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二平
(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江苏盐城 224000)
近年来,“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高了学生自由选择权,为加强中小学美育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1]现代教育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当前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其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不论哪一个学科,如果是强迫灌输,势必会引起学生反感。“双减”政策实施为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美术教育提供了可能。为此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做到“五有趣”,即有趣的学习环境、有趣的想象力、有趣的实践活动、有趣的技巧训练、有趣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方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情感交流和思想共鸣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天马行空、自由想象,才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喜怒哀乐。因此,中学美术课堂上首先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和描绘美,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只有主动去建构知识,才会中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深入研究知识。教师要适应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当然,良好课堂环境的营造,课堂纪律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把握大局,控制好边界,以防课堂变成一个学生纯粹娱乐、发泄情绪的场所。
如在欣赏古代美术作品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铺垫,一些学生很容易对这些作品作出不恰当的认识和评价。对此,老师不应立即给予批判,而应该在肯定他们的前提下再指出问题之所在。老师可以首先普及一下古代历史知识或陈述一下相关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让他们认识到古代美术作品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发展成就,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以当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而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看。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一些学生积极发言,大都数学生认为不仅古代,而且近现代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我趁热打铁,设问:文艺复兴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蒙娜丽莎的这样的名画?一些学生依葫芦画瓢,立即就说是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也有说这与当时社会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这幅画创作于资本主义开端的文艺复兴时期,它冲破了封建宗教神权的束缚,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旨,展现了真实精准的造型和古典主义写实油画的创作风格。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让他们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引导他们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使课堂成为一种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教学环境。正是在这种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得以被激发,课堂变成了一个富有活力、创意的生成性课程。
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未来成为一名画家,而在于通过绘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一个男孩到了恋爱的年龄,如果他缺乏想象力,这场恋爱就会缺少浪漫;一个设计师,如果缺少了想象力,他只能永远去模仿别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缺乏想象力,他的课堂就缺乏活力与情趣。没有活力与情趣的课堂是呆板的,学生自然不会喜欢。不仅是美术老师,几乎是所有学科的老师,都是如此。凡是想象力丰富的老师,他的课必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老师的想象力就是孩子们想象力的助推剂。获得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接受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们绘画技巧及审美情趣的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想象力的翅膀。钟情于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未来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
如在《秋日的私语》课上播放优美的钢琴旋律,让学生仿佛置于秋天童话的意境中,感受到秋天的温馨浪漫,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泛黄的叶子随风飘落,潺潺的溪水缓缓流淌,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它们的鸣叫声可以谱写出优美的乐章。学生通过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将自身感悟到的自由愉快的画面,并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这时老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用心灵感觉到的东西,这是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课程资源,然后让学生选择水粉、水彩等绘画工具,将心中的画作画出,并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地做出肯定的评价,以增强其自信心。美术教学中,不仅音乐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文学同样也能激发想象力。如《江南可采莲》里描述,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水面上的莲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活泼的鱼儿在尽情地玩耍,欢快地游来游去。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季节、莲叶和鱼儿展现出了大自然的风光之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开启创造之门,深刻的感受透过语言文字透露出来的美,再用画笔将优美的诗句绘成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想象力,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敢想不敢讲,老师又不能创造积极的氛围激发他们去思维,学生就缺少灵感而显得呆板。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去想象,同时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那么课堂一定充满生机活力。在上《奇妙的墙》一课时,学生通过立体构成和累积构造基本知识学习,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时让学生在正方体上设计有趣的创意“墙洞”。这就类似于爱因斯坦小时候小板凳的故事,不管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洞都要鼓励。老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按自己想法去设计,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用夸张、变形的写意手法,设计完了还可以为自己的创意起个个性化的名字。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每一个哈姆雷特”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墙洞”,令人耳目一新。
