错落有致的仫佬族古民居,是目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保存较为完好、旧民房最多的仫佬族古民居群。村寨风格古朴、古建筑集中连片、传统特色突出。进屯首先看到的是《于成龙》电视剧拍摄取景的仫佬族古民居。这古民居包括“罗城”城门、客栈、住宿、酒肆、衙门等古老建筑,目前是一个不收费的原生态的仫佬族特色样式建筑群。大路左边依次设有1个公用水池、1个露天球场、大勒洞文化服务中心、大勒洞仫佬族古民居生态博物馆。老民居是统一的仫佬族传统样式的砖石结构,先用石头垒起几十厘米的高度才用泥砖与木头砌墙与主体。巷子统一都是石子或者石板路,现已基本上不住人,只是作为柴房或者家禽养殖所。
(三)四把镇铜匠屯概况
铜匠屯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距离东门镇大概10千米,距离四把镇约3千米。铜匠屯主要有仫佬族、汉族、壮族等民族,全村仫佬族人口占80%左右。现在有160多户,780多人,外出务工200多人。古民居约20座,主要坐落在村里,镶嵌在现代建筑之中,呈现出星星点点的特点。耕地面积700多亩,水田380亩,旱地330亩。村里有2个游泳池,1个污水池,1个公用水池,6座古民居祠堂建筑,主要是香火堂,有1个灯光球场,1个停车场,还有一个收费的游泳池以及猎人CS体验场。该屯日常主要以游泳池的收入为主,有游泳培训班。屯里在打造该屯特色村寨的同时还把屯里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如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串联起来,形成一大产业亮点。
二、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的现状及发展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围屯、大勒洞屯、铜匠屯都已建成水泥路,出入比以前方便,不再是泥泞的泥路,再加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村与村之间、村与外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村民受到城市的影响,仫佬族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加上目前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村寨活力丧失的现象,一些现代建筑与村里原有生态景观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整体性发展。
(一)基础设施薄弱
“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能优化游客体验感,提升民族村寨旅游体验感,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是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包括村寨城乡道路建设、卫生情况、垃圾治理、生态公厕改造,改善村寨环境。二是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三是健全民族村寨旅游服务体系。”1石围屯、大勒洞屯和铜匠屯已被评为特色村寨,对外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大勒洞屯和铜匠屯地处偏远地区,所通道路远离主干道,道路质量较差,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影响较大,投资当地的特色产业成本较高,收益低。大部分游客都是当地人或者一次性外地游客,依靠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当地政府建设村寨的基础设施,比如村里的水池、文化广场、仫佬族特色民居样式房,但是没有建设专门的停车场,外地游客只能把车停在文化广场上,影响村容整体美观。旅游专业人士缺乏,接待游客的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没有经过培训,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等,导致整体综合效益差。
石围屯的大量建筑是由政府统一规划重建的现代样式民居,只有少量的仫佬族特色民居还保留在当地,但都没有专门的维护。目前村寨通过旅游增加收入,但乡村建设不系统,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旅游体系,只有在特殊的节日,当地驻村的旅游公司通过宣传才带来客户,在文化游戏体验上,只有抢粽粑、两人三足等互动游戏,其他旅游文化资源在其他屯,由于距离较远,要去下一个旅游景点就需要较长时间的路程,有些路段甚至还在建设中,交通成为影响罗城村寨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是首要前提。
(二)民族符号内涵淡化
民族符号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理解仫佬族的民族符号,就能够了解仫佬族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依饭节是仫佬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是仫佬族人民祈福祈愿的节日,一般三年或者四年举行一次,据了解也有十年、三十年的依饭节,主要地点是在宗祠和文化广场。人们通过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神、合兵、送圣等环节2,希望能够让神灵和人民有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具有娱乐性和精神寄托性。据调研得知,在石圍屯,银氏家族本身已没有能做依饭节的师公,请的师公都是来自其他姓氏,目前银氏家族能够请到的师公也就两组。依饭节通过服饰、供品、舞蹈以及音乐体现仫佬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是具有观赏性的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参与主体由仫佬族人民变成专家学者、游客,仫佬族人民只能成为配角,当地人想通过依饭节表达对依饭姑爷的敬畏都难以实现。
