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海宁
(作者单位:沧州广播电视台)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数字新媒体正在快速地发展,并且逐渐渗透各行各业之中。传媒行业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其中,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传播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播出机制。在传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融媒体环境下的时代机遇也对媒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制作电视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电视媒体独特的视听特点和广泛的受众,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时政新闻节目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公共舆论正向发展。
首先,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应当充分利用音频和视觉效果,以增加观众的视听体验。通过合理运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手段,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震撼人心;同时,利用高清晰度的画面和音效,增加节目的观赏性。
其次,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可以通过专业记者采访和报道,为受众提供更真实、详细的新闻信息。这要求制作团队具备丰富的记者资源和极强的调查能力,并通过与权威专家、政府负责人员、民众等各界人士的深入交流,收集全面、准确的报道素材。同时,制作团队还应对新闻信息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入分析,为观众提供更多角度的思考。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可以通过专题节目、辩论节目等形式,深入挖掘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揭示事件的演进过程和背后的各种因素,带领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始末。而辩论节目则可以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辩论,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立场各异的观点,促进社会的多元化思考。
再次,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应当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避免制造虚假信息或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新闻是公共事务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的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在制作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为观众提供真实、准确、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首先,在新闻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新闻报道呈现出故事化的倾向。时政类新闻报道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报道。可以与其他新闻平台、自媒体等合作,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同时,可以开辟专门的栏目或频道,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更加深入的报道。其次,当前新闻传播语境上,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播出模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电视时政新闻既应当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应当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有所提升。因此,电视时政新闻制作团队应当把握语言风格的转变,尽量选择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来对新闻内容展开陈述,要贴近民众的生活,同时使民众体会到新闻媒体想要传播的情感。再次,人民群众参与新闻互动的积极性更强。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民群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人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博客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同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通过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新闻内容的传播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时政类新闻报道来说,注重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变得越来越重要。时政新闻是公共事务的一部分,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应当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地传递相关信息,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了解国家大事、民生政策、社会热点等重要内容[1]。
在融媒体的深入发展之下,电视媒体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并且积极地探索有关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途径,才能够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充分发挥时政新闻所具备的功能,使得党和政府能够在激烈的舆论场内获得主导权。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决定最终传播效果的只有优质的内容。因此,在时政新闻报道传播优化时,电视媒体一定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保证新闻报道具备吸引力,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电视媒体既要履行“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责,同时也应当运用更加优质的内容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时政新闻播报的过程中,提高内容的丰富度,保证渠道的知名度,充足人才储备,才能够把握更多优质的资源[2]。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电视媒体一定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对团队资源加以整合,最终构建更加专业的新闻播报模式,在树立品牌效应的同时也能够为时政新闻报道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丰富报道内容的同时也应当注意避免走入融媒体发展背景之下的误区,不能够简单地对时政新闻进行删减,而应当与传统的新闻模式进行区分,展开全方位的表达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融媒体时代对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要求,在满足人民群众喜好变化的同时把握内容的生产标准。例如,为了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度,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制作团队可以选用更加高超的拍摄技术,并且突出镜头语言的重要性,把握画面细节[3]。在时政新闻传播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报道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着重把握新闻内容的舆论性和价值观的导向性[4]。对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来说,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应该是主要的方向。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应当注重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报道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大经济改革的进展、社会民生政策的落地等内容,宣传国家的发展成就,鼓舞人民群众的信心,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报道过程中,虽然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是主要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回避负面问题或者掩盖问题的存在。媒体工作人员还应敢于揭露问题的真相,曝光腐败和违法行为,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但是在报道中,要注意不通过夸大渲染或者片面夸大的方式引导舆论,要积极推动社会舆论正向发展。电视媒体的工作人员应当深度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流程与生产方式,通过把握这些关键环节,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电视时政新闻采编与播放的流程,在丰富内容创新方式的同时也能够使得时政新闻更加适应媒体的属性;运用新媒体平台不断地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整体传播力度,进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产品。
在融媒体背景之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想要提高传播力,应当注重平台化传播[5]。在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当实现集成化、共享化,在打破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同时,注重传播过程中的多终端。移动终端具备信息量较大且方便携带的优势,电视媒体在展开平台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主动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媒体之间的融合,完善平台建设,抢占传播先机。电视媒体在可视化报道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从多个端口出发对新闻内容进行传播,加强新兴媒体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联动性,可以借助电视平台与微博平台同步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并且在其他平台发布微视频,在实现全平台联动的同时也能够使得更多的受众接收到时政新闻信息。电视媒体也可以结合时政新闻的内容,推进可视化平台实践,最终形成更加细化的分支,加强手机客户端与电视媒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6]。运用这一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够加强不同平台之间的联合互动,最终形成多渠道传播的形式,使得节目制作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吸引更多受众主动获取新闻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获取需求。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把握小屏特征,采用多平台、多渠道共同发放的形式,与电视大屏形成呼应,最终打造传播矩阵,提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联动传播的方式既能够拓宽时政新闻传播渠道,又能够实现时政新闻内容的跨越式流动,最终实现多元分发[7]。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既要快速地将电视新闻内容转变为适应网络平台传播的形式,又要满足多元化受众需求,通过采用这一联动平台化传播的形式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通过电视时政新闻既能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时也能够丰富日常生活。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8]。在此过程之中,工作人员也应当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于社会信息的监测。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应当更加积极地收集有关受众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当下的想法,保证舆情监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除此之外,面对各类舆情,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也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职责,通过提高对于舆情的敏感程度与判别力度,最终引导舆论正向发展,保证新媒体背景之下电视时政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在时政新闻播出之前,工作人员应当围绕着人民群众的观看需求与阅读兴趣进行充分挖掘,并且以社会的热点事件作为载体,引导公众主动地参与到议题讨论之中;通过设置多媒体平台专题,收集来自群众的讨论意见,最终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9]。
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应注重传播效果,凸显出受众思维模式,抓住更多的受众需求,拉近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提高大众对时政新闻的理解度的同时,激发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兴趣,最终保证整体的传播效果。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应当在内容与平台创新的基础之上,全面渗透受众思维,倾听来自大众的意见和想法;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对电视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与报道渠道展开探讨[10]。传统的传播模式很难清晰地对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概括,因此,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微录制的方式,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了解事件来龙去脉,获得更加全面且多层次的新闻事件细节。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可以采用舆论强化的方式,抓住有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性内容,从而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使得群众产生情感认同[11]。为了进一步扩大时政新闻内容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电视媒体工作人员需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把握广大观众的需求,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时事热点来确定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通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重大会议、国际事件等,选择与观众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报道;同时,要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报道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向观众传递关爱和关怀[12];在报道时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降低消息传递的门槛,让观众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新闻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如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添加配图、视频、音频等,提供更直观、生动的信息,激发观众的阅读兴趣[1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融媒体时代也悄然而至。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电视媒体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民群众获取时政新闻信息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电视时政新闻制作与播出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并且推动节目的转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既要满足融媒体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丰富报道内容与传播渠道,在扩大时政新闻报道传播范围的同时也能够构建多平台报道体系,加强舆论的监测,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满足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人民群众的新闻获取需求,最终提升电视时政新闻的社会传播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