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装置艺术的发展脉络,重新审视传统装置艺术以视觉中心主义为主导的整体面貌,并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索艺术媒介的时代进化,阐述装置艺术的感官演变;基于现代万物智能互联与数字虚拟化的时代语境下,探索新兴媒介为装置艺术创造全新的感官维度,以及装置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装置艺术;新媒介;感官体验
【中图分类号】J5;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3-0053-04
一、从单一到多重:装置艺术的感官演变
装置艺术正经历着从单一感官到多重感官的演变,体现了当代科技与艺术交织的无尽创新潜能。视觉感官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本文所探讨的并非否认视觉的主导作用。
每一次艺术史的演变往往都伴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革新,传播媒介从文字到图像再到影像,最终延伸至虚拟现实。在当代艺术领域,新媒体艺术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当代艺术家关注与探索的焦点。在《观赏之道》中,奥西安·沃德提及,当前艺术家们正趋向于运用多样化的媒介进行创作。他们认识到,媒介的选择和运用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因素之一[1]。这些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传播媒介大致可分为物质性媒介、非物质性媒介以及异质混合媒介[2]。
(一)物质性媒介
物质性媒介,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可分为实物与场两大类。实物类媒介是指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形式。装置艺术发展之初的艺术媒介为实物类媒介,通过对现成品选择、组合和呈现等方式实现自身的艺術表达。其中声、光、电属物质性媒介中的“场”类,它是磁场与电场互相转换的产物,在科学、通信、媒体技术等领域中是能量传递和信息传播的关键媒介。
(二)非物质性媒介
数字媒介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媒介,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其特点是以电子形式储存信息或传递信息。通过运用计算机设备和非物质电磁波作为媒介,将各种信息转换为二进制编程代码,从而实现了高效的计算、加工、储存、传输、传播和还原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云数据”的概念。“云数据”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在云端上建立一个虚拟平台,并利用这一平台进行各类艺术创作活动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非物质性媒介的涌现已成为智能时代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体验和艺术市场的主导媒介,为传统装置艺术提供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创作天地。
(三)异质混合媒介
时至今日,艺术家开始探索将传统物质媒介与新兴数字技术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混合媒介的艺术表达形式。影像艺术装置即为这种尝试的早期例证。通过将电子数据信号转化为视觉和听觉信息,并将之转化为实体荧屏作为传播媒介,这种媒介形态的改变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多种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与表达,从而突破时空局限,使艺术作品能够更广泛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克服了传统媒介所面临的无法实现的技术难题。
装置艺术在感官体验上的演变正是科技进步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产物,预示着未来更为广阔的艺术探索领域。
二、新兴媒介为装置艺术创造全新的感官维度
传统装置艺术主要依赖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来传达其观念和情感。随着新兴技术在感官技术与感知设备上的不断研发,这些成果为装置艺术实现多重感官体验提供了实质性的技术支持。
(一)视觉的升级——3D技术与XR(扩展现实)
3D成型技术主要涉及3D建模、3D扫描、3D打印、CNC减材雕刻等,它们为艺术家将虚拟变为实体提供全新的媒介,进而扩展传统艺术创作的界限。隋建国先生对3D技术的理解深刻而独特,他不将之视为一个纯粹的技术工具,而是逐步成为艺术家体外的重要器官,借助高精度的3D打印技术,人体生物特征被完整地放大至肉眼可见的程度。以其《云中花园》系列作品为例,该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大量运用3D成型技术,通过3D扫描技术捕捉触觉的微观痕迹,以3D打印技术使原先的触觉特征放大至肉眼可辨。超越传统装置艺术的常规创作模式,同时也是“觉”之张力与“境”之穿越的外延。
XR(扩展现实)概念囊括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是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沉浸体验与人机交互的虚拟空间。增强现实(AR)通过将虚拟图像叠加到真实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与真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虚拟界面。通过强大的运算平台,AR技术结合了多种传感器技术、实时视频显示、3D建模等工具,在真实的场景中叠加虚拟内容。张增增的作品《无形之形》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为观众带来超越现实的互动体验。在展览现场,观众们并没有看到一个巨大的实体球,而是通过手机屏幕发现了一个凭空出现的巨大球体。