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乐 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
小学自然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自然教育源于大自然、源于生活。古代人民在天文、地理、数学、医药、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的课程命名几经变换,经历了“致知”“博物”“理科”“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的变化发展。从2000 年开始,我国在部分地区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部分地区的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只有上海仍保留着“自然”的课程名。上海地区按照区县分成“远东版”和“科教版”两个版本,并针对教材出版了《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版)》。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电子产品走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儿童深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双减”政策发布以来,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班、辅导班相对减少,但是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相对“70 后、80 后”来说是少之又少的。
小学生的年龄在6~12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易兴奋,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指出,小学自然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版)》的内容,小学自然应当注重“趣味”教学。倡导体验自然、回归自然、寻找儿童发展天性为主要内容的自然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在《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中写道:“晨游任所萃,悠悠蕴真趣。”其中的“真趣”指的是“真正的意趣、旨趣”。唐代诗人李白诗:“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里的“真趣”指的是“自然纯真的趣味”。笔者在此基础上拓展为本真与趣味,即自然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自然科学的本真与感受大自然的趣味。
“真趣自然”的“真”,指的是“真实”“真知”和“真情”。《礼记·大学》中记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真实事件,在实践中体悟事物,有所获得。“致知”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增长见识,求得真知。“真实”是指学生利用科学方法亲历真实事件。“真知”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本真。“真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态度来解决真实问题。“真趣自然”的“趣”,指的是“趣教”“趣学”“趣用”三位一体教学思维。
“真趣自然”的本质是为学生的自然学习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体验、观察、模拟、探究、服务、种养、制作、调查等活动亲历实践的过程,利用各项科学方法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的“真趣自然”教学主张,是力求通过“真实”“真知”和“真情”教学活动和“趣教”“趣学”“趣用”三位一体教学思维亲历实践过程,凸显自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小学生与生俱来对身边的材料和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在自然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领他们亲近自然,感受科学,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一大途径。
例如,笔者在执教上海远东出版社《自然》(牛津版)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影子”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寻找身边的影子”的作业,课堂中先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寻找到的“影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展示有趣的手影游戏,激发学生对“影子”的研究兴趣。紧接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两人一小组,一个小朋友用手电筒照射一号电池,另一个小朋友用马克笔画出电池影子。接下来,教师展示四到六位同学所画的影子,让学生观察并交流这些影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影子大小、长短、方向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设计“听话的影子”游戏,通过实验和观察比较发现影子的方向和光照方向有关,光在左边影子在右边,光在右边影子在左边。发现影子的大小、长短和光照的角度有关,光直射时影子比较短和小,光斜射时影子比较长和大。这节课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教室外玩“踩影子”游戏。通过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玩“踩影子”的游戏,学生发现早上和下午太阳光斜射,影子比较长,很容易被人踩到,中午太阳光直射,影子很短,不容易被踩到。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保证学生持续稳定的学习动力。
身边常见的材料、真实的生活场景不仅让学生学习兴致倍增,让自然的教与学事半功倍,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源于大自然和真实的生活。自然的学习更应该如此,离开真实生活的场景是不真实的,是没有乐趣也没有意义的。
《上海市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指出“生命世界”模块的内容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种养、体验、实验、阅读、调查、服务等活动开展,“物质科学”模块的内容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体验、阅读、调查、制作等活动开展,“地球与宇宙”模块的内容可以通过观察、阅读、模拟、实验、调查、服务等活动开展。选择合适的活动,让教师“趣教”,使学生“趣学”并获取“真知”。
例如,“利用热来制造东西”是牛津版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加热”的第三课时。青浦区的杜老师设计了“观察和体验制作巧克力”的活动,让学生观察了巧克力在加热过程中从巧克力块变成巧克力浆,在冷却过程中又从巧克力浆变成巧克力块的状态变化,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了巧克力的制作过程。紧接着设计了制作可塑土卡通模型的活动,学生利用热水将可塑颗粒转变成了可塑泥,将可塑泥装入卡通模具中加上小磁铁,再将它放入冷水中,可塑泥就立刻变成了可爱的卡通模型黑板贴。
杜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观察、体验和制作等多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实践,逐步了解了如何利用热来制作东西。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得有趣,学生也学到了知识。
又如,笔者在执教上海远东出版社《自然》(牛津版)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电和电路”第二课时《简单电路》时,给学生准备了一张学习单,上面画有电珠和电池。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图,再利用电珠、导线、电池等实物,按照自己的实验图连接电路,进行第一次实验,然后交流实验结果:如果电珠点亮,介绍连接方法;如果不亮,介绍自己的疑惑。再接着观察电珠内部图,交流电珠内部构造,思考电路连接失败的原因,改进连接方法,进行第二次实验。从电路元件的连接到成功点亮小电珠,最后对电灯内部构造产生了解,教师通过一张学习单设计有趣“探究”活动,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历经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获取了点亮电珠的方法。
小学自然启蒙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学生利用教师所给支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反复实践,在实践中真实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探索,找到意想不到的发现,并将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例如,我校王老师在执教远东版自然二年级第一学期《物体的沉和浮》一课时,王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橡皮、铅笔、钥匙、木片、蜡烛、回形针、石头、橡皮泥、铝箔纸、剪刀等)引入,观察并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引导学生交流猜测的依据和原因,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实验验证的结果进行分析交流。验证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猜测对了,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猜测错了,鼓励学生推翻自己的猜测,再重新验证,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而再对不同大小的同一种物体进行探究,思考物体的大小、轻重和沉浮状态之间的关系,引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的科学概念,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反复实验、不畏失败的科学态度。最后,通过观看视频,解释沉浮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自然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真趣自然”基于儿童视角,呵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在“真实”的环境下或者创设贴近生活的环境,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老师“趣教”,学生“趣学”。学生利用“真情实感”学得“真知”,并将“真知”“趣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真趣自然”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凸显自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科学素养和关键能力指向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