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桂兰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融媒体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格局已发生变化。在信息传播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地方新闻媒体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探索媒体融合转型方法,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尝试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自此各地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从现实面临挑战的角度来看,为应对媒体格局变化,实现传统媒体业务融合发展,整合传统媒体运营资源,打造地区全新融媒体中心,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整合地区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资源,形成目标统一、调度有序、资源共享的融合型媒体平台,从而具备更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融合型媒体平台过程中,新闻业务的转型发展成为整体建设的关键,新闻内容的创作、新闻理念的革新、新闻播报形式的创新以及新闻传播的舆情监测与反馈等,都直接关系到区域融媒体中心的信息传播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各个媒体的新闻采编业务、采编团队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力量凝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区新闻业务整体制作和传播能力。
在媒体融合转型中,传统新闻媒体纷纷审视自身短板,学习借鉴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势,在新闻采编技巧、新闻传播理念、采编及传播技术等方面重点革新,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果。现阶段地方融媒体中心新闻传播矩阵初步搭建完成,基本形成网、微、视、端、台等覆盖线上线下全域的传播矩阵,打造个性化新闻产品,满足受众不同时间、不同领域的新闻信息服务需求,并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特征发布契合传播路径的新闻产品。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融媒体中心为例,积极围绕地区新闻传播短板开展实践转型,整合全县宣传资源,树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理念,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实现全域新闻传播融合发展,积极搭建线上新闻传播矩阵,开通“映像连城”短视频账号、“连城融媒”微信公众号以及自主运营的“连城融媒”新闻客户端,基本实现线上线下全域覆盖的局面,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能力有效提升[1]。
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实现多种媒体采编力量的整合,打破过往各自为政、小团队创作的格局,创新建设融媒体一体化指挥管理平台、信息终端分析服务平台等“中央厨房”式采编体系,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新格局。在新闻线索共建共享基础上统一分析、统一策划,提升整体新闻策划水平。例如,传统媒体深入挖掘系列报道,新媒体短视频账号通过网络端口进行二次加工,实现新闻内容系统化、流程化、精细化产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分批次、全渠道、多领域发布,扩大传播覆盖面,满足受众个性化新闻服务体验。总体来看,媒体融合促进了采编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增强了采编能力,新闻内容生产的系统性思维得以凸显,形成了新闻内容“策采编发”的全新格局。
总体来看,地区媒体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新闻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在有序推进,但从目前新闻传播效果来看,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新闻业务运营理念仍较为守旧,资源整合尚未从“相加”有效转变为“相融”;新闻传播形式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差异化优势;新闻创作能力不足,内容有待丰富;整体创新氛围不够浓烈,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效激发新闻业务整体创新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部分地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轰轰烈烈,但其新闻业务融合流于形式,仅仅是多个媒体机构整合,人员重组,原先的采编部门规模扩大,但还在按照以往采编流程重复作业。新闻业务整体运营理念难以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尚未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理念融合。具体来讲,在新闻策划、生产创作、播发形式、服务标准等方面仍存在思维难以统一的问题,如新闻时效性与新闻内容质量的矛盾如何解决、线上与线下播发任务如何分配、新媒体如何运营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新闻业务团队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念认识不足,对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总体要求把握不清,对业务整合、资源整合背后的深度融合缺乏全新的理念认知,从而难以推动新闻业务的整体创新。
从新媒体的发展到短视频新闻流行,能看到创新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牵引力和影响力。然而创新并非易事,当前地方新闻业务在线下的传播仍然延续传统方式和手段,在线上运营大多是模仿其他有名的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账号,如制作的短视频可视化新闻套用其他短视频的背景音乐、模仿其他短视频的页面设计等。这种跟随式创新,虽然能获得一定的传播影响力,但很难在复杂的网络生态中突出重围。这反映出新闻业务在网络化运营模式下未能聚焦问题导向,没有立足自身面对的最迫切的挑战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去重点攻坚,反而以模仿、照抄的心态一味跟随较受欢迎的新媒体账号获得流量和利益。这种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形成自主创新意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也没有产生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动力[2]。
新闻内容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现阶段受众对于“套路”式新闻早已审美疲劳,开始关注更有新意、更接地气的新闻内容。新闻内容的丰富与策划的创意是新闻业务水平提升的驱动力,但当前部分地方媒体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从业者新闻策划创意不足,缺乏创新思维,也缺乏对新时代网络受众新闻需求的了解,不能敏锐感知受众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准确抓住新闻核心价值的卖点,在内容策划上仍然是传统思维主导;二是过于重视新闻时效性,尤其是在短视频新闻内容创作中,片面追求短、平、快,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压缩或重点画面截取,简单编辑后添加字幕和音效便向受众推送,缺乏创作新意;三是选题策划求大求全,缺乏“小而新”的独立思维和本地特色资源挖掘意识,内容选择上过于聚焦社会热点事件或宏大新闻主题,导致题材上和其他主流媒体雷同,内容同质化严重,未能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或基层新闻素材另辟蹊径,对于本地特色新闻资源开发意识不足,创新探索意识薄弱。实际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见小见深的地方故事恰恰是创新策划的最佳素材。