通过360°互动观看功能,观众可以自由地旋转和放大球体,甚至从球体内部进行探索,这种互动体验无疑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局限性。AR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打通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沉浸感。而VR(虚拟现实)则是通过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使用户完全置身其中。这是一种完全基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提供了强烈的沉浸感。例如,“今日数字美术馆”等项目就利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MR(混合现实)结合了AR和VR的特点,既有真实世界的交互,又有虚拟世界的沉浸体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互动性和真实感。
此外,全息投影技术是一种能够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这种新的视觉方式将传统的二维影像拓展为三维空间,具有沉浸式和交互性等特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实、立体、互动的虚拟图像体验,让我们沉浸其中。备受瞩目的经典案例之一:在2014年BBAMS音乐会上,迈克尔·杰克逊,这位已故的巨星进行了一次复活表演。
X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成熟,是对以往视觉体验的升级,也是创作方式与展陈方式的变革,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多重感官体验。这种新的视觉方式将传统的二维影像拓展为三维空间,具有沉浸式和交互性等特点。VR和AR眼镜的使用让艺术体验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白盒子式”艺术空间,创造出更加开放的全新模式[3]。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使艺术作品从传统形式上发生改变,还带来一种全新的观看视角和审美体验,艺术工作者逐渐形成了全新的艺术语言。
(二)听觉的超越——杜比全景声与DTS:X多维音频技术
杜比全景声与DTS:X多维音频技术在现代音响领域的崛起,代表了声音工程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创新。这两大技术共同标志着传统的立体声进入一个更加立体和多维的音频体验时代,重塑观众的听觉体验。
杜比实验室研发的“杜比全景声”这项技术通过多个独立的扬声器和音轨来实现沉浸式的3D环绕声效果。杜比全景声强调了多声道声音的深度优化,通过精确的声音位置和运动追踪,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音频层次感。它的目标是在播放音频时提供实时同步性和真实的包围感,以增强观众的听觉体验。这通常需要专门的扬声器配置,以确保声音能够精确地从不同方向传递;DTS:X多维音频技术是结合了声音对象的编解码技术和录制过程中的声场三维定位技术。这意味着声音可以在录制过程中以更加精准的方式被定位和操控,而不仅仅受到扬声器的位置限制。这种方法旨在使声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以高质量和一致性传递,无需特定的扬声器配置。DTS:X多维音频技术允许声音对象的自由移动和定位,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的音频体验。
(三)触觉、味觉与嗅觉的革命——从模拟到真实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真实与数字之间的界限认知,尤其在触觉、味觉和嗅觉方面。
首先,AI触觉设备的问世标志着模拟真实触觉体验的巨大进步。2021年11月,Meta推出的AI触觉手套,它汇聚了手部追踪定位、微流体动力学、智能软体机器人、触觉渲染以及感知科学等多个前沿技术,是一种人机互动智能穿戴技术,用户虚拟环境中与物体互动时,可以获得近乎真实的触觉体验,这无疑为数字与现实之间的融合打开了一扇大门。
此外,相对于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的数字化模拟更具挑战性。然而,日本明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21年12月公布了一种名为“Taste the TV”(TTTV)的喷雾混合型品尝设备。这款设备是利用化学与物理技术模拟味觉与嗅觉的一次尝试。通过集成十种液态调味品的微型自动调味器,并采用噴雾机制,可以使用户通过舔屏来体验电视上的食品味道,并且还能响应语音指令,并输出对应的味道。相关研究发明不止于此,还有一款便捷且神奇的喷雾剂,该产品采用先进的离子电泳技术,将五种不同的凝胶巧妙地模拟出咸、酸、苦、甜和鲜五种绝妙味觉体验。未来,类似的技术有望应用于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进一步增强装置艺术中的多重感官沉浸体验。
(四)互动性的增强——5G网络的实时反馈
装置艺术在5G网络中获得了实时反馈,从而实现了互动体验的无缝衔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与设备进行交互,从而创造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虚拟三维世界,使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官感受,并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沉浸感和参与性。5G网络是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基础,因其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低延迟和大连接数的特性,为各种应用场景带来了互动性的显著增强,为“元宇宙场景”提供了现实基础。未来更强大的网络能力更是为超越4K或8K的高分辨率实时影像的拍摄、生成、处理以及传输提供支持,实现沉浸式的遥在空间体验。5G时代带来的“万物互联”,将引发装置艺术中多维度的感官进化。新兴媒介使装置艺术作品能够实时互动和反映观众的动作和情感。这些作品可以通过传感器捕捉观众的动作、心率、情感等信息,并相应地调整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使观众的互动更加个性化。
三、未来视角:媒介泛化、跨界合作与时空跨越的新趋势