仫佬族特色村寨离不开当地人居住的民居,在石围屯以及铜匠屯,仫佬族建筑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并且在这四分之一中,还有已经不具备居住条件的危房。石围屯、铜匠屯的古民居分布格局与大勒洞的不一样,大勒洞的古民居都是统一在进村的右边,现代建筑统一在左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现代与古朴的碰撞。石围屯和铜匠屯的古民居则散落在现代建筑中,呈现零零星星的特点。仫佬族建筑为砖木结构,讲究审美观、房屋的坐向、内部格局以及符合居住人的生活习惯等,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而新建的民居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房,注重简便、实惠,在仫佬族自然环境下显得格外不协调。而这些变化会使得仫佬族特色村寨的民族符号淡化而与其他民族雷同,吸引力减弱。
(三)再生资金途径单一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理位置特殊,依山、河而居,适合种植农作物,仫佬族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农作物以及外出务工。仫佬族文化产业开发单一,以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和生产农产品为主,加上位置偏远,导致投资成本高。村民手上可支配的资金有限,对于本民族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太大能力去开发。尽管有旅游产业,但也仅是旅游旺季有较多的旅游团来观光,大部分时间处于淡季,收入不高,可投入特色村寨的资金较少,导致没有形成完整且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链,游客对于仫佬族特色村寨没有鲜明的记忆点。而仅靠政府部门资金维持的效果甚微。再生资金途径单一导致古民居在自然生存的条件下,因资金不足无人修缮,大部分的功能丧失,已不具备居住条件,最多只能作为柴房和养殖所,更多的是慢慢腐朽,沦为危房。资金短缺是导致政府部门发展特色村寨的计划没能实现的原因,政府目前对于特色村寨建设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引入充足再生资金是目前急迫的问题。
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規划,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仫佬族特色村寨所处位置偏远,硬件设施较差,在乡村振兴中促进特色村寨的发展,要在村寨的基础设施上加强建设。政府除了打造民族特色,还应该有基础设施的支持,完善道路、村寨指示牌、停车场、垃圾桶以及垃圾处理站建设,改善村落整体风貌,根据每个特色村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条件,定位清晰、找准路子、把握方向打造民族文化,要形成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特色村寨面貌,确保村寨内部的景观有序、和谐、美观和卫生。政府可以在宣传、组织、政策制定上提供强大的支持,可以把罗城博物馆、于成龙纪念馆、石围屯民族博物馆以及大勒洞屯古民居、红豆相思林、棉花天坑等各个景点形成整体观光旅游项目,在体验旅游活动的同时,开发仫佬族特色服饰、刺绣、当地葡萄酒、米酒、糍粑、腊肉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好仫佬族特色村寨的品牌,实现看得到仫佬族风光景色、穿得到仫佬族特色服装、吃得到仫佬族特色美食、喝得到仫佬族自酿酒、体验得到仫佬族日常生活、住得到仫佬族特色建筑,让游客全身心地置身于当地文化生活之中。部分村民应该通过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以及表演民族体育活动的能力,确保游客来当地旅游参观时有舒适且难忘的体验。
(二)加强民族符号内涵
仫佬族民族符号体现仫佬族文化,其中包含仫佬族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能够在现实中起到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等功能。在深入挖掘仫佬族特色村寨时,会发现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讲究人与自然融合,并且呈现出背阴朝阳、临近河流、面朝农田等特征,这与农耕文明有莫大关系。在民居的建造格局上,讲究风水观、宗教观、科学观、审美观等,也注重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选址用材上,木石结构主要是为了防潮和防虫鼠,并且取材于自然环境,建筑用材是用专门培育的建筑树木,不随意进山伐树,这是因为仫佬族人民敬畏山神。在仫佬族依饭节中,应该加强仫佬族群众的主体地位,确保参与活动的主体是仫佬族人民,游客作为次要人员参与其中,可以通过收取门票来增加依饭节活动的收入。依饭节的唱词中除了体现尊老爱幼,还体现与他人要友好相处,起到教化仫佬族民众的作用。要注重原生态的保护,不断加强民族符号内涵,突出仫佬族特色文化,可把民族符号融合到民族产品中,比如民族服装、民族歌舞、民族饮食,也可以拍摄仫佬族依饭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加上当地特色景点和服饰的宣传等,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旅游消费,筹集资金用于加强民族符号内涵。
