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是,随着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重构,在其逐渐被边缘化的发展背景下,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有效将图书馆资源推广到读者中去,使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应突破单一的宣传模式,向读者和学校相关部门宣传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文章在梳理社团属性的基础上,着眼于图书馆社团活动类型的具体分类,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分析社团的生产机制与建设路径,即从社团属性延伸:从单线模式到圈层模式;社团活动类型转换:从矩形活动到五角星活动;社团发展模式转型:从绩效赋能到活动赋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团;服务推广;生产机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23)05-0075-04
1 高校图书馆的社团属性
广义的社团是指社会团体的简称,它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形成的组织。就高校图书馆社团而言,顾名思义,即以图书馆为主体因兴趣爱好而形成的一个团体,其作为人际交往与高校读者互动的重要载体,为群体的去中心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高校图书馆结合实际组建的团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图书馆内部按照学校要求设立的勤工助学学生馆员队伍;另一类则是在团委领导下因读书等相关兴趣爱好而组建的图书馆学生社团。就本文而言,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图书馆中以自己组建的学生社团。
1.1 高校图书馆社团是一种“服务”
社团是在高校建设背景下得以发展起来的。在教育理念不断整合、扩充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利用社团组织并开展读者活动,为学生、学校甚至社会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社团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在个体和团体之中,团体对个人的关系类似神对于信徒的关系,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1],即社团以群体为中心,像水中的旋涡,和成员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如旋涡一般一圈圈卷进去,变得愈来愈紧密。这种向内收缩的状态,一方面,是相对平等的规则与制度;另一方面,则代表着群体的共同目标,即以群体为中心,随着社团成员关系的日益紧密,产生许多成员的内部需求和服务的外部反馈。随着成员对社团“旋涡式”沉浸体验、“内收缩式”高质量参与活动的需求,驱动着高校图书馆社团向服务模式发展升级。
1.2 高校图书馆社团是一种“圈层受众”
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社团中个性化和需求多样化的成员越来越多,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变得愈加明显,这种多元化的集合体构成了所谓的“圈层受众”,即它摆脱了单一受众,借助图书馆社团,拥有相同爱好的团体围绕着相应的活动展开互动与交流,通过较长时间的互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一個个圆圈,随着圆圈的扩大,成员也会不断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圈子不会完全重合,最终,在同一群体中形成了不同的圈层受众。从这些圈层受众中可以看出,图书馆社团中类似以读书分享活动、图书馆借书活动、日常例会组织管理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推广质量。高校图书馆社团在不断的活动中形成了一条提升流通阅览服务的新路径,经历了从活动到流通,再到流通与服务的融合,图书馆社团活动的呈现方式也从平面的、静态的转向立体的、动态的。基于“圈层受众”形成不断扩大的社团群体,本质是对图书馆服务推广进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过程。
1.3 高校图书馆社团是一种“事业社群”
麦威尔·杜威的“图书馆即教育”认为,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图书馆即教育”最早作为阐述公共图书馆定期开设系列讲座,提供藏书服务,进而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本研究基于杜威的教育职能,将高校图书馆社团看作新的教育服务体系,即“事业社群”。首先,高校图书馆社团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开放的学习场景与活动机会,推动教育服务的重点化发展;其次,高校图书馆社团是一种事业组织,其在团委的领导下,通过社团制度,规范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社团的规范体系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保障了社团的稳定发展,并为图书馆服务推广提供制度保障;再次,高校图书馆利用社团的“事业性”,建立起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满足了不同社团成员多元化的需求,其社团服务大小也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各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团成员之间,这也是事业社群的主要特征。社团和图书馆密不可分,在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中,社团是活动的发布者,图书馆是信息和资源的提供者,同时接收社团的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社团面对的是“圈层受众”,提供的是某种“服务”,围绕着相应活动展开互动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事业社群”,这种服务不仅为图书馆服务推广进行宣传,而且也在全校范围内宣传了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使图书馆逐渐从边缘化的地位中摆脱出来。
2 高校图书馆社团的活动类型
2.1 矩形活动
这种活动是指标准化的社团活动内容,它是经过长期运作而形成的活动,一般基于限定的活动主题,依据固定的活动场所,开展相对常规的活动,因其稳定化的活动和运行像极了规整的矩形,故笔者将其定义为矩形活动。这种活动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开展,有利于技能的快速吸收与熟练掌握,非常适用于社团成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开展。
2.2 扇形活动
这种社团活动通常以较小的活动目的为出发点,在达成活动目的后逐渐进行服务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会逐步提高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而这则是这类活动的真正目的。因其开展活动的渐进性与舒展性,和对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就像扇子一样徐徐展开,故笔者将其定义为扇形活动。与矩形活动相比,扇形活动更具影响力。
