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振荣 李新如 杨 浩 曹方姣 陈 芸 张志华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榆林 719000)
榆林市作为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基地,不断巩固“陕西新粮仓”地位,初步形成“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陕西苹果“北扩西进”重要接续地,是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属全国马铃薯五大地级市生产基地之一。已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9 000 hm2,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80 666 hm2,总产量预计可达325 万t;建成万亩集中连片蔬菜示范基地4 个,新建设施面积200 hm2。下一步,榆林市将深化“高产稳定粮田+绿色技术集成+适度规模经营”的产能提升模式,做大做强山地苹果、大漠蔬菜、马铃薯、羊子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红枣、海红果、大明绿豆、佳米驴、黑毛土猪、蚕桑等区域特色产业;坚持一项产业主推一个品牌,按照“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思路,整合马铃薯、山地苹果和羊子等产业品牌,加大“榆林尚农”区域品牌推广力度。但是,榆林市农业系统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年龄结构偏大,技术人员短缺,据统计12 个县(市、区)缺乏植保技术人员120 余名,各县区分布不均匀,不能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粮的新要求。
农学院是榆林市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2],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人才培养方案陈旧,不适应榆林市特色农业发展要求;二是教材内容老旧,技术滞后、不全面;三是实验室建设落后,培养基制作设备、温控设备、捕虫网、养虫盒、标本夹、采集袋等几乎无法使用,标本腐烂损毁严重,病虫害标本残缺不全,教学挂图零散破碎;四是实习实训农场被荒草覆盖,与榆林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电商物流园区、田园综合体联系不紧密;五是科研、教学、生产相分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六是学生科技活动意识淡薄,学校所能提供的场地也非常有限[3-4]。基于此,教学团队对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
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建设植物保护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优质电子课程及教学资源,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发布到学习通平台,作为示范教学包供全国同行教师免费授课使用。
该电子课程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防治方法,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用现代高新植保显微、无人机等技术,提高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效率,节约成本,最大限度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增强防治效果,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工作作出贡献。
一是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验室,把无公害、绿色、有机防控的药品摆放在实验室,供高素质农民、学生、基层农技人员和其他人员参观学习。
二是加大实验课与实习课的比例,如榆林市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蔬菜、苹果、红枣)病虫害的种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的实验实习,争取达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为1∶1。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农业现代化技术推广和三产、多产业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典型试验示范基地。
一是把教师的项目基地作为学生实习实践的教学基地,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科技活动项目。
二是项目由单一的种植技术,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化,向多产业链和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延伸。
三是结合科研项目,建设马铃薯品种及农药与肥料效果比较试验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训使用。
2.1.1理论课程改革2019 年,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课时少、实训效果不好等问题,根据三年制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具针对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2019年前,教辅材料少,缺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内容刻板、枯燥乏味,教师讲授起来乏力。2020 年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技术专题、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三门课程进行了立体化改造,充分运用PPT、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情境性和针对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教学效果,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被超星集团公司评为优质课程,作为示范教学包,免费供全国同行教师使用。截至目前,上述课程被引用次数累计378次,引用单位238 个,引用教师276 人次,开设班级430个,参与学生4 047人。
2.1.2实践条件建设2018 年前,农学类专业实践实习主要局限在学校的实验室和校园周边的农村散户种植的田块,很多实训项目无法开展,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致使我校的农学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大,薪资报酬低,部分就业学生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转行率高,不能长期从事农业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积极响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学院先后考察了多家涉农企业以及榆林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如大棚冬枣、核桃、吊瓜、羊肚菌、桑黄、火龙果;在榆林市植保站了解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病虫害远程监测系统;在榆林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了解了作物新品种,如藜麦、牛蒡、火龙果、山药,新的耕作技术如起垄覆地膜套滴灌,新型大型农业水肥药一体化机械设备、新型冷藏粮食蔬菜库等;在绥德、子洲苹果主产区了解到了榆林苹果优生品种、产供销苹果多产业链、苹果红色旅游等陕北苹果的产业优势;在榆林市本农佳开心农场学习到了绿色肉菜瓜蛋直接到家庭餐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超短供应链模式,市民包地种管收、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餐饮,农科教育的农业田园综合体雏形;在陕西北三禾食品有限公司等参观和实践,学习到了陕北的杂粮、杂果等农特产品经过精心宣传、包装,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电商销售供应链的模式。先后挂牌实习和实践基地的企业达到了20 多家,几乎覆盖了榆林市各县(市、区)有特色和亮点的企业。
