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12-01 15:17:49李振礼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李振礼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电影教育属于美育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隐性教育,能从精神和情感层面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在具体的实践中,意见要求:“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1]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等美育育人新局面。新主流电影类型丰富、主题深刻、人物鲜明、节奏感强,易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隐性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运用好新主流电影资源能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想利用好新主流电影资源,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新颖的形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优势与价值意义,找到新主流电影思政育人的最佳实现路径。

1 新主流电影的特征与思政育人优势

新主流电影摆脱了主旋律电影对革命历史人物、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等高大全式的塑造,将社会主流思想与电影艺术、电影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强劲生命力。尹鸿总结出新主流电影的6 个特点,即正剧题材、精良制作、低起点人物、个体视角、家国情怀、认同想象[2]。从中可以看出,新主流电影既有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正剧题材”“家国情怀”等特征,又将商业电影的个体视角等易于引起观众共鸣的创作元素置于其中,在商业电影创作的外表下隐性表达社会主流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优势。

1.1 新主流电影的题材多样,类型丰富

相比主旋律电影,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优势首先表现在丰富的题材与类型上,它囊括更多的国家主流电影类型,常以革命历史、战争动作、灾难救援等外在形式内置社会主流思想。多样化的题材类型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能从不同层面满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比如:《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红色”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救援”系列、《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金刚川》《狙击手》等“战争”系列、《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我和我的”三部曲,以及《中国机长》《中国医生》《夺冠》《八佰》《流浪地球》等电影,从不同角度诠释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等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1.2 新主流电影制作质量高,市场广阔

新主流电影的优势还体现在精良的制作上,其不断用高质量的作品吸引更多受众观看,潜移默化地完成社会主流思想的传递,在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影响颇深。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元旦档”“五一档”“国庆档”等各个电影档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或获得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冠军,或位于前列,如《红海行动》《八佰》《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分别是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数据显示,年轻人成为观影的绝对主力,赢得年轻人喜欢就像掌握了电影票房的“密码”。大学生群体是年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运用新主流电影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新主流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能持续不断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1.3 新主流电影人物真实鲜活,共鸣感强

新主流电影的人物塑造鲜活真实,且倾向于聚焦普通人,将国家叙事转向平凡的个体叙事,更易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从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出发,将鲜活的历史人物群像通过影像呈现出来,不仅更好地传递了历史知识,更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我和我的祖国》《八佰》《中国机长》《夺冠》等电影从各个领域的普通人出发,表达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精神内涵的理解,代入感极强。比如:电影《八佰》中的“八佰”英雄人物群像,不是领袖或领导者,而是实实在在坚守四行仓库的普通士兵,用他们自己的血肉之躯完成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电影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气概深深地地影响着观众,同样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2 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路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教师队伍不健全、学生接受不主动等问题,创新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路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进行多方联动,在制度、教学、实践等各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1 构建新主流电影教育体系,营造“美育思政”氛围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新主流电影教育属于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当下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学校要高度重视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价值,不断从制度上丰富、完善思政育人体系和内容。一是要校党委牵头制定制度,形成“学校+部门+院系”的三级联动机制,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体系。二是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要对新主流电影进行遴选与把关,选出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影片,使电影的深厚思想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实现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实效。三是院系要层层压实责任,不断督促教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新主流电影教育活动,营造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氛围。

2.2 培养新主流电影师资队伍,打造德育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5]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电影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美育工作的一部分,专业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扎实的戏剧影视学相关知识。为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师资的遴选与培训工作,从教师队伍中选出一批政治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专业的电影专业知识培训,使电影思政育人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学校应该开足开好电影教育选修课,让具有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生,都能接受到专业的电影美学教育,更深层次地理解新主流电影中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最后,教师在开展电影教育时,要丰富教学内容、严格选择影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新主流电影的内涵传递好,发挥好其应有的思政育人作用。

2.3 激发大学生观影兴趣,增强思想认同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学院还要根据学院专业特点与属性,因地制宜制定“学院+教师+学生”联动育人育才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校园、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接触新主流电影,从而产生对电影中所表达内容的认同感。一是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硬件条件,设置播放电影的固定场所,由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播放新主流电影。或者根据学院特点来播放电影,比如综合类高等院校大部分设有传媒学院、电影学院、音乐学院等,这些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与硬件设施配合学校电影美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盘活学校的多媒体播放平台、设备。二是要多途径、多渠道引导学生到电影院、视频网站等观看电影。新主流电影引爆市场得益于受众的强烈认同感,所以引导学生主动到电影院或者网上接受新主流电影教育,能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价值认同感。三是不断提高学生观看新主流电影的主动性,电影观看完成后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写观后感等形式,不断加深学生对电影主题内涵的认识。

3 对新主流电影思政育人的思考

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问题归根到底是高校美育问题。面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灌输式教育的问题,高校开展好美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出新的思路。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新主流电影思政教育是隐性教育的具体的、典型的、鲜活的案例,完善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样性的内涵。为此,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对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实践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3.1 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新主流电影源于对主旋律电影创作内容、形式的创新,体现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契合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美育内容创新性的要求。新主流电影的内容与主题反映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其思想性的重要表现,而其艺术表现力又能更好地赢得大学生的认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成为新主流电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拓展了高校思政育人的空间。

当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要聚焦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素,应切实契合高校大学生的审美需要。为此,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影片的把关工作,遴选出的电影要能提高学生观影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电影蕴含的思想,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相关执行部门或者教师按照遴选片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完成新主流电影的思政育人目标。

3.2 德育和美育相结合

高校的德育与美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能起到政治引领作用。美育作为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补和促进作用。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整合育人资源,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7]。因而在基于新主流电影开展美育时,要使电影中蕴含的主题意蕴、价值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完成电影的思政育人实效。比如:电影《万里归途》中,外交官宗大伟、成朗临危受命,主动放弃回家的机会,支援撤侨行动。电影不仅关注外交官个人的情感表达,而且将国家实力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呈现,实现了个人情怀与国家意志的高度融合,更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情怀。

3.3 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新主流电影的素材既有历史故事(以红色为主),又有表现新时代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重视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新主流电影的题材兼具时代性与历史性,教育的内容同样要求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以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将电影中蕴含的精神意蕴传播出去,使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电影媒介得以认可。相比较而言,主旋律电影重视的是宣教功能,通过对党史、国史的挖掘完成意识形态的思想传输。新主流电影更符合新时代电影教育的美学旨趣,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传播的要求,根源在于新主流电影文本内容兼具时代性与历史性。因此,在开展新主流电影思政育人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形式将新主流电影的美学特征、主题意蕴等传递给学生。

4 结语

新时代,借助新主流电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桎梏的良好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主流电影在美育、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德育与美育相结合、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构建起新主流电影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新主流电影师资队伍,不断激发大学生对新主流电影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对电影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持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