2.3 五角星活动
在众多的活动类型中,某些类型的活动是以不固定的形式出现,这些不固定构成了五角星中凸出的各个棱角,故笔者将其定义为五角星活动。五角星活动在社团和成员中建立起这样一种关系:穿插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双方实现相互渗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社团活动实现五角星的各个“凸点”,带来了成员的进步、社团的发展和图书馆的服务推广。五角星活动主要建立在社团成员群体认同的基础上,把社团活动和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打破了社团活动的单向性,打破了高校图书馆发展与社团实践之间存在的封闭性,拥有了培育创新性活动的重要阵地。
3 从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看社团的生产机制
社团的表现形式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服务延伸,其生产机制主要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宣传和活动反馈等方面。
3.1 活动设计
在活动设计方面,高校图书馆主要存在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针对全校的读者活动,设计活动遵循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以矩形活动为主;另一种则是针对社团内部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遵循小众化的表达形式,尽可能反映活动的内容与特点,吸引成员积极参与,以扇形活动和五角星活动为主。
3.2 活动宣传
活动宣传主要依靠社群传播的方式进行,社群传播又分为社群内传播与社群外传播。社群内传播是指依靠固定的线上社群进行传播,如社团活动群等。它非常注重宣传的方式与渠道,集中在电脑PC端和手机端,对宣传内容主要以文档、图片、H5的形式出现,虽然对社团活动具有明确的定向宣传,但是给社团成员的直观感受比较死板,很容易造成社群内的反向情绪,从而导致活动不易开展。社群外传播则是指摆脱线上的传播模式,主要依靠人际传播,成员以相对独立的个体在群体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宣传,这种宣传方式的特点是成员对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宣传的成员是社团活动中比较活跃的核心用户,所以不易产生僵化的宣传效果,“很容易形成言说者与倾听者相遇的先验场所。”[2]
3.3 活动反馈
高校图书馆社团反馈主要以激励制度为主,激励制度一般与社团的“绩效考核”相联系,这也是“事业社群”的表现方式。为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与活动,这种作为强制性的服务手段被统筹进来,多以“加分卡”的形式为激励社团成员的重要方式,它更加注重成员的参与度,使他们真正参与社团活动。当成员基于共同的“利益”建立起交往关系,并在其开展社团活动。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每个成员都默认普遍利益对大家的益处,但是当个体全部获益时,则激励制度等同于零。
综上,设计是社团活动的必备条件,成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与活动相连,它作为“事业社群”对成员参与者具有活动规则的约束力,参与者通过“事业社群”调整自己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而活动宣传则是促使成员行动的催化剂,社团的生产机制反过来对图书馆产生能动作用,即活动反馈。在此逻辑下,高校图书馆社团的生产机制,在活动中服务于成员的关系,在协调行动中服务于成员的发展,在社会化中服务于图书馆和社团的协同生产,最终达到社团对图书馆推广服务的功能属性。
4 高校图书馆社团服务推广的建设路径
服务既是图书馆的宗旨,也是实现图书馆功能的手段与方式[3]。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扩大和服务方式的转变,社团成为满足读者需求而提供服务的一种劳务。这意味着图书馆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学习场所,更是作为一种具有服务性的平台对其进行宣传与推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平台的载体形式更加多元,文献资源、电子资源逐渐依靠社团成为图书馆进行服务与推广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机制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迭代,图书馆信息的传播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的读者对应信息源转变为社团群体对应信息源,社团成员根据需求更容易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有利于社团在图书馆服务推广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1 社团属性延伸:从单线模式到圈层模式
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教育功能,但其处于一种相对孤立和边缘的发展状态,大部分读者因不了解其功能便脱离了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以往的图书馆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单向且标准化的服务,并没有对读者进行“圈层受众”细分,这种相对单向性的服务模式已然不再适应高校图书馆服务宣传推广的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社团应基于不同圈层进行分类,一方面,提高社团成员对图书馆的黏性;另一方面,让社团成为强化图书馆服务推广功能、增强图书馆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社团打造科学有效的阅读推广机制,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推动图书馆服务,不断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是社团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高度契合的完美表达。
随着社团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建设,成员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社团服务,因此,社团应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的“圈层受众”,进一步提升社团的服务能力。首先,社团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具体包含个性化图书推送、个性化图书分享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挥社团对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特定的活动主题中,社团应积极主动的与图书馆建立联系,充分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按照不同成员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社团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不同圈层成员的需求。再次,社团应完善读者活动登记制度和宣传推广反馈制度。一方面,图书馆应了解并掌握社团活动的风格和特点,包含活动参与度、活动效果等,激励成员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宣传、推广和策划,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反馈制度是检验图书馆服务推广方法是否科学、效果是否良好的重要机制,不仅要重视反馈结果的方式和内容,更要注重对反馈信息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确保社团从单线模式到圈层模式不断优化升级。