实现了实训项目全覆盖,包括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毒瓶制作、树干涂白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糖醋液、干标本、浸渍标本制作、病虫害生活史标本制作、病虫草鼠鸟害防治、农药识别与使用等。在教学实践中,配备了专任教师、班主任和专车,基地配备了农业技术讲解员,优化了教学过程,基本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对接,有效促进了就业,2019 年60%的毕业生走向了农业企业,2020 年以来,约90%的学生走向了农业企业、进入县农业局和乡镇,担任农技人员工作。
2012 年至今,教学团队一直在定边、米脂和府谷等榆林市12个县(市、区)进行农业技术指导。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赴企业、乡村振兴村进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认证技术指导,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整合,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了教学团队的成长;向定边县及周边地方推广绿色西瓜、甜瓜、草莓等作物生产技术,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增加经济收入55 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 000余个,为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教学团队将实践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
2.3.1大学生项目2018 年前,农学院没有进行大学生科研项目,学生不了解科研项目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做科研项目。
从2018 年至今,先后指导现代农业技术3-2018 班学生王雅琳、弓佳乐完成“吴堡县有机红枣生产中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农药的效果试验”项目,畜牧兽医3-1902 班学生李子航、王腾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抗疫绘画展”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项目申报、研究、结题工作,基本掌握了科研项目申报、结题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及其基本思路有了初步认识,增强了科研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全部学生树立了榜样。
2.3.2教师科研项目2019 年至今,教学团队先后主持科研项目5 项。其中,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榆林市有机瓜菜生产试验示范”实施场地位于定边县,项目实施过程中吸纳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8级学生19名参与专项实训和生产实习,有效实现了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提升科研的实用价值,项目为当地农民创收约1 亿元,同时选聘我校3 名优秀毕业生就业。院级项目“吴堡县有机红枣生产试验示范”,以3.33 hm2枣园建设为载体,项目组为榆林巨人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制定了有机生产方案,定向培养班(吴堡班)参与了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实训内容为肥料与农药效果试验,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产教研一体化,为吴堡县66.67 hm2枣田生产有机红枣提供了技术依据。院级项目“抑线宝和辛菌胺在马铃薯上应用效果试验研究”,初步形成了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和茎线虫的方法,该方法将作为植保专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用于专业教学。
教产研相结合,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和生产实践,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一是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病虫害防治课程体系,提高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二是建设了系统的网络资源,网络课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被引用次数192 次,引用单位112 个,引用教师133人,开设班级213个,参与学生1 743人;植物保护技术被引用次数142次,引用单位90个,引用教师103 人,开设班级164 个,参与学生1 939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被引用次数44 次,引用单位36 个,引用教师40 人,开设班级53 个,参与学生365 人;为农学相关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是初步形成了教产研一体化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5-6]。
四是有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明显提高,在2020届毕业生中,90%的学生到吴堡县乡镇当了农技员,10%的学生考入了本科院校。
五是形成学术论文3 篇,出版教材3 套,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 项,项目主持人被聘为榆林市科技智库专家。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项目、院级项目、实验室建设和生产实践教学基地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场地、人员和经费保障。
李润祥、高迢奖教奖学基金会,天鹏助学金,科诺华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奖教奖学基金会,陈嘉桢助学基金等的设立,鼓励和激励了学生“学农、爱农、回报农业”的理想信念,培养了一批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回报家族、回馈社会、立志报国、有担当有作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人才。
在药品的配制、实践教学实习农场和现代特色农业园区选择上,如榆林市大地种业公司(绿色良种)、榆林市本农佳农场(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定边县白泥井镇定边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绿色食品有草莓、西瓜、甜瓜、辣椒、马铃薯)、定边县盐场堡镇铭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机西红柿),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科研意识加强,与当地生产实践接轨的项目研究氛围越来越浓厚,为解决当地生产实际问题和提供优良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教师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依据。
一是完善学习通课件里的三个优质课程,争取把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更多更快地推广到全国各地,扩大学院影响力。
二是扩大合作企业范围和数量,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建设更为广阔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三是案例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带领学生参与一些较为严重的地方性病虫害防治,如草地贪夜蛾、粘虫、蝗虫等地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
二是立足实际问题,开展教科研工作,加强教产研融合,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本文系由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淡振荣、李新如、杨浩、曹方娇、陈芸、张志华、高艳卫、杨利娟、孟江鹏、张琴艳、王婷、高润清、高悦、王亚利和慕慧君共同完成,“教产研相结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获提质培优校本优秀案例二等奖(编号:TZPY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