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 静 王 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做出重要指示: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1]。雷锋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奋发图强,在高校红色教育中具有显著地位。
雷锋精神历经岁月洗磨,蕴含丰富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反映了鲜明的现实性与时代性,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韵与坚实底气,为高校红色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具有深刻的引领作用。
高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理想信念,是雷锋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是雷锋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命力的本质特性。雷锋曾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精打细算[2]。”雷锋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落实在行动上,把锤炼思想觉悟落实在工作实践中。新时代需要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鼓舞各行各业形成争创雷锋式先进人物的良好风气,凝聚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社会力量。高校学生通过红色教育学习贯彻雷锋精神,将自身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爱党、爱国之心转化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以新时代青年独有的担当勇气和智慧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雷锋精神真正成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益精神养分。
雷锋以“为人民服务”为行动指南,曾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3]”,这是一种具备共产主义特质的崇高道德观,“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雷锋无私地帮助弱势群体,将他的伟大抱负与坚定的政治信仰完美结合,融汇到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当中,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当代的社会风尚。新时代持续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使高校学生树立优秀品德、提升精神境界,作为高校红色教育的鲜活素材,感受以雷锋等革命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以及无私奉献精神,在高校红色教育中突出雷锋精神,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敬业精神是实干兴邦的基础,是时代追梦人的鲜明底色。雷锋的一生调转过许多艰苦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一丝不苟、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诠释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生动体现,是提升个人素质、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传承和弘扬敬业精神,就是脚踏实地、立足实际,提升专业知识、勇于实践。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战胜风险挑战的能力,敢于向问题斗争、向难关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塑造就业择业的正确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将自身职业选择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化解个人理想实现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以雷锋的钉钉子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落实雷锋敬业精神,把精力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雷锋在工作中,针对运输连新型苏产汽车耗油严重的情况,认为只有“钻”进去了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并虚心向行家请教,逐个理清问题所在,不断鞭策自己,最终排查出了耗油原因,并创造性地将这辆车打造成为全连的“节油标兵车”。新时代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对培育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体现在具备攻坚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在实践中练就高超本领。另一方面体现在保持革故鼎新的坚定信念,善于突破旧思维,用独到的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另辟蹊径寻求新路径。高校学生需具备打破惯性思维的勇气和魄力,勇于创新、敢于探险的态度。以创新精神为指引,以严谨的态度作风,扎实的学识基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创业精神是在艰难困苦中发挥励志图强优良品质的彰显,也是在逆境中保持优良作风的发扬。雷锋具备珍惜历史机遇,在岗位上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面临极端困境,敢于承受,意志坚定,不畏艰难险阻奋力开创新局面的优秀品质,并将这些品行自然而然地贯彻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高校学生而言,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创业精神就是奋发图强、勤俭节约,加强对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认同,践行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通过高校红色教育传递雷锋精神,巩固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弘扬勤俭节约的革命作风和艰苦创业精神为指引,以新时代青年逐梦成效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5]”。高校红色教育课程作为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教育形式,将雷锋精神贯穿至高校教育的始终,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方案,对于凝聚大学生理想信念、增进民族自信,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意义重大。新时期不断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基础上持续发挥高校育人价值,以雷锋精神引导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深蕴于党的精神谱系之中的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彰显出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时代本色。雷锋精神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与担当。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信仰是其为此奋斗的内生动力。因此,大学生需要时刻凝聚理想信念,坚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仰。将雷锋精神有效融入高校红色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就是要有家国情怀,以多样的红色教育形式为承载进行雷锋精神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赓续革命英烈精神血脉,坚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有利于让高校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雷锋舍己为人的家国担当,在遇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学习、未来工作的领域当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阵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于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雷锋精神将国家深厚的情感凝聚成一种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高校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易受各类理论思潮影响,弘扬雷锋精神是促使大学生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红色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实践共识,正确认识和引导社会思潮。借助高校红色教育渠道,感悟党的丰富历史经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引领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培育高校学生“大我”意识,不断夯实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基,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上,做到实处,进而发挥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坚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红色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需要固本求新,持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实效。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动体现,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红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的重要体现。崇敬英雄模范是青年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雷锋以鲜活的教材和绝好的榜样阐释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精神血脉,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根本落脚点不谋而合。“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学史崇德,主动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发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精神,努力锤炼自身本领,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在人际交流中自觉主动地遵循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道德规范,将雷锋精神与思政、党史等课程有机融合,以雷锋精神为引领,拓展高校红色教育的工作思路,拓宽学雷锋活动内容和创新学雷锋活动形式,以此推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于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定位和根本遵循,持续回应着时代需要、引领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高校推进雷锋精神红色教育应立足思政理论课,做好思政理论课对雷锋精神文化育人的价值启发、文化活动建设对雷锋精神实践育人的现实解读、互联媒介对雷锋精神网络育人的创造转化,构建好三维育人的认知和践行维度,让雷锋精神教育能够与高校学生达到价值共识、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应充分挖掘雷锋精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领悟雷锋精神的感召力,将其融入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以“学雷锋”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雷锋精神的实践。相关教学内容除了要跟上时代,同时也要保证真实性,做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并通过挖掘社会及学生身边的雷锋式模范人物,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崇敬英模人物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作为案例为学生讲述他们的事迹,让生动鲜活的英雄模范走进大学生课堂,让学生感受到雷锋精神就在身边,在平常中感悟高尚的精神,实现以模立德、以模增信、以模促行。各学科专业课教学将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融入雷锋精神红色教育,从多方位解读雷锋精神,使表达更加整体化,也能为专业课教学增添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使这种可贵的特质转化为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物质力量,使其真正做到受红色教育、长真才实,实现雷锋精神入脑驻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7]。新时代高校需创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文化活动建设的隐性教育作用,延续高校社会服务实践的教育精神。学生通过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高扬雷锋精神的旗帜。以助学支教、社会调研等形式,深入探索本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红色教育基地赋能雷锋精神教育建设,拓宽学雷锋途径,创新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以达到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相统一的目标,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养成。通过文化活动建设进一步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感受雷锋精神的品格,把学雷锋作为一种追求,让雷锋精神在青年学子精神养成中起到导向作用。高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中触摸雷锋精神的印记,感受革命文化、民族精神的力量,引发其情感的共鸣,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以蓬勃的生命力肩负起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重任。
当前,新媒体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新的主战场,通过网络媒介讲好雷锋故事,赋能雷锋精神的时代塑造,有效促进高校雷锋精神教育成效的提升。高校通过本校的公众号、博客账号等社交媒体账号,将当代雷锋精神的深刻意蕴与党的伟大精神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拓展学雷锋活动的广度深度,加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整体认知、时代前沿的动态把握,营造出风正气清、规范有序的健康互联网环境,倡导形成文明和谐的网络风气,为长效雷锋精神红色教育奠定夯实基础。发掘当代雷锋事迹,宣传雷锋积极能量,颂扬雷锋精神,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完善话语体系讲好雷锋故事,坚持长效化常态化,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使学习雷锋精神更有号召力、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共情,形成大学生积极弘扬雷锋精神的校园风气。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与传承,逐渐升华情感认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形成弘扬雷锋精神的内驱力,用实际行动谱写出新时代高校学习雷锋精神新篇章,常学常新,将雷锋精神代代延续。
新征程上,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深化雷锋精神研究阐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把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与高校学生的道德需求相结合,发挥好高校红色教育的带动作用,巩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根基,促进高校的雷锋精神育人价值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中得以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