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其艺术创作灵感。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提升美术实践能力。[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触觉、听觉和视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进而获得对客体的理性认知。[3]例如在《泥土的味道》教学中就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泥的特性,亲手试一试泥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像和面一样用清水发泥、揉泥、打泥片、搓泥条。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原来泥片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立体空间形态,特别是器皿,甚至还可以在泥片上雕刻、装饰等等。泥条如何成型呢?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可用来盘绕成型。当然泥塑成型法还有很多,启发学生在体验中不仅感受到泥土的可塑性,还体验由泥成器的各种方法。利用超轻黏土和基本的制作工具,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完成超轻黏土作品组合,体验泥塑的美感和趣味。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在《蓝白之美》教学时,我提醒学生进行蓝印花布仿制的创作过程中两个注意点时,先请学生尝试画一朵梅花,然后尝试涂色,在涂色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已经看不到梅花的内部线条轮廓,出现的是类似剪影的图案。这时候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画会出现我们想要的最终效果吗?既然效果出不来,那又要怎样来设计蓝印花布的画稿呢?”在不断地尝试实践中,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出设计蓝印花布画稿时注意点、线、面之间不能相连,要相互独立,这样便于涂色出效果。在画梅花的实践体验下,学生的思维完全地打开了,随之而来的创造力也就释放出来了。
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画什么、怎么画,老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武断。如何才能既保护学生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作品美观大方呢?教者可以从趣味性和实用性统一的角度来探讨。个性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不受任何功利的羁绊,但也离不开老师适当适度的指导。教师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去进行美术创作,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辅之以必要的技能训练,同时又不会让技能训练变得枯燥无味。在教《人类的朋友》一课时,我让学生尝试画自己喜欢的动物,比如羊、虎、牛等,然后我让学生来评价画得怎么样?评价肯定不如人意,继续追问,为什么画得不好呢?除了我们本身的绘画功底外,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把这些动物画好呢?这时有学生说要了解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比如羊温顺,虎威猛,牛憨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表现动物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线条去画。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弯有直……学生顿时来了绘画兴趣,这时他们画出的作品就比较生动而活泼。
创造性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在《在临摹中感受》教学中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对米勒和凡•高两位大师的《播种者》进一步对比欣赏,了解临摹是一种思索,是一种比较,一种记忆。临摹是可以改变画面的多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在继承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任何一位名家都是在无数次临摹中得到感悟和提升的。在比较作品的艺术形式、技巧方面等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主动性。我带领学生走近艺术家们的绘画世界,让学生通过临摹体验画家的艺术语言,让临摹行为成功升华为创作行为,体验艺术“独创性”的快乐。
知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经常获得关注、赏识,那么他就会觉得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觉得自己的思维比较独特,比他人更聪明能干。同样道理,在中学课堂,大多数孩子度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希望能够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赞赏。但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艺术天赋和爱好兴趣不尽相同,作品自然就有千差万别。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作品,教师都不能轻易去肯定或者否定,你的不经意一句话可能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回忆自己的孩童时代,曾经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许的衍生都会让我们信心倍增,激情满满。现在,我自己也是老师了,我就要把更多的鼓励和赞许送给我的孩子们,尊重和爱护学生,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只要孩子们的作品里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就表扬[4]。当然,这种称赞要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混淆学生的审美观。对于更次一点的作品首先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夸赞他你已经画的比较好了,但还可以再好一点,比如在某个地方可以改进一下。这样,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在你的教导下,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能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思维灵活,灵感的火花不断出现。
在教学《放飞希望》这一课时,我提前在教室里布置了各式各样的风筝。当学生一走进教室,看到悬挂着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时立刻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跑过去近距离观赏着风筝。此时我拿上一只风筝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你们制作过,放过风筝吗?这样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抢着回答问题。趁着情绪高涨时让学生查找了解有关风筝的民俗游艺活动,适时多媒体课件播放风筝的图片及其起源。在欣赏风筝的种类时,直接让拿起悬挂在教室墙上的风筝,学生更加兴奋了……这样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会使学生更感兴趣去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美感,也为学生学习设计制作风筝打下了基础。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放飞自我,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发挥。
在教学《多变的色彩》时。先让学生欣赏家乡的宣传片,看完交流这是什么地方?它美在哪里?看到自己身边的风景在视频中唯美的出现,学生兴趣高涨。
我趁势说道:“家乡美在人与然的和谐共生,美在色彩斑斓。美丽的色彩总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说一说喜欢的颜色,让我们分享你的感受吧!。”学生一下子建立起对色彩的初步情感。为下一步的学习色彩的知识环节打下了情感基础。
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们的天赋素质,这样才能达到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达到的卓著成绩。重视其意,而不拘其形,重视其趣而不苛求其法,正是我们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路径。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以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和新方法等要求革新了基础教育传统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双减”政策实施又为美术课堂实施趣味教学提供了无限空间。对于广大美术教师而言,实施趣味性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寓教于乐,乐学好学,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美育素养。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课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脑力和体力,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才能突破教材局限性、突破自身局限性,创造更多的趣味内容、趣味方式、趣味活动,让美术教学更有趣味、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