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社团的“圈层受众”属性,基于不同圈层创造不同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精准服务促进普惠均等[4]。
4.2 社团活动类型转换:从矩形活动到五角星活动
根据高校图书馆社团的生产机制不难看出,社团活动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实践案例,高校图书馆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团或者协会,但是目前图书馆社团的活动类型较为单一,成员参与度不高,更多的是高校图书馆为主导,以矩形活动居多。在图书馆服务推广建设路径下,社团活动类型应从矩形活动转换到五角星活动,打造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的新模式。
从社团活动形式来看,只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得到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其活动目的,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以矩形活动为契机,设计易操作、好上手、参与度高的社团活动,奠定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基础。二是图书馆在统筹建设与优化社团活动的同时,应充分赋予社团骨干决策领导权利,加大对活动实施的灵活性,促进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推广中,继而提高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三是在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并参与相关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等级,破除社团成员在图书馆、高校的参与区域,借助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形式,促进其从矩形活动向五角星活动转变。
4.3 社团发展模式转型:从“绩效赋能”到“活动赋能”
社团管理机制为长期有序开展社团活动与规范社团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5],社团多以“绩效赋能”的形式为参与社团活动留痕,如社团活动参与人数、活动次数等,这种“绩效赋能”的方式方便管理者了解并掌握社团的开展情况,因此,“绩效赋能”是对结果的一种考量。随着高校图书馆社团的不断发展,应从“绩效赋能”转向“活动赋能”,“活动赋能”不仅能够反映社团开展的情况,还能加强图书馆对社团活动的管理,及时调整活动设计、活动宣传,得到更好的活动反馈。
首先,转变高校图书馆社团的评价方式。在社团活动中重视活动过程,弱化高校、团委对社团活动的量化考量标准,将社团活动纳入社团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参与活动过程为主,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社团活动的地位,破除“加分卡”与活动间的限制,缓解“绩效赋能”对活动的压力,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的有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社团活动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团活动的顶层设计,促进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指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模式[6]因此,以图书馆作为创新型社团活动特色,可以加强图书馆服务推广与社团活动的关联性,让社团活动更具体验感、沉浸感,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推广的可行性路径。
再次,发挥高校图书馆社团活动的先锋作用。学校社团的非正式群体性质以及社团学习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社团具有社会实践共同体的属性[7]。通过这一属性,应突破单一学校时空限制,在整个教育区域内形成一种合作发展态势[8],因此,高校图书馆社团应推动区域内活动创新,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建设推广部门的组织牵头作用,关注并整合全国高校精品活动资源,提升社团活动参与力度,建立“活动赋能”的新机制,实现社团活动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优化图书馆服务推广。
服务读者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主题,社团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和社团成为两个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实现了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与服务推广发展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聯书店,2021.
[2](德)斯蒂芬·穆勒-多姆.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郭亚军,李帅,马慧芳,等.图书馆即教育:元宇宙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J].2022,42(5):4251.
[5]汤威.学生社团: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汕头市第一中学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1):2730.
[6]杨刚,郑丹,曾群芳,等.“双减”背景下学校社团活动跨学科融合创新:逻辑、挑战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1):8592.
[7]谭维智,赵瑞情.学生社团生活:一种学习的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8](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23-05-24
[作者简介]刘佳依(1992—),女,研究生学历,助理馆员,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