(三)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注入资金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1这几年,随着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政府越来越重视乡村的发展,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缩影。为了巩固发展其价值,可以建立仫佬族特色村寨基金会,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组织策划、人员培训、制定规划以及招商引资,仫佬族家族理事会参与并监督,仫佬族人民积极配合政府的组织策划与人员培训,提高自身的整体能力,吸引旅游公司积极参与,一起支持特色村寨的发展,加大对特色村寨的资金投入。把仫佬族文化打造成完整体系的文化产业,通过旅游公司的积极宣传,配合政府策划,打造出体现当地仫佬族特色的品牌。加强完善旅游产业链以及品牌的力度,可以采取政府、公司、村寨一起集资控股的方式共同开发当地的特色村寨旅游。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寨的建设开发管理,发展当地特色村寨的旅游产业,体现当地文化、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等,使其优秀文化资源得到优化利用,让特色村寨的发展具有保护性以及长久性,更好地发掘性保护、保护性发掘。
(四)发挥仫佬族家族理事会的作用
“罗城仫佬族以‘冬为单位,是仫佬族传统社会组织,仫佬语,直译为汉语,即宗、宗族之意,流行于仫佬族吴姓、罗姓、银姓聚居地区。源自各姓氏迁徙至新居住地之时。据各姓氏族谱记载,因迁徙时间不同,建立时间也不相同。设有冬头,由族人选举产生,由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如节俗祭祀会款活动,制定冬碑条款,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及与冬外矛盾等,没有报酬。一个村往往有两三个冬聚居在一起,房屋都建筑在本冬的范围内,以巷道为分界线,互不杂居。”1仫佬族家族理事会中一般有一个理事长、两个副理事长、若干理事,皆由村上选举投票产生。家族理事会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很重,具有召集仫佬族村民商讨村里的清明祭祀,修建祠堂、宗庙,举办依饭节,编制族谱等权力,主要体现在红白喜事以及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特色村寨也是在家族理事会的管理下的村寨,家族理事会的行为可以影响到特色村寨的文化环境。家族理事会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除了召集村民商讨村寨大事,编制族谱上的村规民约,还应该吸引外出打工创业的人群回流,挖掘当地人才,促进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的建设,让当地村民了解到村寨的优势、特点,加强村民的文化自觉。资金充足者可以修缮好当地的古民居,传统手艺者可以组成一个手艺班,传承自己的手艺,例如雕刻手艺、建筑手艺等。“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治理有效,其根本就是要整合乡村社会中各类组织的力量,不断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从而达到乡村善治的目标。”2仫佬族家族理事会便是乡村自组织的一种,通过联合乡村自组织,可以有效发挥团结村民、凝聚人心、互帮互助的作用。
结语
罗城仫佬族特色村寨是仫佬族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场所,具有典型的仫佬族文化特征。特色村寨不只是建筑结构,还应包括建筑上的文化符号,包括创造特色村寨的仫佬族人民以及仫佬族人民的日常活动。它主要反映仫佬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反映仫佬族人民的文化信仰与精神世界。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振兴与特色村寨建设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从仫佬族特色村寨目前存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中分析出乡村振兴助推特色村寨发展,有助于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民族文化价值在新时期得以体现,促进民族村寨复兴繁荣。”1通过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在政府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青年等人才回乡就业创业,致力于深入挖掘仫佬族文化内涵。组织当地乡贤和研究本民族的专家学者一起撰写村志,筹建文化展示馆,提高当地教育文化水平等,加强仫佬族村寨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加强对仫佬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活态发展,能够促进更多的当地人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增加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对村寨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拉动村寨旅游经济,提高村寨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特色村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