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峰,乔宏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出台,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促进食品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2]。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兼具现代食品工程技术和医药学科背景,面向市场、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医工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作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医工交叉”“医工结合”“医工融合”等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17年的56 万篇增加到2021年的144 万篇,与国家对复合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密不可分。当作者以“医工交叉”“医工结合”“医工融合”和“食品”为关键词检索时,在过去5年中仅有2 篇相关成果发表。结果说明,“医工融合”改革在食品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此外,仅依靠在食品专业培养体系中开设一些医学和药学类课程,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医工融合”的培养目标。“医工融合”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其不仅强调工程技术与医药技术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科学成果的转化,以及对现实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探讨“医工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医工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 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2019年达到峰值,之后虽然发文量有所下降,但是在过去5年中的平均发文量仍然高达1.4 万篇/年,可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作者以“创新创业”和“食品”为关键词检索过去5年间(2017—2021年) 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时,发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说明我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加,与国家关于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相一致。当作者以“创新创业”“医工交叉/ 融合/ 结合”和“食品”为检索词时,未能检索到相关成果发表,这说明在“医工融合”背景下如何开展食品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想,为与食品学科的交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食品专业开展“医工融合”相关教学改革,是食品产业迸发新技术、新理论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食品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复合型食品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提升食品专业服务社会的助推器。
目前,我国开展“医工融合”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3]。而开展“医工融合”本科教育的中医药院校并不多,仅有甘肃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大学开设了“医工融合”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医药学科与食品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医工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食品实践平台与医药相关平台融合度不高、产教融合的相关度不高、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学人才及创新创业相关管理制度的缺乏。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 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该领域的每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5558 篇/年,占据“创新创业”领域教学改革成果的38%左右。结果说明,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可借助中医药相关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将食品专业与中医药专业、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交叉融合,形成横向多元化的培养方向。将培养过程纵向划分为3 个模块,即食品专业核心课与人才培养规划融合模块、医工融合特色课与创新能力融合模块、实践课与创业能力融合模块。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和“师资队伍”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该领域的每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1502 篇/年,占据“创新创业”领域教学改革成果的10%左右。这一结果说明,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师资队伍的改革同样重要。构建中医药院校中食品专业、中药中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融合的教学研究团队;聘请食品企业从事管理和生产的专业人员、医师和药剂师、政府监督和管理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和事业单位挂职、进修,为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提供政策支持;对将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4]。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和“课程”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该领域的每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7037 篇/年,占据“创新创业”领域教学改革成果的48%左右。结果说明,相关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是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依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课程,融合中医药精品课程、生物信息工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工学课程,构建工学学科与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嵌入课程体系,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规划。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结合,打造由专业知识、融合教育、能力培养为载体的多维度课程体系[5]。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和“教学方法”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该领域的每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1087 篇/年,占据“创新创业”领域教学改革成果的7%左右。这一结果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样也是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食品科学核心课程为主,与中医药课程和其他工学课程进行资源互补,开展问题教学和探究学习融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切入点;构建开放性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实践平台,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落脚点;利用虚拟仿真、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将学校优势资源与社会相关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中心。协同中心各方优势互补、共享平台,基于食品行业发展需求,提供医工融合教育方向,促进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构建以食品功能化、智能化、信息化为导向的食品工程双创人才协同育人机制[6]。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该领域的每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1945 篇/年,占据“创新创业”领域教学改革成果的13%左右。这一结果说明,实践教学相关改革和平台的建设是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又一有效手段。借助协同育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保障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协同发展;同时,依托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医工融合交叉知识点融入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课堂利用情景式、探索式、启发式和小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创新创业”和“合作办学”为主题词检索了过去5年间(2017—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成果。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该领域的每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35 篇/年。结果说明,与其他改革措施相比较而言,利用“合作办学”来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高校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中外合作办学协议,通过互聘教师、派遣中方教师赴国外研修、课程共建、学分/课程互认,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长学制(本硕连读、本博连读) 等方式,形成由中外双方共同参与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7]。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于2014年起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创办本科专业。该专业依托双方院校的独特优势资源,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医药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食品领域工程人才。
教学团队积极利用协同育人中心,指导学生参加“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知识竞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食品行业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三只松鼠杯”休闲食品创新大赛、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等),把竞赛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也将竞赛作为医工融合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示平台[8]。
结合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校、院、系、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五级教学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中关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奖励机制。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心,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科学导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引入培养过程和后期就业质量的第三方评价,以期能用更客观的数据反馈“医工融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医工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诚然,这一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和平台建设、考核机制、评价体系方面都需要完善,但相信经过学校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一方案终将在实践中得到改善,成为食品专业培养“中国卓越食品工程人才”的新模式。