融媒体中心“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业务理念对新闻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传统的新闻团队管理机制并未在媒体融合转型中进行相应的改进,传统的人才激励机制、业务评价体系、团队分工协作机制等并未与新闻内容创作、新闻传播效果、媒体影响力渗透等指标挂钩,难以激发新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新闻业务的整体创新不仅需要在具体业务方面进行相关的创新探索,更需要团队管理机制科学建设和有效落地,显然传统的团队管理机制难以培育新闻业务创新土壤,难以有效激励新闻人才创新活力和内生驱动力[3]。
媒体融合的初衷是凝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强的信息服务需求,从而整体实现对线上线下信息传播生态和舆论走向的全面把控。以此为基础,新闻业务的全域创新及路径重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地方融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定位与战略目标不同,其不能跟随其他媒体信息传播势头盲目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短期阻碍以及长期挑战,聚焦问题,探索新的发展理念。一是明确新闻传播范围较小及深度不足问题,加强新闻产品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建设,树立新闻质量发展理念,以权威、客观的高质量新闻产品助力新闻传播纵深化发展;二是明确新闻业务服务辐射能力不足问题,建立连接政府、社会、公众横向服务链条以及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受众建议纵向服务梯次,树立新闻信息全域服务理念,统筹兼顾以精细化新闻内容服务群众生活需要及网络新闻生态建设,审视地方融媒体发展问题及目标使命,树立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新理念。
传统新闻内容创作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流程,媒体融合时代,一味守旧或一味求新都会有风险,内容创作能力的提升需要立足新发展要求,以目标为导向,探索内容创作新思路。要创作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要并彰显主流特色的内容产品,就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贯彻新闻创作“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发挥采编人员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品质,掌握“四力”的线上转换能力,提升网络新闻素材筛选洞察、调研分析能力;二是要不断强化采编人员在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能力、政治定力、特色资源深度挖掘能力,提升其采编水平,加强其在内容创作中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三是要广泛开展与受众的交流共享活动,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是很难实现创新的,创新需要各方思想的碰撞和各类创意的收集,与受众的观点交流、信息共享、思想碰撞,往往能从不一样的角度触发灵感,也更促进采编人员从受众需求目标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
服务群众更好生活,服务社会更好发展,服务文化良性传播都是新闻业务服务价值的直观体现,新闻业务的全域创新必须立足服务价值理念。一是将“新闻+服务”纳入新闻业务常态化推广范围,深入挖掘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将教育、社保、医疗、购房、交通出行等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政策变更、办理举措、便民问答、沟通回访等作为服务型内容广泛传播;二是利用新闻服务带动乡村振兴,将新闻的“触角”伸向田间地头,聚焦特色农产品“培育—生长—收获—销售”全过程,通过镜头全面展示地方农特产品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宣传家乡特产,反映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助力乡村品牌实现产业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强化新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价值[4]。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各领域,例如ChatGPT 在新闻底稿智能写作、智能语音聊天等方面的应用,虚拟主播在可视化直播场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算法技术在新闻数据分析、受众画像描绘等方面的应用。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新闻业务的全域创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并不断深化其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加大技术投入力度,购置相关技术设备,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全面升级融媒体中心新闻“采编发播”系统性技术设备;二是强化技术人才团队建设,引进技术型人才,在不断深化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开展新闻技术研发工作,并不断强化新闻人才的技术培训工作,提升新闻团队整体技术能力;三是重视新闻数据的开发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海量新闻数据和受众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得出相关数据检测报告、统计指标,辅助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决策[5]。
新闻业务的全域创新需要一个正向的竞争氛围和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新闻产出、传播以及影响结果来评价新闻团队分工协作的合理性及相关考核标准是否有效。一是以新闻传播结果为标准,考核评估新闻从业者工作效能,全面量化新闻产出任务,设计梯次激励机制,比如以新闻产品的浏览量、反馈结果、传播深度指标来评估新闻内容创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将产出结果与奖惩措施强挂钩,以此激发新闻从业者主动创新、多元探索的活力;二是以阶段性新闻业务评估结果考核新闻团队搭建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表现出的问题审视组织框架的合理性,科学评价不同特点、专长的新闻人才在团队内部的排列组合,及时调整效能不高的组织架构,激发最强组织效能,以高效的团队管理机制激发整体创新活力。
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以及新闻业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和思维转变。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局部创新难以为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足够驱动力量,地方媒体新闻业务的长远发展需要立足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理念构建、采编升级等多维度、全领域实现整体创新。新闻业务持续性的全域创新,将是地方媒体构建区域新闻传播新生态、新格局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