装置艺术一直是跨学科实验的前沿阵地。随着新兴科技和新材料的出现,装置艺术逐步迈入“泛材料化”的时代。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材料”。在虚拟空间中,代码、数据和算法都可以被视为新型的“材料”,并被用于艺术创作,形成“去材料化”的现象。
新兴媒介的使用通常涉及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等。装置艺术家经常与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合作,利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多感官体验的装置艺术。为了达到全新的艺术感官体验,从而会形成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合作的新趋势。2021年11月,一场对反思人类存在意义,对地球未来的思考,对人工智能和技术探索的未来科学艺术展——“走出人类世”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精彩亮相。这场独特的展览汇聚了包括冯小明等14位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和诺敏·博尔德等17位知名艺术家。他们携手创作了23组别具一格的装置艺术作品。这次展览堪称科学家与艺术家智慧的结晶,也是科学与艺术交流互鉴的新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推动艺术与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跨界合作,集思广益,开辟了全新的展览模式。这种模式无疑将为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提供新的动力和启示。其次,一些装置艺术作品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如心率监测或脑波测量,以反映观众的生理状态,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感官体验。
由5G网络驱动的云端平台,通过区块链、感官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引发装置艺术在展示空间上的裂变——开启超越时空限制的感官之旅,诞生了大量的数字美术馆和数字博物馆。这种新的观看方式,使得装置艺术得以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自由切换,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新兴媒介还提供了处理和呈现大数据的机会,艺术家可以使用算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数据艺术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互动方式来理解和体验这些数据。这些变化不仅为装置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使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在5G网络的支持下,装置艺术的展示空间得以扩展,观众的参与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四、新兴媒介引领装置艺术
走向多重感官体验的未来
新兴科技作为装置艺术的崭新媒介,正在逐渐满足人们对多重感官体验的不断增长需求。感官技术正引领装置艺术突破传统且单一的视觉艺术,而是通过调动多个感官协同创造出沉浸式体验的多觉艺术,甚至是全觉艺术[4]。
多重感官体验的趋势有助于装置艺术在休闲娱乐、审美认知、艺术教育、艺术疗愈、品牌营销等领域艺术赋能。社会创作模式将逐渐从个人艺术工作室过度演变为团队合作或跨界合作,同时大众参与也将成为一种主流方式。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通过与作品的互动,得到更为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体验,实现装置艺术既具备人文关怀又具备商业价值的主要艺术形式。
此外,一些新兴媒介装置艺术作品也利用技术来探讨社会和文化议题,如人工智能、数据隐私、环境问题等。这些作品通过多感官体验引发观众对重要社会问题的深思和讨论。新兴媒介在装置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不仅扩展了感官体验的维度,还促进了跨学科合作、实时互动、时空跨越和社会反思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了装置艺术朝着更加多元的沉浸式体验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奥西安·沃德.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M].王语微,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10.
[2]蔡顺兴.场所转向——论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61.
[3]汤舒逸.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美术馆转型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4]王瑞廷.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展览方式的挑战[J].美术观察, 2015(02):10-12.
[5]马琳,彭涛.新媒介语境下戏剧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的互动发展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04):38-45.
[6]朱常生.互动装置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皮革,2021,43(19):138-139.
[7]艾蕾尔.装置领域女艺术家创作现状观察:以林天苗、陶艾民等为例[J].美术观察,2019(07):17-21.
[8]王龄翔.新媒介艺术中的动态影像交互设计[J].明日风尚,2023(09):112-115.
作者简介:
孔景才(1991-),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