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真
盛夏正是瓜果桃李成熟,集中上市的季节,也是人们一年中享受水果美味最多的几个月份。俗语说,六月没钱,枉过夏天。对于我们内蒙古来说,巴彦淖尔临河、磴口等地的河套蜜瓜、花莱士,巴盟香瓜以及各类品种的西瓜,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及温差效应,这些果品无不甘甜味美,闻名遐迩,成为人们夏天的最爱,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等南方城市来呼和浩特参加学术会议、考察调研的教授学者们,返回他们的城市时,每人都提着一颗巴盟大西瓜,成为那时呼和浩特火车站,白塔机场的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自来到呼和浩特上大学,分配工作,在青城工作生活几十年来,我由于特别爱吃巴彦淖尔的西瓜和香瓜,当然也很喜欢吃呼和浩特郊区白庙子乡的冰糖脆香瓜,于是练就了挑选香瓜的“火眼金睛”,承担起了全家夏季买瓜的重任,并在亲戚朋友圈里小有“名气”。在这几十年中,从开始的屡买生瓜,到后来几乎“百发百中”能买到最好的香瓜。还有,在与卖瓜者、其他买瓜者的“互动”中,我碰到了不少与买瓜卖瓜有关的“趣事”,回想起来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有益经验。也可以说,买瓜挑瓜的过程,同时蕴含着许多生活技能和哲理,反映出的是人们的消费百态,乃至思想方法。可见挑瓜买瓜也有不少学问在其中,只是一般人不去琢磨其中的道理,认为微不足道罢了。
无论买西瓜还是买香瓜,对于购买者来说,最见功力的是挑瓜,而且最难挑选的瓜却是香瓜。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像春风一样一夜刮遍全自治区,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于是,内蒙古有着种植西瓜、香瓜传统的地区纷纷出现了种瓜热潮。呼和浩特的一些非主要干道,一到夏天,寻着香瓜的香味,星罗棋布在街头的都是售卖西瓜香瓜的瓜车(畜力车)。尽管卖瓜的很多,但你要想从中挑选出熟好的香瓜却并非易事,如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记得我第一次在街上买瓜农的香瓜,也学着别人的样子,拿起香瓜闻闻,觉得可以,就收入袋中,一副志满意得的样子,想像着回家后一定会受到家人的夸赞,心里就美滋滋的。结果,我的“滑铁炉”还在后边。家人想打开一个香瓜,用手根本掰不动,用刀切开一看,瓜瓤全是白的。没办法,因为“好大喜功”,买的又较多,我只好当作吃黄瓜一般,硬着头皮吃也吃不完,苦不堪言。事实上,生香瓜根本不能与黄瓜相比,因为二者的成熟标准不可同日而语。
有了这一次失败的经历,以后买瓜的败绩仍在继续,因为我并没有摸准成熟香瓜的“脾性”,熟的香瓜总是与我失之交臂。但我是个不肯轻易认输的人,我总是暗示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但对于卖香瓜者来说,他并不愿意把好瓜都让你挑走,往往他给推荐的瓜十有八九是生的。为此,为了能买上心仪而香甜的香瓜,我开始与卖瓜者套近乎。首先我承诺,我会多买你的瓜,会经常买你的瓜(一般卖瓜者都有自己固定的摆摊地段)。这样一来。见我诚恳,卖瓜者高兴了,有时也愿意向我透露一两点挑香瓜的“诀窍”,讲述一段他的“种瓜经”。有时妻子陪我一起买香瓜,她就会编几句瞎话,说我下乡当知青时种过香瓜(其实并非如此)。如此一来,卖瓜者就与我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不经意间,我的挑选香瓜技术得到长足进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我往香瓜车前一站,这车瓜里的“佼佼者”一定是我的菜。如此操作下来,一些缺乏远见的卖瓜者,就特别怕我来他的摊子上或车上挑瓜,甚至说出来,“熟好的瓜都让你挑走了,剩下的瓜我还怎么卖?”或者干脆就对我罢卖了。每逢这种情况,我就耐心告诫卖瓜者,香瓜有一种采摘后还可以后熟一个阶段的功能,你应该先卖熟好了的,之后再卖欠熟的,此时欠熟的也比较好吃了。另外,告诫他,尽量不急于采摘太欠熟的,这样可以良性循环。时间长了,卖瓜者也就不排斥我了,我正好见好就收,并与售瓜者总结了一套挑瓜经验,得到首肯。经过数年来的“历练”,我的挑瓜买瓜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程度。但我总结挑瓜经验并不只限于这一消费行为上,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了工作上,这就是注意总结事物的规律,注意调查研究,是干好一切事情的一把钥匙。
在挑瓜买瓜的过程中,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一次,我在再次买瓜时,遇到一位女士向賣主抱怨,说她多年买香瓜,从来未买过熟的。我听闻此言后,大吃了一惊,心想还有此等事情发生。于是我出于“同情”,帮她挑选了四五个熟得很好的香瓜,不料她竟拒绝了,还是按照她自己的标准(所谓“好看”),挑选了一袋香瓜,并向卖瓜者咨询生熟,我是又一个没想到,卖瓜者竟然“失语”,一语未发,只是淡淡地笑了一笑。我出于“推荐者”的责任,忙把她挑好的香瓜“验视”了一遍,倒是全都符合她的挑瓜“标准”,但却全都是生货。我告诉她,你买的全是生瓜,她竟不以为然。这位女士走后,我和卖瓜者说,你不应该这样。他双手一摊,说,你也劝她了,但是没用。由此我想到,原来挑瓜买瓜也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如果墨守自己的“成规”,那么这类消费者只能一辈子吃生瓜。由此及彼,在其他事情上,道理亦然。在挑瓜买瓜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的技能,从他们的言辞中,既学到了挑瓜买瓜的消费知识,又了解了社会。从自己挑瓜买瓜的经历中,我也尝到了不少甜头,这就是香瓜品种、产地不同,挑瓜的技能也要与之相适应,不能抱残守缺,排斥新事物。比如到现在,我也挑不了类似羊角蜜、灯笼红这样品种的香瓜。通过挑香瓜买香瓜一事也时常提醒我,并由此及彼,在工作中,在选人用人上,一定要任人唯贤,不能看人看走了眼,尽管走眼的时候也有,但毕竟少了许多。
还有就是售瓜者一定要有品牌意识,有了知名品牌的产品,销售就有了多大半的成功。反过来又激励生产者,多生产品牌农产品,比如巴盟香瓜、白庙子冰糖脆香瓜等品牌香瓜,即使缺少挑瓜技能的消费者也能买到八九不离十的好瓜,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